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唐僧天山路(4)

天山明月(刘跃)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王府</p><p class="ql-block"> “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逾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余里,至屈(居勿反)支国。(旧曰龟兹。)”唐僧一行离开焉耆古国后,西南行就是霍拉山库尔勒铁门关一线,或是越过了两次孔雀河,开始向西约700余里到屈支国(旧曰龟兹现库车)。</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王府(旧曰龟兹)</p><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记载: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屈支种也,智谋寡昧,迫于强臣。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匾〈匚虒〉也。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尚拘渐教,食杂三净。洁清耽玩,人以功竞。</p><p class="ql-block">  一、大龙池及金花王</p><p class="ql-block">  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忄龙戾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闻之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龙驭乘。王欲终没,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城中无井,取汲池水。龙变为人,与诸妇会,生子骁勇,走及奔马。如是渐染,人皆龙种,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乃引构突阙,杀此城人,少长俱戮,略无噍类。城今荒芜,人烟断绝。</p><p class="ql-block">  二、昭怙厘二伽蓝</p><p class="ql-block">  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装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p><p class="ql-block">  三、大会场</p><p class="ql-block">  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p><p class="ql-block">  四、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p><p class="ql-block">  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敞,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硕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止。国王、大臣、士庶、豪右四事供养,久而弥敬。闻之先志曰: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将欲游方观礼圣迹,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窃自割势,防未萌也。封之金函,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乃可开发。”即付执事,随军掌护。王之还也,果有构祸者曰:“王令监国,淫乱中宫。”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命知留事,惧有谗祸,割势自明。今果有征,愿垂照览。”王深敬异,情爱弥隆,出入后庭,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遇一夫拥五百牛,欲事刑腐。见而惟念,引类增怀:“我今形亏,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以慈善力,男形渐具。以形具故,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也,遂建伽蓝,式旌美迹,传芳后叶。</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p><p class="ql-block"> 屈支,又作龟兹、鸠兹、屈茨、归兹、丘兹、屈兹、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龟兹语kutsi,梵文Kuci之音译,今称库车。其国境相当于今新疆库车县周近地区。汉通西域以后,龟兹归属西域都护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龟兹和于阗、疏勒、焉耆(或碎叶)一起成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镇”。龟兹位于“丝绸之路”的天山南麓分支上,地处要冲,是为印欧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处。</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烽燧),位于库车县城以北约十公里处,距克孜尔尕哈千佛洞仅有千米之遥。始建于汉代,既西域都护府移设乌垒之后。是汉代的军事报警设施。烽燧是一种古代传递军事信号的设施,晚上举火为烽,白天放烟为遂。烽燧前面视线开阔,过去盐水沟和形成的谷地大约是一条重要通道,烽燧的背后可以遥望古龟兹。</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尕哈在古突厥语中是"红色哨卡"的意思。克孜尔尕哈烽燧建于汉代。烽燧即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它是目前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汉宣帝年间,即西域都护府移设乌垒之后,是汉代的军事设施。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尕哈千佛洞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阿克苏库车县城西北13公里的山沟内。为唐代遗址。共有46个洞窟。解放前大部份被毁。现在较完整的洞窟有38个,其中19个为支提窟,19个为毗河罗窟。窟中壁画多为佛本生故事像,以及披甲、剑,脚著长革动靴的龟兹武士供养人像等。</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较为特殊的是第24号窟,为七角形平面,窟中有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后壁有隧道,且又是平顶的支提窟,此种形式为其他窟群所罕见。有壁画的洞窟共11个,其题材、风格与克孜尔干佛洞大致相同,是以本生故事和座佛像为主。