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之旅—论语学而篇

mtea

<p class="ql-block">儒学之旅—论语</p><p class="ql-block">学而篇第一</p><p class="ql-block">时习章 </p><p class="ql-block">文、书法/ 何蕾</p> <p class="ql-block">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 <p class="ql-block">  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论语中的“子曰”是指孔子说。孔子,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p><p class="ql-block">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p> <p class="ql-block">  学:學,有觉悟效仿之意,本义是有两只手对孩童的帮助,提携,在周易中,指爻位,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哲学的高度对人文整体的和谐探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秃宝盖就像是房屋,在房子里面孩子接受父亲的教育,有尊师重道之意。所以《论语》之学,重在学问、处世。</p><p class="ql-block"> “要学习”,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学什么”,《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第一种是历代文献,这是文;第二种是社会生活的实践,这是行;第三种是对待别人的忠心,这是忠;第四种是与人交际的诚信,这是信。这四项内容既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如果一个学生文行忠信的学问皆能通达,我们称其为受业身通。从而也就有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素养和能力。</p> <p class="ql-block">  习,即是实践、即是“行”,“习”字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要反复实践巩固,温故而知新并有体认之意。《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未知的东西,每月不会忘掉自己学到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每天都要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渐渐的“习”也成为了一种习惯。习或者行的关键在格物。在每个当下,将所学之圣贤之道照进生命,点亮生命,回归本性、真心。</p> <p class="ql-block">  时,“时”的甲骨文没有“寸”,是日上一个土,意思是:阳光催生种子出牙了!此情此景,怎能不喜悦!后来篆文有了“寸”,寸是掌根至脉的距离,即心动。如此时中之习,虽重复,不支离。时常,经常,不断学习,但又恰到好处,恰到时机。因此,学而时习之就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有所进,内心自然就快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即学先觉之行为,典籍。“时习”,乃实践之意。“学”为致知,“时习之”为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心自生悦。</p><p class="ql-block"> 《至尊奥义书》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把所的时间用来觉悟,到了三十岁,如果没有把时间用来觉悟,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道路。”学,一个人不学生命之学,如同浪费生命。</p> <p class="ql-block">  儒学主要是指君子之学,圣贤之道,学觉悟之道。 时习章重点讲学和习的重要性,学是为人之学,处世之学,生命之学。四书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导人们学修身,处世。而论语就是是滋润心灵之学,超越心灵之学。</p><p class="ql-block">图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