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怀 念 母 亲</b></p><p class="ql-block"> ----写在母亲逝世十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郭建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2年正月二十八,我最亲爱的母亲走完了她90年艰辛而幸福的人生岁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悲伤的日子,从此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在母亲离开我们的十年以来,母亲的身影无数次在我的梦里出现,母亲的生活印记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让我的心灵在万籁无声的夜晚,无数次的默默呼唤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用自己一生不凡的生活经历,非凡的意志品质,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母亲就好像一盏矗立在我心中的灯塔,永远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在母亲十周年祭日来临之际,我怀着刻骨的思念和无限的感恩之心,用我留存的照片和有限的文字整理成篇,以期从点点滴滴的记忆碎片里,感受不同侧面的母亲形象,以此表达我对母亲深深地敬意和永远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0年母亲与她的孩子们。</span></p> <p class="ql-block"> <b>一、英雄的母亲。</b>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为婆婆家生育了10个孩子,前3个女孩儿都因疾病早夭,给母亲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之后母亲又生育了六子一女,在鼓励生育的年代,母亲真的无愧于“英雄母亲”这个光荣的称号。母亲之所以是我心里的“英雄母亲”,更是因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极度贫困的时期,她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一个人在农村既要照顾与我们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还要拉扯着我们七个孩子艰难度日,竭尽所能让我们吃饱穿暖,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教育我们好好做人做事,兄弟姊妹要好好相处,她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至今让我万分感念和敬佩。</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郭安民曾任公社副主任和信用社主任,大公无私的父亲,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几平都奉献给自己的工作,经常忙的不着家,当然家里的事也很少过问,包括我们的学习,小时候和父亲交流比较少,有什么事都是和母亲说。1960年9月16日的《山西日报》长篇通讯《郭安民是社员的贴心人》,专题报道了父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的先进事迹,这篇文章被收入《沁源县志》。从中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工作多么投入,而家里的全部家务及柴米油盐的置办都落到了母亲柔弱的肩膀上。全家11口人的吃喝穿戴、照顾老人、教育孩子,全仰仗母亲一人操持。在那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生产队按人口统一分配的粮食仅够我们家吃八九个月,正在长身体的我们经常面临家里缺粮断炊的困境,为了老人小孩能糊口度日,母亲不得已经常带着我们几个孩子走村串户和亲戚邻里四处买粮借粮。记得一次买回来的玉米发现霉烂了,母亲舍不得仍,领着我们碾成面做饭吃,吃的我们都恶心呕吐,至今难忘。虽然在艰难中苦熬日子,但我们从没有听到过母亲的抱怨,甚至没听到她说过一声累,每天总是早起晚睡,忙碌着照顾一大家人的生活,一刻也没停息过。</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们日渐长大,有的参军有的参加了工作,家境才开始逐步好转,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兄弟姊妹也开始依次结婚成家了。这时母亲的重心又转移到照看孙子的任务上了。我们兄弟姊妹7个,先后生了12个孩子,每一个孙子母亲都亲自照看过。我们的家分别安置在北京、太原、长治和沁源等地,母亲经常不辞辛苦“南征北战”,轮流照看孙子孙女,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命根子。我的儿子在孙辈里年龄最小,孩子还未出生母亲就提前来到我家里,照顾媳妇等候孙孙的降生,那时她已经65岁了,我儿子出生后,母亲一直帮我们把孩子带到两岁半才回到老家。现在我也有孙子了,才体会到照看孩子是一桩很累且操心的体力活,而母亲当时还患有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疾病,但我从没有听到过母亲的一句怨言,她每天不仅要看孩子还要给我们做饭,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太感激我的老母亲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1年弟兄姊妹与二叔长子三叔姑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1年亲戚与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71年亲戚与家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0年9月16日《山西日报》专题宣传报道父亲的一张报纸。</span></p> <p class="ql-block"> <b>二、精致的母亲</b>。