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如酒,历久弥香

大风起兮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天气预报就跟报着玩似的,从大暴雪到暴雪中雪小雪雨夹雪,一路修正一路降标,临了只象征性地飘了一阵细碎的雪屑,害得身边许多人空欢喜期盼了一场。朋友圈有人吐槽:幸亏气象局不是医院,否则真正要人命了哈。平凡的日子中,没有希望本属寻常,没人会觉得怎样,而诛心的往往是满满的希望过后的失望。</p><p class="ql-block"> 腊月廿八,坚持上完节前最后一天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以前进入腊月尤其过了腊月二十,过年便进入倒计时,日子都是扳着指头一天天数着过的。如今年岁渐长,早沒了那般兴致,过年也变成一桩例行的差事,马虎而敷衍。</p><p class="ql-block"> 抽空到街上买点东西。街边的店铺许多还开着,赶着做年前最后一波生意。路上行人不多,被寒风驱赶着,匆匆走过。两只肥嘟嘟的野猫蹲在路牙上,悠闲而淡定,对这严寒似乎并不在意,对过往行人也不甚忌惮。凉风掠过,吹得猫身上的细毛微微向后倒伏,不禁想起小时候父亲念给我的一副对联“风吹毛动猫不动,雨浇阁湿鸽不湿”,对照眼前景像,甚为贴切。</p><p class="ql-block"> 街边一角,摆着一个卖春联的摊位,红彤彤、金灿灿的福字、春联耀人眼目。以前的春联,都是买了红纸,按自家门厅的数量、尺寸裁好,请村里老一辈的“文化人”代写。从一本老得卷曲泛黄了的春联集子中认真选好内容,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然后帮忙压着纸角,泼墨挥毫一挥而就。回家用自制的糨糊到处贴起来,顿时喜气盈门,年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翻开美篇,首页有一个热议的话题:你最喜欢的年味是什么?中国地域辽阔,“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春节也概不例外。因此,不同年龄段、不同地方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过年感受,但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有些感觉和味道却是共通的。</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一年一度的春运,是车站如潮涌动的人流,是背着大包小包匆匆赶路的人们,是游子千里万里回家的路。以前在外上学,每年寒假,拎着行李便汇聚在这样的人流中,心情欣喜而迫切。毕业后在外工作,回家的次数日渐减少,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则有增无减。</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夜空中盛开的的灿烂烟花和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硝烟味道。小时候的我们,过年时口袋里总装着半袋子炮仗,有单个的、有从成挂鞭上偷偷拆下来的,也有从别人家放过的鞭炮碎屑中捡漏得来的。手拿一根燃着的细香,不时摸出来放上二个,满满的幸福感,儿时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禁放鞭炮,居住在城里,即便是除夕、年初一,也只如往常一般寂静冷清,再听不到鞭炮的声响。少了它的喧闹,年便失了许多的生气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  年味,是大年夜八点准时开播的春节晚会,是零点后唱响的《难忘今宵》。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相约九八》、《常回家看看》、《风吹麦浪》;是吃面的陈佩斯、卖大米的郭达、“想死你们了”的巩哥,“没病走两步”的本山大叔;是《雀之灵》、《俏花旦》、《小城雨巷》、《千手观音》……40年的陪伴,春晚带给我们太多的经典时刻和欢乐时光。无论其如今办的质量如何,作为过年的一道精神大餐,自己还是坚持每年必看,营养姑且不论,至少可以当饱哈。 </p><p class="ql-block"> 年味,是挂在门口的大红灯笼,是压在箱底的新衣新裤;是熊熊燃烧的“年火”,是锅里翻腾的饺子;是长辈递来的压岁钱,是见面的一声新年问候;是心底无法按捺的喜悦,是脸上藏不住的笑容。年味,是醉人的香醪,历久弥芳。</p><p class="ql-block"> 就物质而言,现在的人们早已把每一天都过成了年,年味也便如这柴米油盐的日子一般,悠然绵长,平淡却更加隽永。春节只是一个节令,一种形式,但得人康健、家团圆、情长久,哪一天又何尝不是在过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