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文|袁运录</i>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了多日的阴雨和一场小雪,今天终于出现了太阳。<br>早上四点半,起床写作,把五年写作计划再次作了调整。接着在冰冷的键盘上打了一点文字,七点再次躺下闭目养神。<br>醒来后,发现客厅很是亮堂,难道天晴了?预报不是说雨夹雪的天气持续到年后吗?<br>看到久违的阳光,心情有些激动,连忙起床洗漱,开始新的一天。<br>说起来,今天是康山老袁家的小年。<br>我们家乡的小年特别有韵味。别处过小年都是关起门来一家人自己吃,而我老家过小年却开门请客。 家家都要弄一桌平时见不到的好菜,然后把至亲请来一起过小年。<br>虽说请客,但来的也只是几个小屁孩。府前村几个舅舅家二十多个人,山头村三个姑姑和姨妈家就有几十个,还有木莲姐姐一家十几口,阳家(王姓村的别称)三个姐姐家也有二十几个,邦华哥一家十几口,还有……<br>客人都到齐的话,不摆个十几桌恐怕不行。<br>别的村是农历廿三或廿四过小年,也要请我们村的人过去吃饭。<br>一想到过年,别说多开心,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到亲戚家去吃饭。<br>我最喜欢到府前舅舅家里吃饭。 记得那一年,我和哥哥被远房舅舅家喊去吃饭,席间表妹骂了我们几句“狠毒”的话,至今还记得,后来想想觉得很可笑,童年无忌。<br>家乡的年味很足,杀鸡宰鸭,家家放鞭炮,户户贴对联,大人们走亲访友,路上遇见互相祝福,孩子们起早抢爆竹,放爆竹,摔炮,(墙上)撞硬币赌输赢。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div>长大后,年味渐渐淡去,就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br>每逢过小年,我就知道妈妈又要安排我做什么事。<br>第一件事,妈妈准叫我到别人家里去讨回一年赊欠的钱,条件是,妈妈答应讨回后就给我两毛钱做奖励。</div> 为了养家糊口,妈妈贩些小商品放在家里卖,如纺棉花的轴锭子,做水酒的酒曲等等,村东某家欠我们两毛钱,西村某家欠我们一毛五,邻村王家某某欠我们家三毛钱。然后,我就一家一家去讨,反正小孩子不要脸,反正我也乐意。<br>我的话术是:“我是我妈的儿子,我妈叫我来讨回买东西的钱。”<br>赊欠户看着小孩子来讨钱,又听着我说话结结巴巴眨着眼睛很有趣,自然而然都会给,反正钱又不多。<br>钱虽不多,但在七十年代初,一毛钱抵得上现在的几十元。<br>第二件事,妈妈安排我……不用说,我就知道派我去喊客。<br>“喊客”,是老家过年过节的传统习俗。 老家请客,不喊不来。<div>等我结婚后,去了岳父家过了几回年,发现两地的习俗有很大不同。<br>岳父家过年不喊客,客人不请自来。远方的客人来拜年,岳父家就得下厨,张罗着饭菜招待。</div><div>而在老家,拜年当日往往是没有饭吃的,因为都是本地的人。请客也是等选好日子,才把拜年的人一起喊来吃拜年饭。<br>我一般先到阳家去喊客。邦华哥的家是我最爱去的,因为大嫂对我很亲切。每次去她家,邦华哥一家人都很热情,笑着给我东西吃。</div><div>虽然他们家只是我远房的表亲,但一家人有情有义,跟我家走得很深很密。<br>喊客,是老家过年过节最有意思,也是最头痛的事。</div> 小时候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喊吃饭都不来,还故意“作礼”?<br>长大后才知道,因为大人们都清楚,请客实在太不容易。大家都去吃饭,你家哪里请得起?所以最多派一个小孩做代表。<br>那时候喊客,连个自行车都没有,只能靠两只脚走。附近的村子好些,可是到山头村去喊客,那可有四五里路啊!<div>但我不得不去,所以我从小就练成了飞毛腿的真功夫,可惜后来因为患了强迫症,把一身的好功夫给废了。<br><br></div> <div>想起那个时候喊客跑步真有劲,乐此不疲。想到中午有好菜吃,想到香喷喷的美味佳肴,边跑,口水都流下来了。<br>喊客,我有个小秘诀:一是喊,二是拉,三是缠。</div><div>我知道,如果客人没有到满,妈妈就不会开席。也就是说,只有等客人凑满了一桌,妈妈就开始上菜了。所以,每次喊客,我准能喊满一桌人。<br></div>现在喊客,最多就是微信喊话或者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再也不用走路去喊了。<br>今天又是老家过小年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庆祝一年来的丰收。<br>老袁在县城,遥祝家乡人民小年开心,幸福吉祥,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br><br> <h1></h1><h3><b><i>作者简介</i></b></h3><div><b><br></b></div>袁运录,江西余干康山袁家人。<br>网名:恨若秋水.省级公安心理教官;作家,心理学家.<br>口吃、强迫症和抑郁症心理专家;<br>当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认知心理学家;<br>中华网教育心理频道、凤凰新闻专栏作家,知乎、今日头条心理领域创作者。<br>1988年因为严重口吃和强迫接受张景晖心理治疗,获得解脱,并开始研究心理学. 2008年“火车悟道”走出抑郁后,创立秋水理论.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口吃和各种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垂询。<br>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婚姻等心理问题.<br>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br>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心理健康手册》.<br>正在撰写:《抑郁症原理与康复》. <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