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湘潭慢慢游 (四)东山书院

lumingzh

<h3>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出去旅行,只能在湘潭市城区周边走走,首选之地就是隶属于湘潭市的湘乡市。湘乡,誉为湘军故里,楚南重镇,古称龙城,位于湖南省中部,北邻韶山22公里,东距长沙80公里,公元前3年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英才辈出。<br>在湘乡走过的第一个景区是东山书院。东山书院位于湘潭市湘乡市书院路1号,初名东山精舍,距离湘潭市区约1小时车程。<br>照片:东山书院的地理位置</h3> <h3>东山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迄今已近130年。初建时名为东山精舍,1900年改为今名。这里曾走出毛泽东、谭政、陈赓等英才,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大革命时期,湘乡的农民运动是闻名全国的。领导这一运动的骨干,大多数是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校友。<br>东山书院是甲午战争后国人救亡图存的产物。它遵循实事求是、积极变通的原则,秉持“公诚勤俭”的校训和“唯才是教”理念,打破传统书院的读经模式,脱离科举仕进的轨道,设立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分科造士,培养专业实用人才。东山书院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开创了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其意义重大。<br>照片:东山书院旅游景区总导览图</h3> <h3>历尽百年沧桑的东山书院,在历代东山人的努力下,现今仍保存完好,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斗拱飞檐、美轮美奂。<br>书院建筑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在布局上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儒家思想,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前后连串、层层深入的空间组合,给人以幽深宁静的感觉。在装璜上不求华丽,青砖青瓦,没有堆砌的装饰和虚造的声势,呈现出端庄、朴实、宁静、典雅的特色。书院建筑同时融入了地方祠庙建筑特点和西式建筑风格,如围以围墙,环以便河,饰以照壁,架以石桥,配以过亭,设以天井,无不体现出传统建筑的作法。出入书院的两座大门,亦依文王八卦卦位建在“乾、坤”二卦的位置上,喻意从东山书院走出的学生,都将大有作为、响震乾坤。而边廊式的两层楼房、高大的横格玻璃窗、大教室设计则显然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br>照片:东山书院俯瞰图(景区宣传照)</h3> <h3>北阙屋,建于1905年,为东山书院正门。门额上的“东山学校”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9月10日亲笔题写,匾额为楠木材质。<br>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东山,编在戊班。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康、梁的变法维新思想,而且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即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因而眼界大开,萌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毛泽东曾经深情地说:“我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教育”,“我在这个学堂有了不少进步”。<br>照片:东山学校北阙屋</h3> <h3>1890年(光绪十六年)四月,十八里(下里、首里,今湘乡)士绅有增建书院之议。1891年新疆巡抚刘襄勤(刘锦棠)回乡省亲养病,捐廉为倡,并卜筑于东台山麓。<br>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湘乡举人许时遂等上书巡抚创建东山精舍,确立了“东山精舍章程”,并借址东台山凤凰寺开课。农历1895年12月6日(1896年1月20日),湖南巡抚陈宝箴札批允准建立东山精舍并将“东山精舍章程”推荐到上海《时务报》登载。农历1896年12月2日东山书院举行奠基典礼。<br>照片:东山学校北阙屋</h3> <h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清廷复古,东山精舍受旧教育思想及八股取士的影响,“无形摇散”。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书院建筑工程完成。清末榜眼、当朝书法家黄自元(安化人)书写“东山书院”门额,第一任山长由知县出具聘书,请举人谢重钟(名重斋,涟源杨家滩人)担任。&nbsp; &nbsp; &nbsp;<br>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里绅王刚等发起将东山书院改为“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公推王刚任监督,同年于书院右隅新建讲堂一间,即少年毛泽东学习过的教室。1908年,“监督”改称“堂长”,龚翼鹏接任堂长。他组织教师议决校训“公诚勤俭”。1909年李元甫接任堂长,任期内破例录取毛泽东。