</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全盛期的石窟壁画展示了“曲铁盘丝”画法,色彩鲜明华丽,人物姿态自然,服饰华美多样,被誉为“艺术宝库”,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是龟兹石窟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屈支,又作龟兹、鸠兹、屈茨、归兹、丘兹、屈兹、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龟兹语kutsi,梵文Kuci之音译,今称库车。其国境相当于今新疆库车县周近地区。汉通西域以后,龟兹归属西域都护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龟兹和于阗、疏勒、焉耆(或碎叶)一起成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镇”。龟兹位于“丝绸之路”的天山南麓分支上,地处要冲,是为印欧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处。</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唐代,屈支的都城在伊逻卢,其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城东约3公里的皮朗旧城。</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屈支地区通用属于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的乙方言。乙方言与印度语言文字也有很深的渊源,故玄奘称“取则印度,粗有改变”。</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屈支(龟兹)的音乐特别有名,这与它处于东西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西域诸族的乐伎在东传中原时会聚于龟兹,从而使之音乐大盛。隋初定令 制七部乐;至炀帝大业中,则扩展为九部乐,其中有天竺、安国、龟兹、疏勒、 康国、突厥等许多西域国家的乐伎,而龟兹乐在中原最为流行。龟兹乐对汉地的音乐、舞蹈发展有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隋书·音乐 志》云:“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闾(门,内加干)。”</p><p class="ql-block"> 《通典·乐六·清乐》云:“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酉阳杂俎·语资》:“玄宗常伺察诸王。宁王尝夏中挥汗鞔鼓,所读书乃龟兹乐谱也。”龟兹音乐之著名和流行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现在的语言:屈支国之疆域东西一千多里,南北六百多里。大都城方圆十七、八里。土质宜于种植黍子、麦子,出产粳稻、葡萄、石榴,盛产梨、花红、桃子、杏子。矿产为金、铜、铁、铅、锡。气候四季温和,民风淳厚朴实。书面文字效法印度,稍加修改。器乐歌舞,独擅盛场,尤胜各国。衣饰多用彩绸、毛布,头发剪短,束戴帻帽。通用货币为金钱、银钱、小铜钱。国王为屈支土著,才智平庸,谋略不足,受制于干练的权臣。其地风俗,用木板箍扎初生婴儿的头部,以使头形扁薄不圆。境内有佛寺一百多所,僧人五千多,均研习小乘教的说一切有部。佛经教义与戒律仪轨都效法印度,故学习者直接阅读印度原文。僧徒依然滞溜于渐教阶段,兼食三种净肉。不过人人洁身自好,钻研佛典,互相以修行之功效竞胜。</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三、大会场</p><p class="ql-block"> 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四、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p><p class="ql-block">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敞,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硕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止。国王、大臣、士庶、豪右四事供养,久而弥敬。闻之先志曰: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将欲游方观礼圣迹,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窃自割势,防未萌也。封之金函,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乃可开发。”即付执事,随军掌护。王之还也,果有构祸者曰:“王令监国,淫乱中宫。”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命知留事,惧有谗祸,割势自明。今果有征,愿垂照览。”王深敬异,情爱弥隆,出入后庭,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遇一夫拥五百牛,欲事刑腐。见而惟念,引类增怀:“我今形亏,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以慈善力,男形渐具。以形具故,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也,遂建伽蓝,式旌美迹,传芳后叶。</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p><p class="ql-block">二、昭怙厘二伽蓝</p><p class="ql-block">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装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此记录就是现在的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是维吾尔语,意为“水头”或“龙口”。该遗址是魏晋到唐时期龟兹乃至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及外国探险队的挖掘破坏,现已面目全非,但现存的残垣断壁和佛塔仍显示出昔日的宏伟和壮观。</p> <p class="ql-block">  新疆库车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遗址,又称昭怙厘大寺,位于新疆库车县城东北秋里塔格山南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巴什佛寺遗址分东、西两寺,在铜厂河东西两岸。东寺已毁,存庙塔、僧舍遗迹。曾出土汉、南北朝、唐代钱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还有书写古民族文字的木简、残纸。寺内还发现过一座古墓。</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苏巴什佛寺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古寺为魏晋时代的佛寺遗址,残迹宏大,分东、西二寺,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两岸,互相对望。