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1年10月20日下午,一辆嘎斯51军用卡车(前苏联军车)在山路上行驶,那是济南军区后勤部淄博兵站政治部电影组到基层部队放电影的车。当时从博山到沂源的公路刚刚打通,还没有铺石子。经过几小时的颠簸,嘎斯车把我带到新建的27野战医院时,天已经傍晚了。</p> <p class="ql-block"> 我坐在食堂外面,没有餐桌餐椅,只能坐在一堆横七竖八准备填地基的大石头上,吃了27医院的第一顿晚餐。那时医院还没有围墙,只有十几栋石头到顶的教室。抬头四望,尽是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参差不齐的山影。我第一次进入沂蒙大山,觉得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1963年我入伍后,从红红火火的基层连队调到淄博兵站机关当宣传干事,那一年我才23岁。但我不习惯于那种森严壁垒的生活,不习惯于星期天在全张店市最高大的巍峨的六层大楼上(俗称西大楼),独自一人鸟瞰四层楼宿舍的窗户,只听见风儿悠悠、鸟儿啾啾。</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珍宝岛事件“火花四溅”,中苏两国边境摩擦不断,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济南军区战时指挥部准备进入沂蒙山区的大山洞里,并着手在大山沟里新建一所野战医院。</p> <p class="ql-block"> 在如此“硝烟弥漫”的“呛人”氛围里,我因为心高气盛,就要求到第一线去锻炼。那时还没有级别待遇的羁绊,几经折腾,就走出了城市、走出了西大楼,一头扎进了山沟沟里,成为27野战医院政治处最早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到达27野战医院那一天,和我一起坐在大石头上刚下工地、端着大碗、嘻嘻哈哈、狼呑虎咽的男男女女们,是从两家医院集结而来的医护人员:坊子89医院调来的是一所(外科),青岛141医院调来的是二所(内科)。据说,再过几天还要从济南106医院调来七八十人,组成三所。我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沂蒙大山里,在同一个大锅里揽马勺、建营房,那正是我想要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睁开眼睛就出工。全院医护人员从院长到战士,每人一套旧军装、一副帆布手套,爬上军区派驻的十多辆解放牌大卡车,浩浩荡荡地外出拉砖拉瓦、拉石头拉沙,负责“小工”的“专业”工作。</p> <p class="ql-block"> 虽然医院驻地距县城南麻很近,但是整个县城居然没有一间砖盖的房子,全县也没有一座烧砖的砖窑。说这里是县城,实际上是一个有四、五百户人家的大村落,城里只有一条泥土路,老百姓戏称是“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县听”。</p> <p class="ql-block"> 因此,医院要白手起家、勤俭建院,只能到最近的淄博市博山区、张店区去运送建筑材料。全院人员齐上阵,吃苦受累当壮工,不到两年就建起了一座二层病房楼(俗称红楼),拟展开床位100张,开始收容部队和群众患者。</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正在大张旗鼓收容病人时,1973年1月,北京电影制片厂《南征北战》摄制组演职人员进驻了红楼借宿,在“中央文革”指示下重拍新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演职人员都是“大腕”:导演成荫,摄影聂晶,军事顾问贾衡已,主要演员张勇手、张连伏、葛存壮、项堃、俞平、白志迪、冯恩鹤、曹翠芬等。</p> <p class="ql-block"> 那年春节,医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与摄制组演员们搞了一场快乐的新春联欢活动。摄制组在红楼里借宿了近两个月,就移防到莱芜去了,于是医院就于当年3月踏进了红楼病房,开始了长达14年正规的医疗服务工作。</p> <p class="ql-block"> 二层红楼傲然矗立在县城的东北部之际,顿时轰动了县城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那时红楼是沂源县最高的一幢建筑,也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来参观、看病或以看病为名来“欣赏”红楼的老百姓络绎不绝。老百姓都说“解放军真厉害啊”,胆小的人却胆战心惊地说啥也不敢上楼梯,真个是熙熙攘攘、跌跌撞撞、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在修建红楼的同时,医院也修建了一圈围墙,建了一个很简单的大门,修了四根水刷石的立柱,并在大门旁边建了一个总值班室。</p>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第一批50名战友进军沂源县时,地址是一个荒芜多年的县师范学校,我们的任务是在此基础建设起一座野战医院。照片上是军医班的战友们,背后是很早以前师范学校院子大门的石头柱子大门,可以看到已经非常斑驳破裂了。</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总值班室值班。烈日当头,骄阳似火,路上走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摸着新修的大门立柱来回转悠,好像感到很奇怪,我就上前问老大爷有什么事?</p> <p class="ql-block"> 老人回答说,他从东边的悦庄公社来,听说了解放军医院盖的房子很奇怪,特别是又看到那四根大门立柱,看了半天也没看出这几块石头是怎么打出来的。我发现老人满手老茧,肩上的工具包里装着锤子、凿子,一定是一位石匠,就告诉他:“老人家,这柱子可不是石头打的,而是先用砖垒起柱子,再用水泥糊在上面,再在水泥中掺上些小石子,最后用水把表面的小石子冲刷出来,这就叫水刷石,不是真的石头呢。”</p> <p class="ql-block"> 老人听了似懂非懂,眼睛里布满了不解,连连感叹、摇头,喃喃地说:“唉,俺打了一辈子石头,咋从来也没见过这乎样的大门柱,真好看,解放军真有能人啊!”</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县城南麻现在街道宽直、楼房林立、风景秀美,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用水磨石、大理石、陶瓷墙砖、玻璃幕墙修建的建筑材料比比皆是,已经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山城,没有人会再对水刷石门柱引起注意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离开27野战医院已经33年了,但我与沂蒙山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转业后我经常去移交的县中医院造访,退休后也时常开车去南麻赶集,品品那里的风土人情,看看那曾经扛过石头、搬过砖瓦的地方,每次都情不自禁地张望一下那四根水刷石门柱,这是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时移事异、物是人非。县中医院大门里面已经没有当年的影子了,只有那四根水刷石门柱还无言地矗立在那里,酷似几位年迈、忠实的老“保镖”,默默地注视着进出来往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水刷石门柱啊,你还记得那位看不懂你的悦庄老石匠么?我知道,你虽无言,但你记得。这是因为,你曾见证过医院里上千名军人不分男女老少艰苦奋斗、热火朝天的营建场面,你也曾记下了医生护士们为乡亲们救死扶伤的感动;而现在,你又再次看见了老战友们重回大山欢聚,回忆着难以忘却的火热生活……</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6-11-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