<br>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母校题写校名“东山学校”,2004年获批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06年东山书院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东山学校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照片:东山学校北阙屋外景</h3> <h3>少年毛泽东1910年秋来此求学。因作文《言志》立意高远,饱含救国救民之情,被堂长李元甫破格录取。此门房即作《言志》的地方。<br>他表兄文运昌的回忆称:记得七月初那天早餐,天气炎热,他和毛泽东等从韶山冲出发,往东南过东茅塘,出滴水洞,走石板坳,经城前铺,到达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时,太阳已近落山。50里路让他们走了一整天,晚宿县城北正街豫昌旅社。翌日上午,出望春门,过马荡渡,步行至东山学堂。<br>照片:门房</h3> <h3>另有人回忆称:毛泽东在院门口放下行李,想找人打听要办些什么手续才能进去。没想到,门房回答说这里早就考完了。好在毛泽东与门房争辨之际,堂长李元甫出来了。毛泽东向李元甫行礼后把自己慕名从韶山至此的原委向他仔细说明。李元甫转身进门房坐下后,看了看毛泽东的仪容和打扮,看了看那担行李,说:“考期是过了,不过你要是有真才实学,那是可以考虑录取的。”遂当场出了个作文题目《言志》,对毛泽东说:“你先作篇文章,明早交给我。”毛泽东见天黑还早,便在桌前铺开十行笺,略加思考,挥毫作起文章来。文运昌还回忆说:“毛泽东作完后,递给李堂长。李堂长一看,字写得好,文章立意高远,不像其他考生只谈光宗耀祖和升官发财,决定破格录取。进校后,毛泽东被安排在戊班学习。<br>照片:毛泽东来东山学堂路线图</h3> <h3>东山高等小学堂非常重视学生仪表,教员定期为学生理发,此为学堂理发室。<br>照片:理发室</h3> <h3>书院外石桥横跨环形便河、清水绿草、绿树红花、鸟唱蛙鸣,声声清脆,使得百年书院古朴而不失清新,庄严而又见活泼。身处其中,离了闹市喧嚣,只有百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心中一片澄静空明。<br>照片:环形便河东侧</h3> <h3>照片:便河东侧</h3> <h3>照片:便河西侧游道与围墙</h3> <h3>照片:便河西侧游道与围墙</h3> <h3>照片:越过便河的石桥</h3> <h3>石桥旁边不远处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毛泽东在此处吟唱的“咏蛙”。<br>石桥是当年毛泽东与同学们“三谈”——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的地方,也是毛泽东吟唱“咏蛙”诗的地方。当年8月的一天,天气酷热。中饭后,毛泽东与几位先生和学友,来到石桥边的树阴下纳凉。突然一只青蛙从水中跳出,蹲在环河水中的一块大石头上,正好被柳阴遮住,立刻吸引了大家。有同学提议:“润之兄文章锦绣,诗才过人,今天以蛙为题,赋诗一首如何?”众人一致赞同。毛泽东睹物思索,也未作推辞,以手指蛙,开口吟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众人听后一愕,相互对视半晌无言,过了一阵才回过神来,一起拍掌称绝。<br>照片:石桥与桥头的古井</h3> <h3>吟完诗的毛泽东微微颔首一笑,拱手向大家谢道:“承蒙抬爱,小弟不才,实在惶恐得很。”同学谭世瑛接口赞道:“润芝兄真乃大才,早晚必成大器也!如此借物咏志之作,实乃大才,可为千古诵世之佳作也,润芝兄的王霸之气,非汉高祖黄巢之流所能望背。”毛泽东连连拱手称谢。确实,毛泽东这首诗,表现了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br>照片:“咏蛙”诗碑</h3> <h3>少年毛泽东在东山书院求学期间留下了许多哙之人口的故事。学堂本是东山书院改的,幽静美丽,怡人宜学。最让毛泽东感到新鲜的是“洋”式教育。早晨,满满一坪的学生整齐地排列成队,接受堂长的训话,就像军队一样。上午中途课间时,大家都要聚集到前厅做操,学堂平时还开设有体育课。先生讲,学子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业,还要有好的体魄,以后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br>对青年毛泽东发生深刻影响,还是课堂中的几个第一。他在这里第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讲授热胀冷缩的原理,边讲边用铁圈、铁球做实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上地理课,一个天地仪让他知道了一个“新”的世界。第一次上英语课——第一次接触英语,“早上ABCD,晚上之乎者也”,毛泽东晚年还在自学“LINGENG”。<br>照片:东山书院正门</h3> <h3>第一次上音乐课的情景让他20多年后还记得。那位留着假辫子、曾留学日本的“假洋鬼子”肖克琳,是他们的音乐教师。“假洋鬼子”在教唱歌课时,让大家和他一齐放声高歌,这让毛泽东觉得新鲜有意思。1936年他和斯诺谈话时还津津乐道:“许多学生不喜欢‘假洋鬼子’,因为他的假辫。但我喜欢听他到日本的故事。他教音乐和英文,有一个歌是日本歌,叫做《黄河大战》。我记得当中很美的句子:“麻雀唱歌,夜莺跳舞;春天的绿色田野,何等地可爱;石榴花红,杨柳叶青;正是一幅新鲜的图画。”<br>照片:东山书院全景照</h3> <h3>教室,是给青年毛泽东思想带来重要影响的场所,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历史课。上历史课时,先生在黑板上挂出了大清国的版图。第一次看到地图的毛泽东非常兴奋。可先生却悲愤地告诉大家:“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疆域,它幅员辽阔,可是由于我们落后,列强就来宰割我们。沙皇俄国侵占了我们那么多的土地,英国、法国、德国等也来抢,现在日本人又来了,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努力让失去了的土地再回到中国的版图上来。”先生还指着黑板上的地图告诉学生:“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岛国,却像一条贪婪的蚕,在不断地蚕食着中国。”