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余涵</p><p class="ql-block">摄影:余涵</p> <p class="ql-block"> 治国</p><p class="ql-block"> 前文谈到吴越建国,钱镠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我曾想把钱镠比作一代枭雄,后来觉得不妥因为他并无枭雄之志,更无称霸天下野心,似乎有安乐现状甘于小弱国身份而臣服历代中原王朝。</p><p class="ql-block"> 小弱国却享国近百年,他真的弱吗?华南师大马茂军教授这么说:“看一看历史,发现吴越国还真的是弱,弱在‘进贡成瘾’,中原五代谁称帝他都进贡;‘高筑墙 缓称王’,当时各国征战四方,而吴越国却把墙垒的高高,有人说他是缩头乌龟”;是的,的确弱。而当我们看到他另一国策‘保境安民’时,也许你开始隐约看到弱背后的无奈和真实目的。</p><p class="ql-block"> 频繁“城头变幻霸王旗”正是五代十国的真实写照。在这纷乱的年代把百姓安居乐业免遭生灵涂炭摆在首位的吴越王该如何应对?马茂军教授又说道:“钱镠目光长远格局大,有着中华大一统的理念,并认为军阀割据没有前途”。 “钱镠是商人注重利益看淡虚名,奉中原为老大秉承‘事大主义’,放弃小我,服从大我”。因而上善若水、至柔至坚、远交近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了吴越国国策。</p><p class="ql-block"> 《武肃王遗训》(武肃王——钱镠)有这样文字: 要尔等心存忠孝,爱民恤民,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建国前的吴越王可谓“狠角色”;建国后不得不通过示弱来完成吴越国长治久安的大目标。“远交近攻”即对邻居的“居心叵测”决不手软,这是核心利益。“高筑墙”阻挡了来犯之敌,邻国淮南王杨行密总想吞并吳越,多次来犯均在高墙下损失惨重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 “高墙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乱世中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有人评价为“闷声发大财”。这正是吴越王内政外交治国理政之精华,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吴越国近百年春秋乐土。今天的“吴越”人是不是也有此遗风?是否从那时起就建立了“闷声发大财”的地域文化呢?有待考证,但结果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不是抗敌名将、华夏英烈,不是乱世枭雄、盛世栋梁,不是文坛泰斗、学界贤哲,因此很难成为历史的焦点,百世的楷模。他所关注的是民众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为此,他甚至不惜放低政治上的名号,军事上的义气。”</p><p class="ql-block"> “当中国历史上主要着眼于朝廷荣显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地位;而当中国历史终于把着眼点更多的转向民生和环境的时候,他的形象就会一下子凸显出来。因此,前些年我听说杭州市郑重地为他修建了一座钱王祠,就觉得十分欣慰,因为这也是历史良知的一项修复工程。”(余秋雨文)</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苏、杭加上上海、福州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位低调的国王呢?</p> <p class="ql-block"> 齐家</p><p class="ql-block"> 《 武肃王遗训》是国策也是家训。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正是今天的“钱氏家训”。</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个人能力再强,而后人不思进取,这幅禄恩泽出不了五代便耗尽。历史告诉我们,能够佑护家族兴旺,瓜瓞延绵,传承久远,人才辈出的是什么?不是金银珠宝,田土大宅,而是高尚品行、教化修身做人的家风家训。钱镠治家“十训”既承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凝齐家治平的人生智慧。他强调的“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荣光。”以此鞭策钱氏后人秉承祖训,延续家风。</p><p class="ql-block"> 钱镠不仅治家严厉,而且以身作则,行事低调,兢兢业业。传说,钱镠成就霸业初年,衣锦还乡沿途挂彩旗甚是排场,不想老父亲避而不见,问起缘由父亲说:“我们本是一介平民,到了今天你要惜福低调为官,你周围全是强敌引人嫉妒。