母亲有双深嵌在眉宇下的大眼睛,慈祥而明亮。母亲身材不高却很挺拨,尽管历经艰苦岁月的磨难和生活的重负也没能压弯她的脊梁。母亲从小深受姥姥姥爷传统家庭的严格教育,养成了良好的性格,说话办事含蓄谨慎,言语不多却有涵养,答应别人的事说到做到,从不轻言妄语。母亲一生自爱自尊,平时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穿着总是保持朴素,整洁,没有一丝邋遢的感觉,即使衣服打补丁也要缝补的整整齐齐,我们家十来口人,男孩子又多又费力,虽然我们经常穿的也是旧衣服,但个个都是干干净净的,只要我们的衣服有个破洞,母亲马上就给我们及时补上,让我从小养成了干净整洁的好习惯。而母亲那美丽的双手却因长期的劳作而变的粗糙甚至变形,这是她辛勤劳作饱经风霜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母亲热爱生活也很爱美,她的头发大概六十多岁时就花白了,自从有了染发剂,母亲就找人帮着染,她的头发一直保持着黑亮,即使已90岁高龄依然保持着染发的习惯,让我们感觉到她依然干净利落,每天精精神神的模样。在她身上充满着正能量,总是有着旺盛的精力,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丝不苟,井井有条。母亲一生自立自强,有着超强的生命能力,从不被疾病和困难所折服,如果不是重病很少看到她卧床休息,平常的一点小病从不拖累孩子们,在她晚年多次突发心肌梗塞,但都化险为夷。在她去世的前两天仍然精神状态很好,行走自如,思维清晰,耳聪目明,和我们交流问题依然思维清晰。母亲朴素而精致的形象,至今仍是我们效仿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亲晚年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晚年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亲与孙女郭倩外孙子郭美玲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亲与孙子们:春燕、郭倩、郭捷、郭继业、郭昱均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b>三、勤劳的母亲。</b>母亲的一生含辛茹苦、不屈不挠、任劳任怨,受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母亲长时间承担着家庭11口人的拾柴磨面、吃喝穿戴、做饭洗锅、缝补浆洗等等,所有的活全凭母亲一双勤劳的手来完成。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半夜醒来还看见母亲在煤油下纳鞋底,全家人的冬棉夏单衣服都是母亲一个人一针一线手工来做的,那时每年过春节全家人能穿上母亲亲手做的新鞋和新衣裳,我们弟兄几个都感到特别的开心。</p><p class="ql-block"> 我曾听母亲给我说起过一件事。在我出生的前一天,家里做饭用的柴快完了,母亲担心她坐了月子没有柴烧,于是她便挺着临产的大肚子,步行三公里到南山上担柴(搂松树落下的松针),回来顾不上了休息就给全家人做饭,母亲当时37岁,已经是五个孩子的妈妈了,这样的苦力活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而于当年的母亲来说则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母亲心灵手巧,样样手工和农活都能做得了。我们村因逃荒来的山东人家较多,山东爱吃煎饼,为了让我们也能吃上煎饼,母亲向人家学会了摊煎饼。摊煎饼不是个好活,夏天的滋味就不用说了,即便冬天也不好受,前面火烤烟熏,后背凉风飕飕。至今仍记得母亲摊煎饼时的情景,在地上坐个小板凳,面前是大鏊子,一边是柴火一边是放着面糊糊的大盆,母亲一边不停的往鏊子下面填柴禾,一边把玉米糊糊舀到鏊子上摊、刮、揭、叠,一摊一座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累的直不起腰来,但是看到我们吃煎饼高兴的样子,母亲便会露出欣喜的神态,为了她的孩子们,再苦再累她也心甘情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2.11三哥建伟入伍时母亲与四哥建斌弟弟建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9.8我入伍时与父母亲和姐姐彩仙弟弟建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4年与母亲四哥建斌在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 <b>四、善良的母亲。</b>母亲一生行善积德,和睦亲邻,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母亲平时与人相处话虽不多,但做起事来毫不含糊又快又好。母亲没文化没有学过医学,但她会接生,周围邻居谁的家里生孩子,都会请她去接生,村里的好多小孩子都是母亲接生的。孩子满月时按乡俗孩子要“挪窝”,母亲早早便起来把小婴儿抢先抱到我家,让孩子“挪窝”给孩子的母亲做顿好饭吃。如遇上产妇生了孩子不下奶,母亲便主动用自己奶水喂孩子吃,因此村里的不少小孩或多或少都吃过母亲的奶。母亲与邻里关系处理的非常好,从没有和邻里们有过矛盾过节,谁家遇到急事难事,母亲总要上门过问,甚至伸出援助之手。</p><p class="ql-block"> 母亲儿子多,儿媳妇也多,面对六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儿媳妇,母亲都能以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处理婆媳关系,一大家人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其乐融融。母亲经常教育子女要与人为善,多做好事。村里的孤寡老人哪个有病了,母亲就会领着我们带上食品上门看望,有的虽然不粘亲带故,也一样热情相助。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会“两吃”,就是吃苦、吃亏。她常常告诫我们,不要占别人的便宜,占了便宜心里不安,吃了亏反到心安理得。不要怕吃苦,只有吃的苦中苦,才能做的人上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母亲与三哥建伟和孙子郭怡江外孙郭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b>五、孝悌的母亲</b>。