从老师的讲课中,毛泽东还知道了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于日本,也知道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向西方学习,振兴实业,走上强大之路的过程。<br>照片:东山书院正门</h3> <h3>毛泽东陷入了沉思当中:疆域如此广大、人口资源众多的大清帝国竟然打不赢一个弹丸小国?<br>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刺激着毛泽东更加发奋读书。学校藏书楼里有着大量反映当时进步思想的书籍,毛泽东经常一个人躲在那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充实自己。在那里,他打开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凶残、封建朝廷的腐败。<br>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也刺激着毛泽东阅读时政杂志的热情,他特别喜欢阅读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在这份杂志里,他知道在他5岁那年,中国发生了一场有名的“戊戌变法”。这份杂志所刊的一系列的主张都是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br>照片:东山书院正门</h3> <h3>毛泽东反复阅读,并写了大量的批语,如:“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毛泽东非常痛恨腐败的清朝政府,同情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赞成他们的君主立宪思想。他急切地期望有贤能人士出来,力挽狂澜,使国家逐步富强。梁启超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梁字任甫,号任公,毛特为自己起了“子任”的笔名,既表示自己钦佩梁,也表明以救国救民为己任。<br>就是在东山书院的寝室,毛泽东读完了《世界英雄豪杰传》。26年之后,毛泽东对斯诺回忆自己读这本书的情景时说:他从中知道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登、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及林肯。<br>照片:东山书院正门</h3> <h3>这本书是同学萧三的,在当时东山学堂十分罕见,毛泽东非常渴望一阅,于是求借。萧三却给毛泽东设卡——对对子,说“我这书里讲的是英雄豪杰,你听着,上联是,‘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请对。”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萧三听罢,感到很不好意思,低下头来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从此,萧三与毛泽东成了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谈学习心得、评论诗文、畅谈时事,诚挚相待,日后还成为革命战友。<br>几天后,毛泽东还书给萧三,并十分感慨地说道,当今的中国太需要书中这样的英雄豪杰了。我们应该探讨一条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要努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r>照片:东山书院正门与石桥</h3> <h3>东山书院正门汉白玉门额上的“东山书院”四个字由同治7年榜眼,清代著名书法家黄自元题写。<br>照片:东山书院门额</h3> <h3>照片:东山书院侧影</h3> <h3>照片:东山书院侧影</h3> <h3>照片:正门东侧的草坪</h3> <h3>照片:环形便河</h3> <h3>照片:向便河水平伸展的古树</h3> <h3>照片:正门西侧的运动场</h3> <h3>照片:礼殿</h3> <h3>照片:礼殿</h3> <h3>照片:天井</h3> <h3>东山书院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六十余间。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屋宇轩昂,环境幽雅。<br>一进中间两石柱上掛有后人赞誉东山学校自然风光与育才成就的楹联一副:“东山涟水古井石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领袖将军诗人学者激濁扬清浩气长存”。<br>照片:正堂三进</h3> <h3>在正堂两侧的墙上分别掛有“博学笃志”和“切问近思”4个大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意思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出处见:“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照片:博学笃志</h3> <h3>照片:切问近思</h3> <h3>东山高等小学堂订有校训,谱有校歌。校训曰:“公诚勤俭”,制以黑底金字匾悬于正厅。<br>照片:正堂三进</h3> <h3>二进中间两石柱上有楹联一副:“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br>照片:正堂三进</h3> <h3>孔子像是2010年因拍摄电视剧“东山书院”之需而修建的。<br>照片:孔子塑像</h3> <h3>照片:孔子塑像</h3> <h3>照片:东山精舍章程</h3> <p class="ql-block">“东山书院记”碑由曾任湘乡知县陈吴萃1907年撰写,为和主体建筑落成时正梁上记载时间保持一致,碑刻时将落款时间提前到1897年。文中提到“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实事求是”对毛泽东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照片:“东山书院记”碑</p> <p class="ql-block">陈吴萃《东山书院记》碑中的:“实事求是”四字,给了毛泽东深刻的印象。