钱镠听后非常感动,日后的为官中励精图治如履薄冰。他睡觉的枕头是圆木的常常滚动而惊醒(醒木),枕边放一沙盘警醒随时记事,这一行事风格影响后世子孙深远,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后人也干的有声有色“清芬世守”群贤会聚。</span> </p><p class="ql-block"> 吴越国在钱镠的治理下近百年海晏河清 不识兵戈,百姓安居乐业。当朝皇帝钦佩其治国齐家有方特赐免死“铁券丹书”以兹鼓励。因此《百家姓》钱氏名头仅次当朝皇帝排第二位应该是众望所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俶塔</p> <p class="ql-block"> 纳土归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故事可以看出钱家后人的尊训和处事之道。钱镠有个大臣名叫胡进思,生于公元858年,与钱镠、朱温,李克用是同一时代的人,在钱镠时期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任越州兵马使。后来吴越国遭人反叛杭州危急,钱镠向吴国王杨行密借兵,杨行密则要求钱镠派一个亲儿子作人质。</p><p class="ql-block"> 胡进思自告奋勇陪王子钱元瓘到吴国做人质,因而他与钱元瓘建立了生死之交。钱元瓘即位后胡得到了重用被封为大将军,还拥有剑履上殿的特权。钱元瓘死后其子钱弘佐即位,此时胡进思依旧大权在握。公元947年钱弘佐病逝,胡进思又拥立其弟钱弘倧继位。此时的四朝老臣胡进思已年近九旬(钱镠活到了八十岁)。虽然胡进思有拥立之功,但新任吴越王钱弘倧却很不待见他,对他的态度也非常的差,这让一贯受王室尊敬的胡进思心生不满,在军政要务上彼此常常意见相左,令大王很不开心。这年除夕前,钱弘倧让画工画了一幅《钟馗击鬼图》并亲自在画上题诗,这个举动让胡进思产生了疑虑,意识到自己的性命难保。</p><p class="ql-block"> 老臣决定先下手为强,经过周密安排当夜带着卫兵百余人冲入钱弘倧住处,钱吓得后退一直退到了后院。胡进思见钱弘倧已进入院中,便直接在外面锁上了院门不再让其出来。而后,胡进思迎立钱弘倧弟弟时任温州刺史的钱弘俶为吴越王。</p><p class="ql-block"> 钱弘俶在位期间,胡进思多次请求处死钱弘倧,但钱弘俶就是不肯。他担心胡进思暗中下手还特派自己的亲信贴身护卫保护兄长,同时也未治罪胡进思。老臣活到九十八岁善终,成为五代十国最长寿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钱弘俶在处理亲情与功臣矛盾时的仁政与智慧,特别是当大宋调钱王赴京听令时,明知有去无回也意无反顾。不愿因保全自家利益而让吴越河山、子民於水深火热之中,吴越王决定“纳土归宋”。</p><p class="ql-block"> “纳土归宋”是对钱家祖训、“事大主义、保境安民”的最好诠释。“纳土归宋”是良知、是智慧也是对华夏文明及中华大一统的认同,并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正因为整个中华发展史中有这样的“认同” 才使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文脉不断的原因。虽吴越国消亡但山河还在、人文还在、百姓还在,也让吴越人文精神得以延续,然大爱无疆!</p><p class="ql-block"> 吴越国百姓思念钱弘俶并企盼其归来,特在西湖北岸宝石山上修建了保俶塔(看图)以保佑平安。今天的杭州有多处街道和地名有“保俶”二字也佐证了杭州人的感恩情怀。</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任杭州府通判时为钱王祠(表忠观)撰写碑文。</p> <p class="ql-block">早年钱王祠</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余秋雨建议杭州政府为马可·波罗立铜像,因为马可.波罗的一句价值连城的评价。杭州政府接受了这个建义,在西湖六公园为马可·波罗立了铜像。这一建议不仅提升杭州国际声誉,成为世界游客打卡地;更为西湖增添了新的国际人文色彩。</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的文章不仅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并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中国文化十大精英”,“中华文化传播坐标人物”;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不要看轻这小小的游记哦!</p> <p class="ql-block"> 用马可·波罗对杭州的评介结束此文——“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人间天堂从吴越国开始!</p><p class="ql-block"> 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