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忆保定的古莲花池 有回味、杂忆还有其它的故事

保定老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去年十二月至今天已经写了六篇关于保定古莲花池的回忆文章,文章里写的这些事,都是我近七十年来,在古莲花池里游园和参观时的亲身经历过的和听到的故事,之前的那六篇文章陸续发表后,受到了广大读者广泛的关注关爱和欢迎,这让我又鼓起勇气来写这篇也就是第七篇的回忆文章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文章中“七”联想到古人对“七〞的热爱重视,在诗词上有“七律〞“七绝〞呀,天数有“七天是一周”呀等等,可话说回来,我这第七篇文章的七,也没想到图个“七“什么的,只是湊巧写到这里该是告一段落了,因此我弱弱地把这篇拙作算是个小的收关之作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这张图是最近看到的一幅保定古莲花池的平面图,它介绍的比较详细,对照它,或许会使你在了解古莲花池的景点时会有所帮助,因此我把它放在文章前面,以便供你对照参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方便和有利于读者阅读,我把要讲的各个与景点相关的故事,以从进古莲花池大门后,从北到南转而向西向北这个顺序讲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首先我要讲的是我们进出古莲花池的时候,都要经过裕华路路南的那个向北方向开着的“古莲花池”大门的,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右过去的古莲花池园子西北角,有一个向西开向《省府前街》的侧门,它是一个平常门口里有两扇木制门板的大门,在大门院内北边有一排房间,里边住着在门口值班的那些看门的人。我见过这古莲花池园子里的垃圾杂物都是从这侧门清运出去的,另一方面,园里需要的物品也从这里运了进来,平时这大门是关着的,或是是虚掩着的,那时我从家里去莲池要经过《省府前街》,向北路经这侧门再向前绕远走向那个向北开的大门,才能进到园子里的,如果此时这侧门开着,我会从这里抄近路进园的,这主要是少绕不少路的。直到这次古莲花池改造时,这侧门才改建成了古式门楼的样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是位于裕华路路南的古莲花池正门。上一张是从外(北)向里(南)方向看的,进了大门,下了台阰,迎面见到的就是“春午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张是进大门后从“春午坡”向北看的大门内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你进了古莲花池大门后,绕过“春午坡”后,看见向南正面对着的那座四柱三门的大牌楼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这个大牌坊,它可不是古莲花池的旧有之物,原来在保定城里的“穿行楼东街”(现在的裕华路)路北那里,在早有一个向北的胡同,它的北口隔条东西的小街,它的路北处有个“火神庙”,这牌坊原来就建这“火神庙”大门前的,后来”火神庙”拆了,在1975年古莲花池重修的时候,才把它从那里原样不变的拆下后,运到这古莲花池后又照原样重新组建起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两张照片是这个四柱三门大牌坊1975年迁来古莲花池安家后的照片。它是从正向面向南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张是这牌坊在拆迁前,在那个火神庙前的样子,这是在那个向北的胡同中向北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有关《濯锦亭》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位于古莲花池的东北岸边上,与路东的《直隶图书馆》遥遥相对,在它那里曾开过小卖部,在以前冬天能在冰冻的莲池上滑冰的季节,如果冰场开张了,这《濯锦亭》往往会被用作进冰场的《售票处》,它还兼做来莲池冰场滑冰的人们的物品寄存处,那时经常也会有专人在这里打磨冰刀挣钱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濯锦亭”从东北向西南拍摄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篇留洞》上的《观灡亭》,它前面曾有一个让人难忘的大喇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在1954年的春节期间,古莲花池园方在这假山上亭子前的平地上,安放了一个很夸张的广播喇叭,它有一人多高,像个侧立着的大碗,它占据了园内的制高点,那喇叭的“大碗口”面向着莲池方向的开阔地带,每天给游人们播送着新闻报导、各种文艺节目和人们爱听的戏曲选段,声音传的很远。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时很流行的评剧《刘巧儿》和《小女婿》的精彩唱段呢,后来园子北边的近邻一一《保师附小》这个小学春节寒假过完要开学上课了,这个令人喜欢的大喇叭才不得已而停止广播了,这以后再也见不着它了,可它在这年春节期间给游人和附近人们带来的欢乐气氛,却久久地令人难以忘怀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篇留洞”(下)和上面的“观灡亭”,这是在洞前向南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莲池东南角的《保定市群众艺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你进了大门过了《直隶图书馆》门前,顺着甬路再向南靠东边走一段路后,就会看到园子的东南角处,有一个大门朝北的院子,再早它叫过《竹烟槐雨之局》这么个名称,正如名字所言,这院里的房屋建筑被这槐树、绿竹相掩映着,不走进院子里面是看不到它的真面貌的,那时这里是《保定市群众艺术馆》的所在地,每到节假日的开放日,这里就会热闹起来,从那院子里时时传来诸如唱歌、乐器演奏、曲艺和戏曲演出的各种声响,说明那是个文艺爱好者活动的场所,后来这群艺馆迁到西城墙外环城西路(现在的恆祥南大街)的新址去了,这里才变得消无声息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古莲花池里最老的桥一一《绿野梯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古桥建于元代,距今己有八百多年历史了。