<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满堂红,是满堂红食堂的简称,而满堂红食堂则是我的老家六十多年前誉满省内外的一个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全国开展大兴水利建设的高潮,是1958年到1960年大跃进的前奏。而挖掘劳动潜力,解放妇女劳动力又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难题,开办集体食堂则是解放妇女劳动力的有效措施。集体食堂既大锅饭的形成原始动意自这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委决定在我们老家抓点,由一名副书记亲自挂帅,并安排县委办公室的一名干部做为联络员。为什么选在我们老家这个堡子搞试点,主要原因是县委办公室这名干部就在我们老家居住,因工伤在家休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这个食堂的名字是县里领导起的,因为是抓的典型所以县里投入较大,红砖红瓦大房子盖了十几间,(当时农民都是草房)并配备了发电机,食堂施行了半机械化,开办了幼儿园、托儿所!并且扩大到四个生产队近五百人在这一个食堂吃饭。1958年10月29日县委发出了《关于人民公社集体食堂的意见》。而到1960年5月,全县农村办集体食堂2519个,就餐人数达29.3万人,占农业人口百分之九十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满堂红食堂越办越好,外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满堂红食堂也积累了许多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上半年省里召开了全省食堂经验交流会,时任食堂管理员现年91岁的宋大爷在会上介绍了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后省委在1960年的6月23日做出决定推广满堂红食堂经验,并在决定下方详细介绍了满堂红食堂的经验,自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堡子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了名气,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感觉这就是共产主义了,当时流传歌谣“食堂食堂是我家,一天三顿饭,顿顿听喇叭”,这个食堂最大的成果是没有饿死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1961年后,中央发现了全国办食堂的一些弊端,便下发文件及时纠正了一些地方的一刀切,违反群众意愿的问题,随着文件的下发全国性的吃食堂形式到1961年底就大部解体了,满堂红食堂也于1962年初解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满堂红食堂做为当年的一个时代的产物,红极一时,省市县也给了许多荣誉,食堂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参加了上级的有关代表会,有参加省、市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受到省长接见的!也有受到市县政府表奖的。在物质方面食堂也受到上级的偏爱,来人参观时吃的更好,食堂细粮细米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散后,食堂房子的砖瓦房架子被拆除运走建学校了,只留下了一个墙框,这个墙框的石料大部分是原高家大院的外围大墙拆下来的,墙框的西侧生产队用来做牛圈用了,一直用到1983年生产队解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满堂红食堂是历史的一个见证,正确与否已不重要,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就发生我们的家门口,虽然我那时只有五六岁,但记忆犹新,不论是哪个年代能成为省级典型的村子不是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我多方查找关于满堂红食堂的有关资料,但均末如愿,走访调查也仅限如此。所幸查到了六十多年前鞍山日报的一份报纸,但年限久远字迹模糊,好在满堂红食堂及夹皮沟公社……等字迹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忘过去的经历,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因为今天的好日子还需要我们砥砺前行、奋发拼博、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报纸点击放大字迹可以看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