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回的感觉

李昱晨爸爸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街上的行人脚步匆匆,走的格外急促,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奔向大街小巷。城市里大楼门口多了很多急匆匆往下搬东西的车辆,大多是单位准备的年货或礼品,感觉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是车水马龙,一片忙碌景象。触景生情,此时的你也不由得会融入到“年”的情结里,会为怎样过年而做准备了。</p> <p class="ql-block">  可不吗,国人的过年情结是最重的,春节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口迁徙了吧。是什么力量能使得14亿国人为之忙碌,为之不惜千万里返乡呢?春节已经不单单是“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那么简单了,如今的人们也已不再是几十代人薪火相传、居住一地了,几十年来中华儿女有近半的人口背井离乡,飞赴国内外,撒播在世界各个地方,地球如今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但是,每年的春节,总会把这些儿孙召回到父母、亲人身边,不论你在何方,不论你远在天边还是万里之遥。</p> <p class="ql-block">  有人形容人就象一只风筝,虽然你可以遨游蓝天,你可以飞向天空,但总有一根线牵着你,牵着这根线的就是你的父母家人。春节也是最大的回望日,归乡日。前两天就遇到了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我问他疫情当下,来回还要隔离一段时间,为什么回来呀,他回答的很简单“回来过年”。读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大概能找到过年情节的最大缘由,“年”能最大程度地释放这种“乡愁”,把对故土的眷恋、家乡的眷恋、亲人的期盼之情完完全全的释放出来,而且是彻底的和超预期的,内心有着无比的愉悦感和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乡愁”的核心在之于父母,在于曾经的儿时的记忆,在于融入到基因里的已经习惯了的一草一木。“父母在哪哪儿就是家”,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对父母的眷恋之情。父母是人一生的牵挂和灵魂的安放处,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多少委屈,能给你最大安慰和理解的是父母,因为,在她们面前你永远是个孩子,你可以撒娇、可以任性,你可以肆意的哭也可以随意的笑,没人嫌弃你,有的只是关心、安慰和满心的疼爱!</p> <p class="ql-block">  当有一天,她们老了——离开了,所有的过往成为记忆,所有的归途已经无路的时候,你才会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感觉的弥足珍贵和再也无法找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她们在的日子,你已经走惯了回家的路,也已经全身浸染了家的温情,当你突然发现,这一切都没有了的时候,心里一片茫然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悲伤的仰天长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曰:父母在不远行。其本意应该是多孝敬父母,多陪陪她们,当他们需要你的时候,马上就能出现在眼前。当然,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人们要想追求美好生活,已不可能做到“父母在不远行”了。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不需要整日守在父母身边。在孔子时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了,当你远行了要急着赶回父母身边,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特别当父母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不好时,真就应当“父母在不远行”了。而我们作为现代人,要做到的就是要挤出时间多陪陪父母。否则,真正到了“子欲孝、亲不待”的时候,悔之晚矣!</p> <p class="ql-block">  父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她们给了我们全部的生活;父母可能不是我们幸福的全部,但她们给了我们全部的幸福;当有一天你发现,她们跟你说话的声音小了,事事要给你商量了,说明她们老了,以后的时日也许不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句歌词唱得好,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当天和地都没有了,我们的灵魂就只能在空旷的宇宙中游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