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p><p class="ql-block">照片:1943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题写的“实事求是”石碑。</p> <h3>东山书院主体建筑落成时正梁上记载时间为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br>照片:东山书院主体建筑落成时正梁上的记录</h3> <h3>“李公元甫纪念碑”为湘乡市东山学校与东山学校校友会于公元一九九一年元月所立,刘海擎撰稿,周梦旭书丹。<br>照片:李公元甫纪念碑</h3> <h3>堂长室就是校长室,与学监室对面。<br>堂长室这一面的墙上掛有4块“论语”语录匾,分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br>照片:堂长室</h3> <h3>学监室为教育主管部门派驻到东山高等小学堂督导办学的工作人员办公室。<br>学监室这面墙上也掛有4块论语语录匾,分别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br>照片:学监室</h3> <h3>训诂室是单独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地方。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经常在此向老师提问。<br>照片:训诂室</h3> <h3>西斋为学生寝室,共有四斋,斋房40间。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寝室是西肆斋一楼第一间。<br>照片:西斋</h3> <h3>照片:西斋</h3> <h3>少年毛泽东求学时按规定一室两床,每床一人。他因把被褥送给了一位贫困工友,自己与表兄文运昌共睡一床。<br>照片:少年毛泽东住过的寝室</h3> <h3>当年东山书院学生宿舍还是很宽松的,一室两床,每床一人。两面窗户,采光不错。即使是现在的大学生宿舍,一室两人也是高档的了。这说明当年能够到东山书院求学的学生的家境应该都是不错的。这可从有人对少年毛泽东入学时情景的回忆文章中得到佐证:“毛泽东在院门口放下行李,想找人打听一下,要办些什么手续才能进去……没想到,看门人的回答叫毛泽东好气恼:这里早就考完了。你睁眼睛看看,在我们东山学堂里哪有穿土布衣衫、穿草鞋的?你一个土包子也想进洋学堂,笑话!”<br>照片:少年毛泽东住过的寝室</h3> <h3>东斋为学生自修室,共有4斋,斋房42间。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自修室在东斋一楼第二间。<br>照片:东斋</h3> <h3>照片:东斋</h3> <h3>当年东山学校的自修室条件还是不错的。两面开窗,窗户上装有玻璃,采光不错。室内共摆放6张书桌,一边摆放4张,另一边摆放2张,共可容纳6名学生。每一边的桌子上方掛一盏煤油灯。<br>照片: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自修室</h3> <h3>我自已上小学时,在家里也使用过煤油灯,也从一些博物馆看到不少当年的煤油灯,知道东山学校所挂的这种煤油灯当年还是挺时尚的。早年间中国不能生产煤油,故称为洋油,灯也因之称为洋油灯,点灯的火柴也称为洋火。<br>照片: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自修室</h3> <h3>照片: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自修室</h3> <h3>藏书楼位于二楼,毛泽东十分喜爱读课外书籍,经常借梯子上楼找书。<br>照片:藏书楼</h3> <h3>毛泽东在东山书院求学时的教学楼建于1905年,是书院中唯一一栋具有西洋风格的房子。<br>东山高等小学堂以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教学内容新著称于时,闻名遐迩,因而吸引了一大批追求真理的热血青年。除毛泽东外,新民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肖子升曾就读于第一班,肖三就读于二班,柳宗陶(股东区特委书记)就读于四班,易礼容就读于七班,陈赓和杨幼麟就读于九班,毛泽覃就读于十班,谭政就读于十六班。<br>照片:少年毛泽东学时的教室</h3> <h3>当年的书院建设者们还是很新潮的,愿意接受新的理念和事物。教室宽敞高大,两面采光,窗户高且宽,装有从日本进口的玻璃,采光很好,因而室内明亮;教学用的两块黑板可以上下移动,方便教学,即使是在并不久远的过去也不多见。<br>少年毛泽东入校后,编在在戊班学习。毛泽东时年十六岁,因个子高大,坐位排在第二排倒数第二位。<br>照片:少年毛泽东学时的教室</h3> <h3>从东山书院出来,来到旁边的东山学校,打算去参观位于学校内部的“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与图书馆,可惜的是当天陈列馆没有开馆,十分遗憾。<br>照片: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阵列馆</h3> <h3>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是2013年12月19日开馆的,陈列布置以西行漫记为纲,主题陈列为伟人励志和东山。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向往东山、求学东山、情系东山和光照东山,全面展示毛泽东在东山学校求学、励志、成长的过程。展区面积800多平方米,展品400多件,其中包括毛泽东在北京接见谭世瑛时送给他的皮箱、在东山学校读书时与谭世瑛共用的砚台等珍贵物品。<br>照片: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h3> <h3>图书馆正门两侧的楹联是“藏古今名著;聚中外精华。”<br>照片:东山学校图书馆</h3> <h3>照片:立于图书馆门厅内的毛泽东主席塑像</h3> <h3>东山广场位于东山书院大门对面,是湘乡市这一片所城区配套的美化工程与服务设施,总面积24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广场、停车场、游步道、绿化、亮化及水电安装等配套设施工程。