</p><p class="ql-block">整个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建有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保存较为完整。河道横贯其间,遗址分布在河道东西两岸的土丘上,称为西寺和东寺,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寺。</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东寺遗址,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呈不规则分布。东寺依山而筑,寺垣已毁,下存房舍、塔庙遗址,均为土坯建筑,墙壁高的10多米,有重楼。城内有3座高塔,颇宏伟。最北一座耸立在半山腰,可俯视全寺遗址;大部分遗迹都集中于地势起伏不平的河岸。该遗址南北长约 500 米,东西宽约 140 米,主要由北、中、南三座佛塔组成,南塔保存较好,塔身圆形,土坯筑成,塔顶呈穹形,塔身中部有一圈柱洞,可能存有木骨,塔周有围墙,墙上有 10 余个佛龛。</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西寺遗址,位于库车河西岸,大部分遗址保存较好,该遗址南北长 700 米,东西宽 190 米左右。主要由北、中、南三塔、佛殿和南部寺院组成。 北塔周围分布有佛洞,内残存壁画和龟兹文题记。</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西寺中依断岩处有一小围墙,呈方形,周约318米,亦土坯筑,残高10米以上。墙内残垣密集,为僧舍所在地,遗址上有数座高塔,北面有佛洞一座,壁刻龟兹文和佛教人物像。中塔保存形制较好,1978年库车县文物部门曾在该 塔基底发掘出一具龟兹美女骨架、婴儿骨殖及其他随葬品,现藏于库车龟兹博物馆。佛殿位于遗址中部,周长300余米,内由佛塔、殿堂及数间房屋组成。 遗址南部寺院气魄宏伟,其建筑遗迹大部分暴露于地面,遗址略呈方形。大寺四周有围墙。东墙和东南墙都已塌毁,西墙及北墙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古寺遗址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p><p class="ql-block"> 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作为新疆现存的最大的佛教文化遗址,苏巴什佛寺在历史上曾经沿用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龟兹古国享有盛誉,自魏晋至唐宋时期,一直是西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该佛寺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盖了土遗址的不同建造形式,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乃至中亚地区土遗址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古寺遗址尽管已经废弃了近千年,阳光下苏巴什佛寺残存的建筑依然令人震惊。那矗立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反射着金色光芒的高高的佛塔,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始建于魏晋时期,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开坛讲经。此寺至隋唐达到繁盛,僧侣曾多达万人,香火甚盛,公元628年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路经此地,亦驻留两个多月,并与当地僧人讲经、交流、学习。</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南苏巴什古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7世纪中叶(公元658年),唐朝“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内地高僧云集,该寺佛事兴隆,晨钟暮鼓,幡火不绝,直至9世纪被战火摧毁。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此寺彻底废弃。该佛寺遗址在历史上曾先后被称作雀离大寺、雀梨大寺、 昭怙厘大寺等,现称苏巴什佛寺遗址,俗称苏巴什古城。</p> <p class="ql-block"> 天山库车大龙池</p><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p><p class="ql-block">一、大龙池及金花王</p><p class="ql-block">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忄龙戾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闻之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龙驭乘。王欲终没,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城中无井,取汲池水。龙变为人,与诸妇会,生子骁勇,走及奔马。如是渐染,人皆龙种,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乃引构突阙,杀此城人,少长俱戮,略无噍类。城今荒芜,人烟断绝。(也许和现在的大小龙池没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天山库车大龙池</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大小龙池虽和唐僧西行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大龙池的确在龟兹古城的东北。</p> <p class="ql-block"> 天山库车大小龙池 </p><p class="ql-block"> 从库车出发大约120公里的天山深处,有两个高山湖泊。他们被称作大龙池、小龙池,景色十分秀丽迷人。海拔2390米,紧邻217国道。大龙池水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周环山,由天山雪水融汇而成,水域宽阔,清澈见底,终年白雪皑皑,雪线以上生长着名贵中药材--雪莲。山下云杉翠柏,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民的毡房点缀其间,偶尔还可见雪鸡、黄羊和雪豹。组成一副令人难以想像的奇妙景色!神话传说西天王母曾在此沐浴。