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147年,东汉儒士武梁年近七十,母亲离世两年,深感自己去日无多,于是用石头建造一座祭祀的祠堂,是后世宗祀的早期形态,也叫享堂,这是他留给家族和后人最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余望安,荷兰,阿姆斯特丹人,是一名自由作家,也是一位海外华侨,整个纪录片按照余望安的寻根之旅展开,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创作一部关于祖母的小说,再次唤起对自己身世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杨芳,是福建连城人,喜欢收集牌匾,因为牌匾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家族的记忆与象征,匾额,悬挂于祠堂之上的家族名片。杨芳出于对它的喜爱,已收集七百多块。但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淡化对牌匾的重视,慢慢也淡化了传统宗族的观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东武梁祠,是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收集着来自一千八百多年汉代的石刻,神仙,英雄,历史典故,社会生活全都镌刻于此,他们被称作为汉化像石,武梁祠隐藏着一千八百多年的汉代人对家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汉代历经四百多年建立了中国许多内在的伦理与秩序,但武梁祠经历种种原因的破坏,经历了损坏与重现的不朽传奇,现在的武梁祠是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巨大石条,透过石条上包罗万象的细腻浮雕,汉代人蓬勃浑厚的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交尾图》是武梁祠中的画像之一,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娲,被云气和成对的神仙包围着,寓意着人丁和家园的兴旺,上古传说,他们是化身万物的始祖,伏羲统一了天下,是婚姻,衣服,饮食等生活规则的创造者,女娲则补天造人,创立了大自然的秩序,画像中,他们以夫妻的形象出现,手中持握着象征天地法则的规和矩, 武梁把这样的图像刻画在了祠堂墙壁的起始位置上,提醒后,人应当顺应人与自然的秩序与法则。汉代人用石头的永恒抵制时间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 余望安夫妇从一个墓碑上看见了龙山二字,起初他们以为这是一个地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得知,龙山并非地名,或许是一个家族的堂号,寻根十年的余望安见到了一丝希望。</p><p class="ql-block"> 龙山是曾氏家族的堂号,居住在中国福建闽南一带, 秦代时,实行严厉的法家治国思想,实施着一家无二男的小家庭制度,汉代则休养生息,人们再次回到大家庭,由根及干,由干及支,一个个家庭如一棵棵树,人们可以看到家族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龙山二字的搜索,福建漳州龙海后堡村进入了余望安的视线,陈有理,三十多年来,对海外华侨寻根事件做出了贡献,对余望安也是帮助有加,终于,随着龙山这个堂号,余望安让曾氏家族连接上了它的海外分支,曾连洲,曾如柏,曾维娘,余宝鳞,余望安五代人的家族有了确定无误的归属。</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和家谱的记载,曾氏家族千年迁徙的脉络清晰可辨,清朝末年,与往恩祖先曾建中从福建下南洋,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唐朝末年,曾子三十六世孙曾延世迁徙入闽,成为龙山派曾氏一世祖,公元十年,王莽篡汉,曾子十五世孙曾据辞去官职,率领两千余人的家族从山东嘉祥南迁江西吉安。</p><p class="ql-block"> 曾子名参,鲁国人,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是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普天下的曾氏人皆奉曾子为开派之祖,曾子一生以孝为本,被刻画在武梁祠中,被武梁视为先贤和榜样,孝是汉代价值观的一个核心,祠堂是核心的具体体现。武梁祠是武氏族人祭祀祖先的私密享堂,因身份的低微,武梁祠始终默默无闻,直到宋代,欧阳修才将两方铭文收录在《集古录》中,可惜宋代兴起的金石考古热潮,只看重碑贴与文字,石像未能入人们的眼,后来,随着拓片的兴起,一张宣纸就取代了沉重的石像,将石像上的内容呈现的淋漓尽致,截取与放大了石像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终,余望安十年的寻根之旅落下了帷幕,沉甸甸的族谱上写满了族人的名字,族谱上的方块字见证着余望安与这些陌生面孔之间的血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离合与聚散,这小小的石祠,让我们触摸到了汉代人播下的质朴而坚韧的种子,寻找到了那个最初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