<br>照片:东山广场</h3> <h3>1910年秋,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来到湘乡东山书院读书。临行前他写下《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br>照片:立于东山广场的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诗碑</h3> <h3>诗碑的背面是毛主席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是东山学校的正门和东台山。<br>照片:东山学校与东台山</h3> <h3>照片:东山学校正门</h3> <h3>照片:东山学校与东台山</h3> <h3>照片:广场北侧的育才中学</h3> <h3>湘乡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汇萃的地方,历史上曾涌现过很多历史名人。东山广场也相当于一个历史文化展示地,立了不少历史名人的塑像或纪念石碑。<br>照片:东山广场</h3> <h3>照片:东山广场</h3> <h3>虚云(1840-1959),俗姓萧,号虚云,湘乡县萧家冲人。十九岁在福建鼓山剃度。后相继朝访天台、普陀、天宁、金山、终南、峨眉、拉萨诸寺,并至东南亚各国礼佛传经。1906至1920年先后住持云南迎祥寺和华亭寺,1929年回鼓山住持并任佛学院院长。1934年主持重兴广东曲江南华寺,后主持修建云门山大觉寺。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赠誉中国佛教最杰出的高僧。翌年之后连续被推任为中国佛教协会首席发起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是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1959年在江西永修真如寺去世。著作辑有《虚云和尚》,编有《鼓山藏经目录记》。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禅门泰斗。<br>照片:虚云塑像</h3> <h3>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原湘乡县二十四都(今属双峰县荷叶塘)人。从十六岁起先后应府试,入县学,到岳麓书院就读。二十八岁被朝廷赐同进上出身,之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礼、兵、刑、工、吏部侍郎,官至二品;咸丰二年十二月奉旨举办团练,建湘军。主张“师夷智以制夷”,首倡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奠基者。后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看,官至一品。同治皇帝御赐“勋高柱石”匾额,又谥文正,赐太傅。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br>照片:曾国藩塑像</h3> <h3>冯子振(1253-1348),元代散曲名家,湖南湘乡县人,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彰德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文思敏捷,一生著述颇丰。冯子振不仅善为古近体诗词,对于散曲创作也特具天才,为元代南方少有的散曲作家之一。所作散曲,虽多是抒写个人闲适生活,但能形象地显示出他那豪情奔放的气魄。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br>照片:冯子振塑像</h3> <h3>王容(1163-1206),原名午,字南强,号希颜,湘乡大湖人。1187年,王容在会试中以《文德帝王之利器赋》被录取为进士。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孝宗帝评鉴“王容之文质实”,亲擢他为状元。王容对当时“江左偏安”的国势惴惴不安,便以新科状元的殊荣,上陈“御金之策”。获皇帝赏识,进一步提拔他为议政大夫礼部侍郎。后来王容出守九江,心中念念不忘北伐金军,收复中原,因此得罪主和派,被贬谪至绍兴签幕。在“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的政治现实中,于开禧三年(1206)十二月十九日郁郁离开人世,时年44岁。后被理宗皇帝追赠其为银青光禄大失待制。<br>照片:王容塑像</h3> <h3>蒋 琬(168-246),字公琰,湘乡县人。年轻时随刘备入蜀,授予广都令。诸葛亮曾赞誉其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后由诸葛亮荐为什邡令,官至长史,加抚军将军。后继诸葛亮任丞相13年,辅佐后主刘禅,以静治国,作风稳健;发展农业,励精图治;曾东下北伐,终壮志难酬,病逝于涪县军营,葬于涪县。著有《蒋恭侯集》、《蒋恭侯奏议》、《丧服要纪》各一卷。<br>照片:蒋琬塑像</h3> <p class="ql-block">“东山书院记”碑由曾任湘乡知县陈吴萃1907年撰写,为和主体建筑落成时正梁上记载时间保持一致,碑刻时将落款时间提前到1897年。文中提到“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实事求是”对毛泽东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照片:“东山书院记”碑</p> <p class="ql-block">陈吴萃《东山书院记》碑中的:“实事求是”四字,给了毛泽东深刻的印象。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p><p class="ql-block">照片:1943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题写的“实事求是”石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