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驿村,海南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古村,地处澄迈县老城镇;沐浴着冬日暖阳,迈步罗驿村,环境清幽,钟灵毓秀,乡村的古老文化迎面扑来,眼前一座宏丽雄伟的宗祠已让人产生肃穆与敬畏之感。</p> <p class="ql-block">宗祠设东西两侧门,东门位于村中文化广场,门前罗列古老朴拙的石雕老物构件,蓦然间,沉浮于这些历史沧桑的老物件,令人思绪万千,无不感触宗祠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宗祠是一个家族的文化纽带,铭记先祖,弘扬祖德,也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馆;罗驿村清一色李姓,自宋时始祖李文英公迁居至此,千年来子孙繁衍成澄迈地区的名门望族,李氏宗祠即供奉先祖李文英公的祠堂,也就是承载着罗驿村千年文化的圣堂。</p> <p class="ql-block">宗祠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至今近300年的历史,保留有清代古建筑风格,也是海南保留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宗祠之一。</p> <p class="ql-block">门口立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镌刻着清探花张岳崧题字:“万叶枝柯”;张岳崧,海南定安人,清嘉庆十四年进士,海南史上唯一探花,嘉庆十七年应邀前来李氏宗祠讲学。原题匾遗失,现依原文镌刻的“万叶枝柯”也表示了张岳崧与李氏宗祠的久远源流。</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位于澄迈县老城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几经改造,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五岳朝天、硬山式山墙,带有着一点点徽派建筑的痕迹。李氏宗祠从一进室到三进室的地基,依次升高一个台阶,形成了前低后高的格局,1900平方米的占地也是琼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宗祠。站在祠堂里,透过宗祠照壁上的小孔,可以看到祠外的风光。这小孔寓意可深,它告诉李氏后代不要固步自封,要打开视野和胸怀,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建筑主体较为考究,砖、木、石结构;布局严谨,坐北朝面,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庭院宽阔,设计精致,令人赏心悦目。由围墙、山门、殿堂、厢房组成了三进四合院式院落。置身其中,仿若瞬间回转昔日时光,感受先人的无穷智慧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宗祠的一进为大门,也就是山门,山门前立有两尊雌雄石狮,威风凛凛守护宗祠,两狮栩栩如生,双眼炯炯有神,圆睁对望。西边的雌狮脚下抚摸着一只温驯的小狮,显示了子孙绵长之意。</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行走,宗祠的最南端为麒麟吐珠照壁。在高挺耸拔,绿叶扶疏的槟榔树丛中,光彩夺目的照壁的临村正道而立,映照出了宗祠的巍然庄严。照壁的外面檐楣祥云雕花粉饰,正中镶嵌着“李氏宗祠”四个正楷字。</p><p class="ql-block">背面浮雕麒麟神采奕奕,脚踩祥云,回望圆珠,照壁正中圆洞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中空的圆洞,与回望的麒麟相互呼应,这就是一幅精工雕制的麒麟吐珠图。形象寓意着麒子麒孙,繁荣兴旺之意。</p> <p class="ql-block">山门正中挂着“厚德载物”的木雕牌匾。前头立着一对石鼓,彰显出罗驿李氏家族在澄迈地区显赫的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山门设置特别,为五开间梁柱式结构,东西两侧设有厢房。</p> <p class="ql-block">山墙为“五岳朝天”的硬山顶,配以彩色纹饰,雄伟壮丽;前殿两侧设置有两间小厢房,也就是俗称的耳房。</p> <p class="ql-block">山墙设置为“一岳朝天”的中原建筑特色,把海南本地的建筑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美观大气的祠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宗祠的二进为前殿,门楣上挂着“源远流长”的木雕碑匾。</p> <p class="ql-block">前殿为五开间梁柱式结构,前后设有檐廊,檐廊的圆柱为石木构造。</p> <p class="ql-block">二进与三进之间,有一宽阔的方形中庭,铺有古拙的岩石方砖,庭的东西两侧置有三开间的廊房。</p> <p class="ql-block">1919年创办于清同治年的澄江书院搬入李氏宗祠,1921年,澄江书院书院更名为澄迈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1956年扩办为澄迈县白莲初级中学及罗驿小学,1970年中学外迁。</p><p class="ql-block">1988年,新的罗驿小学建成后,才搬出李氏祠堂。李氏宗祠一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堪称革命的摇篮,海南军区原副司令员马白山、建国后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的李独清,澄迈县首任县长李定南等革命志士都就学于本校。</p> <p class="ql-block">左边的廊房展示革命故事,右侧的廊房展有家族名贤事迹。</p> <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李氏宗祠被命名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上图:祠堂的三进为正殿,五开间布局,门楣上挂着“陇西望族”的牌匾。抬梁式木结构,山墙为“五岳朝天”的硬山顶。</p><p class="ql-block">下图:正厅里设有神龛,里面供奉着宋朝罗驿村始祖李文英公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由两进庭院布局,四周用高墙围住,用青石板铺成的院中,千户将李福庇雕像,身着戎装,手持兵器,在战马上威风凛凛。院中两边的凉亭,刀、叉等十八般兵器俱全。</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奉祀着罗驿村始祖李文英孙子李福庇。“忠心报国古人训,烈德惠民今传承。”忠烈祠正堂门柱,红纸黑字楹联格外醒目。据族谱记载,李福庇带兵剿匪平乱,能打善战,作战骁勇,屡建战功。有一次作战中不幸跌入敌阵陷阱,被利剑刺重伤,战马跳出陷阱,极力用嘴咬住主人的手指往上拉,因主人伤势过重,已身亡。战马便咬下主人的手指含在口中,飞驰回家,腾空鸣叫报信,倒地而毙。家人将李福庇手指和战马一起埋葬,称之“手指墓”。朝廷闻之,谥为“忠烈”。李福庇的神牌入县“忠孝祠”奉祀。清乾隆年间(1757年),倘驿村后人建“忠烈祠”奉祀。</p> <p class="ql-block">步入忠烈祠,石柱木樑青瓦,壁墙图画,将四合院格局的祠堂装饰得分外大气,第一门庭左右两边房间墙上,陈列着罗驿村的历史,以及罗驿村历代名人。中堂两边房间,一边介绍着罗驿村八景,一边介绍着历届政府领导对罗驿村建设发展关心。正堂中间的案桌上已摆满祭祀用品,千户将李福庇木雕刻像置于上方,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从先祖李文英起,罗驿村就重视教育,此举使得李氏后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元、明、清三朝,全村出3名举人、34名贡生、18名廪生、78名监生,129名庠生,而文人墨客更是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走进罗驿村村口,在观光路线图的指引下,可以看见保存完好的牌坊、祠堂、古道、古屋、古井、古桥,古色浓重的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