记忆中那时这桥的南边有个“露天影院”还有《红枣坡》、《六幢亭》等景点,它是从进大门向南去这些地方的近路,因此人们对它很熟悉的,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日渐重视,现在它己不再让人通行了,人们要去这些地方只能改由它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三张是绿野梯桥的倩影,前两张是从东向西偏北拍摄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张是在桥头西北向东南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藻泳楼》拆来拆去的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还是在1951年的时候,古莲花池的园方把那座旧的《藻泳楼》折除后,在原址修建了一个《康乐厅》,在它建成后多年里,在这里会经常举行舞会和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再后来又拆掉了这个《康乐宫》,这才恢复重建成了今天所见到这个模样的《藻泳楼》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复建后今天见到的“藻泳楼”,它是从北向南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关于《凌空桥》现在已经过改建成了大理石建造的拱形石桥了,名字也随桥形改做《宛虹桥》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凌空桥》之前的一段故事。以前游园时,我曾听到过游园的老年人说过,在日本鬼子侵占保定时,他们到处耀武扬威,经常牵着狼狗在这古莲花池的园子里乱窜,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那鬼子把这狼狗牵到《凌空桥》上,解开绳套后,那狼狗听到主子的一声“鬼话”就直接从桥栏边跳下池水里去了,原来这狼狗是会水游泳的,它们在水里游了一会,那鬼子一个口令加上一个手势,这狼狗就乖乖地游到《水中亭》(现在的《宛虹亭》)东边临水的台阰那里,顺着台阰就上岸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同一桥前后的三张照片,上面两张是保定解放前到新桥改建前的“凌空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是1975年改建后至今,冬天雪景中的“宛虹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第一张是从西向东拍摄的,其它两张都是从南向北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在古莲花池《西小院》里,我第一次见到结满红色果子的山楂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西小院》出名是因为在“文革”时期的那些年,在这个院子里举办了一个叫做《收租院》的展览,它反映了旧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的罪恶历史,配合了当时阶级斗争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后来这里经过改造,成了一个介绍对外友好活动的主题小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年的秋天我走进这个小院,先走上台阶,进了向东开着的大门,在院子东北角忽然看见一棵长满果子的大树,它的树冠高过了那圍廊的房顶,树上大部分的果子己经红了,更有那先熟透的果子掉落在圍廊房顶上的瓦陇上面,再细看树上高处的果子,你们不要笑话我,看了这树才知道它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山楂”(俗称是“红果”或“山里红”的果子)树了。打那以后,我每次去莲池的时候,只要是走到这里总会进这院转转,去再一次地看看这过少见的山楂树,看它挺拔英姿的树貌和它年复一年的春华秋实的无限沦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西小院”北边迴廊的照片,是从东向西偏北些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宛虹亭》和它传来的歌声至今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这《宛虹亭》,它再早时叫过《水中亭》,它位于古莲花池北塘的中心处,南有《宛虹桥》北有《九曲桥》分别与水塘的南北岸相连。我讲的是我在这里听到一个女高音唱了一首新歌引记的故事:那是在一九五几年的一个春天,有一天,我又一次地去了古莲花池,在转到《宛虹桥》边时,忽然听到《宛虹亭》里传出一个女高音唱了一首我从未听过的新歌,她唱的歌,字正腔园,声音嘹亮,这歌词我很快地就记住了前几句,那就是: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哈(下)来了些个游击队…。后来传唱的多了才知道这是一首叫做《横山里下了游击队》的陕北民歌,多少年过去了,无论在那里再听到这首歌或是它的旋律,我总会不由自主想到在这里第一次听到它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丽的“宛虹亭”,它是在北岸向南稍偏西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一,以前在裕华路南的《保师附小》,它的南院墙上开有一个通向古莲花池的小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古莲花池和它周边的环境,就会想到它北邻的那个《保师附小》来,《保师附小》它的全称是《保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它是建在这古莲花池曾经的“莲池书院”和“万卷桂”及周围的旧址上的,在这个小学校的校园里,它的教室楼与校南边的古莲花池只有一墙之隔,听那时在这个学校楼上教室里上过课的朋友说过,那教室临窗就能几乎看遍古莲花池里的全部景色。在早那会,这学校与古莲池的墙上开有一个小门,出门下几级台阰,向南不远就是通向《宛虹亭》北面的“曲步桥”的北边那条沿池东西走向的甬路了。那时候进莲池是不收门票自由游览观光的,因此我认为这是校方考虑方便学生的出行安全,让学生们不用出校门,再上大街向东绕远道进出莲池大门,而可以从这小门自由进出了。那时每每看到过这小门开着的时候时常会有学生进到莲池里来的。后来由于城市改造,学校迁走了,旧址改建成了电脑城,莲池进门也收票了,于是这小门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那个“保师附小”学校的正门,它出大门北边就是裕华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那个“保师附小”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平面图,选用它是为了证明它那个通向古莲花池的小南门早就有之,请看图中红圈所示,那时的古莲花池叫莲池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到此算是写完了,感谢你能耐心地看完我的叙述,或许这里有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故事,权且就么看吧。希望你能把知道的更多的古莲花池的故事也说说,我在这里静候佳作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写于2022年1月30日,明天就是除夕,祝你春节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