</p> <p class="ql-block">  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维吾尔语:Qizil Ming Öy),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现有石窟236个,壁画1万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秋里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p> <p class="ql-block"> 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开凿历史:现今克孜尔石窟已编号的有236个,按自然区域分为谷东区、谷西区、谷内区、后山区,绵延约3公里,根据相关艺术测定则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 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初创期:先是其初创期,大约为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叶,存在壁画的有效洞窟118、92、77、47、48、117号窟,多为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47窟是最大的),指中心礼拜窟特别高大的石窟,这类石窟的前室都凿出露天大佛像,为仿巴米扬大佛像窟的式样开凿而成,其中以473窟规模最为巨大,最为典型,此窟分为前后室,左右两壁各凿出的五排方孔,应为木窟檐的痕迹,从正前壁残存的大圆孔石台的大立佛像站立的情况来看,这里曾有一个高16米左右的大立佛,这在龟兹地区可算是最大最高的佛像了,后室,大约原台上塑有的涅磐佛,只是可惜已经毁坏了。</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千佛洞壁画人物,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在残廊内大笔涂抹,此壁画风格可用“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来形容,单从画风上大家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较早的,此窟作用一般是用来观佛礼佛的。还有禅定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螺艺术风格较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发展期:大约公元4世纪中叶到5世纪末,主要有38,76,83,84,114,13,32,171,172号窟,此时就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态,此时画风为晕染法,菱形格构图,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第38窟内的菱格画就是画的摩词萨王子舍身饲虎的一个本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佛本生故事是讲解迦加牟尼生前许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据 “轮回转生”理论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个场面的体现,而不是取卷轴连环画的构图形成,且绘画于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到了公元6-7世纪,为其繁盛期,目前石窟中一半都是属于这个时期建筑而成的,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金箔敷贴。在此方形窟中因缘画较为突出.建筑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因缘故事就是记释迦加牟尼成佛后,云游四方,传播佛法,常以因缘故事喻人,就产生了因缘故事,传播因果轮回之说。</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看这个第8窟的菱格因缘图,上画的是猴子奉蜜于佛,佛云有虫,猴去虫又奉之,又曰太浓,猴就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众弟子饮了,猴很开心,一高兴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过佛,来生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此类因缘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种上千幅,但内容较难识辨,其种类数量却属国内罕见。</p> <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衰落期:最后克孜尔千佛洞衰落于8-9世纪,存在壁画有129,197,135,227,180,229窟,它的衰落可从一些石窟中游人任意在壁上刻划题记等可以看出来,如果僧徒在此修行拜佛,游人是不敢在此胡做非为的,只有废弃了游人才会如此;以及47、107、117窟开在较早但原画被覆盖重画。</p> <p class="ql-block">  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地理位置: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南天山山脉的秋里塔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 其间 有渭干河蜿蜒流过,东距库车县城约 69千米。 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拜城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石窟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共有石窟236个, 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 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p> <p class="ql-block">  拜城秋里塔格山北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大唐西域记》虽未记录这一石窟,但是这一区域同属于龟兹国范围,唐僧西行也必将会到此。</p> <p class="ql-block">  新疆拜城克孜尔魔鬼城</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魔鬼城位于阿克苏拜城县东部克孜尔乡和黑英山乡境内,西距拜城70公里,东南距库车60公里。魔鬼城整体地形北高南低,沙石颜色以褐红色、黄绿色、灰绿色、姜黄色为主。这里地处少雨多风的干旱区,岩石裸露,经暴雨的冲刷及大风吹蚀,不同的岩层形成各种形态,构成象人、龟、骆驼、鲤鱼等造型。大风吹时,谷内就会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犹如鬼怪呼啸,颇具神秘恐怖的色彩。交 通 从库拜307省道克孜尔乡路段往北经过20公里砂石路即可抵达。  </p> <p class="ql-block">  南天山哈尔克他乌山拜城魔鬼城</p><p class="ql-block"> 拜城魔鬼城是一处典型的雅丹地貌聚集区。这些土丘高几米到几十米,裸露的岩层被大自然雕刻成各种形态,有的状如怪兽,有的形似古堡,有的像是人物,它们组合排列,呈现出壮观神秘的色彩。俯瞰克孜尔魔鬼城,仿佛一座迷宫,因地处少雨多风的干旱区,大风吹过时,谷内会发出一些声响,曾被人描绘为鬼怪呼啸,故而得名魔鬼城。</p> <p class="ql-block"> 库车天山大峡谷星空</p><p class="ql-block"> 唐僧法师西行,离开焉耆古国来到屈支国(古曰龟兹)。屈支国佛教盛行,有一百多所佛教寺庙。详细描写了昭怙厘二伽蓝(苏巴什古寺)。</p><p class="ql-block"> 从此西行六百余里,经小沙碛。至跋禄迦国(旧谓姑墨,又曰亟默,今是阿克苏周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