母亲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的优秀品德,信守孝道、恪守妇道,一生孝老爱亲,对长辈逆来顺受,对叔姑关爱有加,对孩子管教有方。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好儿媳、好妻子、好嫂子、好母亲……</p><p class="ql-block"> 1968年 5月19日,母亲带着我和弟弟正在闫寨村姥姥家,突然来了一个我们村里的人,他对母亲说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了。那年爷爷刚刚70岁,平常身体很好,爷爷的突然离世让我们感到很震惊,母亲听后含着眼泪立即带着我们赶紧回家。爷爷奶奶生有三男一女,父亲是长子,二叔三叔姑姑分别在临汾运城太原工作,当时父亲也在外地。家里把爷爷去世的噩耗分别给四个子女发了紧急电报,无奈得到的回复都是因各种原因回不来。为爷爷操办丧事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一人肩上。摆在母亲面前的难题是一家九口人的吃喝已经快揭不开锅了,爷爷的突然去世于母亲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啊。母亲没有被眼下的困难所吓到,她请来村里的长辈和邻居商量丧事的办理,找人去给爷爷借木材做棺材,向村领导求情借粮食,和亲戚朋友四处借钱。就这样母亲东挪西借终于把爷爷的丧事顺利办完了。母亲克服困难,替儿尽孝的事,受到了村里乡亲们的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时隔一年,在外担任县级领导的二叔回到老家见到母亲就双膝跪地,眼泪夺眶而出激动的说:“嫂子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母亲急忙上前搀起了二叔,安慰二叔。1972年7月,在太原工作的姑姑怀孕快要分娩了却无人照顾,情急之下写信想请母亲到太原侍候“月子”。这让母亲当时很难为,一边是一大家人的生活料理放不下,一边是姑姑的燃眉之急需要她,母亲思忖再三,觉得还是姑姑的事要紧,于是,毅然放下家里的事,让我哥把她送到太原姑姑身边,照顾了姑姑和孩子一个多月才回家,这件事让姑姑姑父非常感动,经常唸叨母亲当年对他们的关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奶奶与父亲二叔三叔姑姑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92年与堂兄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b>六、幸福的母亲。</b>母亲一生经历了战乱、灾荒、贫困的苦难岁月,尝尽了人生的辛酸苦辣;也赶上了和平、安宁、幸福的快乐时光,享受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吉人自有天相,善人自有天助!相由心生,慈祥善良,柔中带刚的母亲用自己勤劳的一双手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艳阳天,让我们在贫穷中享受着母亲给予的安详日子,而今母亲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应有的福报。子女们在父母亲的教育影响下,个个白手起家,刻苦努力,不断奋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所作为,没有辜负父母的寄望。有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局(厅)级岗位上任职,有在太原部队师职岗位任职,有在市、县担任处级、科级职务,儿女们都为父母亲长了脸争了光,父母亲成了亲友邻里羡慕尊敬的人。我曾多次问母亲,那些年生活那么艰辛,你是靠什么力量扛过来的?母亲对我说:“这多孩子就是我的希望,我相信自己的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听了这句话,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就是母亲巨大的精神支柱啊!</p><p class="ql-block"> 父亲与母亲同龄,父亲享年80岁去世后,母亲成了家中的老宝贝,儿女们争着抢着赡养孝敬母亲,而母亲就像一颗吉祥的福星,每到一家就会给家里带来好运和福气,于我们做儿女的来说,母亲在谁家住我们的家就在谁家,母亲在哪里温暖幸福就在哪里。每年春节,只要母亲在谁家,子女们就从各地集中在谁家过年,天寒雨雪都阻挡不了我们与母亲团聚的脚步。母亲坐飞机,乘高铁,在北京登上过天安门城楼,参观过故宫、人民大会堂,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戏……儿女们极尽所能让母亲享受新时代带来的幸福生活。现在母亲的12个孙子孙女也都成家立业了,孩子们个个各方面都出色,每个小家庭都很幸福。母亲去世10年间曾孙辈已增加到19个了,这些都是她老人家给全家人带来的福份啊!</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教育问题上说过一句话:“要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父母亲就是为我们人生系好第一颗纽扣的人,母亲用一生朴素无声、朴实无华的行为教育感染着儿女,使我们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家风是一本无字的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源头;家风是最好的传家之宝,足以影响一个家族的命运走向。而今我们亦已做了祖辈,在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我们在含怡弄孙安享幸福时光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行为传承着父母留给我们的良好家风,而我们的孩子们也为自己能诞生在这样的家庭而感到满满的自豪与幸福!我坚信这种传承是父母留给我们最好的精神遗产,这种家风必将佑护我们的家族世世代代蓬勃旺盛!</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30日 于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