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英文中,“father”与“Dad”同为父亲之意,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区别 ?实际上,用语场合不同是主要的原因,但究其根本,两词的含义存在微妙的差异。“father”侧重于形容与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亲,而“Dad”则象征着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以知识和欢乐的男人。</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两个“父亲”就显得截然不同了,根本在于是否有责任心罢了。《傅雷家书》中,傅雷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严厉而又温暖,深沉而又犀利的理想型“Dad”。</p><p class="ql-block"> 书中收录的125封家书中,傅雷可谓是身兼数职,除了父亲的本职外,还兼老师、作家、朋友等多种职责,而这一切,从1954年1月18日傅聪离开上海奔赴欧洲时便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古语有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了给儿子寄信,傅雷可毫不吝啬。有时隔两三天便是一份家信,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样的一份长途信件显然是一种奢侈。</p><p class="ql-block"> 家书中,傅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慈父。在儿子远行的第二天,傅雷便耐不住寂寞,动笔想写信但有点怕儿子嫌烦,本想作罢。却发现没有一天不想见到儿子,以至“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有了1954年1月30日晚的那份家信。</p><p class="ql-block"> 傅雷身为父亲之余亦是良师,这当然指学术上和生活上的造诣。信中傅雷对于中西音乐、文艺论著、李杜诗意、魏晋风流无所不会。在与儿子讲解李杜诗风的区别时,傅雷以一如既往的客观态度,先谈杜诗的“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灵动的韵致”,再肯定了其“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的浑成。紧接着联系实际诗作历史背景,对李杜诗意做了深刻专业的剖析。思维慎密,结构严谨,如手术刀般从多个层面深入解剖,让人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傅雷对待学术的一丝不苟于和认真劲儿自然体现在了对儿子的要求上。书中有这么一个细节,由于傅聪对“鬆”的写法不甚了解,傅雷特地致信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对字形进行了拆解分析,还介绍了“鬆”字的行、草写法。</p><p class="ql-block"> 生活上,傅雷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一次傅雷特地写信告诉儿子,不为别的,就为了衣着一事。信开头直奔主题:“你素来有两个习惯”。原来傅聪在衣着举止上面并不考究细节,时常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把手插在衣袋里。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在父亲眼中,这“都不合礼西洋礼貌”。并用大人对小孩的语气向儿子讲解了这样的种种不好。想必当时傅聪一定与《背影》中朱自清有同感——父亲实在是太“迂”了。而信末一句“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教育圈子,一举一动,必须特别留意。”确实让人眼角一热。</p><p class="ql-block"> 而在日常生活中,父子两人俨然成了挚友。音乐艺术、感情纠葛无所不谈,这时父亲往往又会充当儿子的心理疏导师,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排解儿子的不良情绪。</p><p class="ql-block"> 父亦良师,师亦良友,这是傅家父子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家风的映射。父子关系需要平等,亦师亦友有无疑是良好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