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编者按:经基层群众推荐、评委会评审,第十五期“平凉好人榜”揭晓,13位普通市(农)民光荣上榜,本报特将这些好人好事予以刊登,供广大读者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好人、好事,请随时向当地文明办推荐或向平凉日报、平凉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提供新闻线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手仁心”成就医者大爱--胡小刚,男,汉族,37岁,系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副院长。他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患者不分贫富、地位高低,精心治疗,耐心护理,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他也更加注重对患者情感、精神的疏导,力求做到既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病痛,也治愈患者心理上的创伤。多次下乡开展义诊,每天在繁重的门诊工作之余,坚持为病人免费针灸治疗疾病,2017年至今,免费义诊6429人,免费针灸人数达21946人,深受患者的好评。在业务上,他坚持精益求精,自费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培训,在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十分显著,深受病人信赖。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自拟的预防治疗方剂在全市广泛推广使用。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生动诠释了一名好医生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人格品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福利院里的“最美班长、好闺女”--朱桂平,女,汉族,44岁,系平凉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班班长。社会福利院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大部分患有精神、智力、肢体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残疾,大多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在这个“老小孩”扎堆的地方,朱桂平带领班组成员密切关注每位老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根据每人的综合能力评估结果,制定精细可行的护理方案。73岁的张全合老人,因突发眩晕摔倒造成骨折,在住院治疗期间,朱桂平每天给老人喂药喂饭、端屎端尿,擦洗身体,还经常陪老人聊天、晒太阳,通过她和班组同事的精心护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老人就能下床,还能借助拐杖活动行走,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朱桂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带领护理人员,从晨起的穿衣洗漱、到日暮的盥洗就寝;从日常的剃须理发、到周末的洗澡更衣;从一日三餐到游戏活动,为老人们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她用真情呵护,用爱心照料,用儿女般甘露滋润着老人们的心田,深得老人们的爱戴,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最美班长”“好闺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用青春守卫绿色林海--张玉明,男,汉族,52岁,系崆峒区土谷堆林场职工。他热爱护林员工作,30多年一直工作在育苗、森林管护工作第一线。以前山里不通电,没有通讯信号,没有手机,巡山全靠走,护林全靠吼,常年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但他无怨无悔,扎根林场,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清早踽踽独行几十里山路,晚上饥肠辘辘的拖着硬腿回来,守着孤灯,念着妻儿,工作以来先后换遍了土谷堆林场的每一个管护站点,实现了管护的林区无火灾的佳绩。前些年,领导考虑到他父母年迈、孩子年幼需要照顾,将他的工作调整到四十里铺清街示范园从事育苗工作,他带领一群民工没日没夜的进行育苗实验,经过三年不懈努力终于试验成功,培育出了优良苗木。近些年,他辗转多个育苗场从事育苗生产工作,培育落叶松、樟子松、桧柏、云杉等各类苗木300多万株。从神采四溢精力旺盛的样子到霜染青丝,他把青春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植绿护绿事业,用一腔热血谱写了绿水青山守护人的忠诚,他是真正的绿色卫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无畏艰险淬炼最美“火焰蓝”--口强强,男,汉族,27岁,系泾川县消防救援大队政府专职队指导员。对普通人来说,六十秒就是一分钟,而对消防员来讲,一分钟足足有六十秒,这是口强强的工作信条。年轻的他带领队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和全体队员临危不惧,危难时刻冲在前,参与处置各类火灾及救援1000余次,疏散群众302人次,解救被困群众60余人,挽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500余万元。抢救和先后处置4·21青兰高速客车侧翻事故,8·13泾川县闫崖头深井救援等事故。8·16青兰高速1456运载电石半挂车侧翻起火火灾中,他带队在高温天气下持续奋战17小时,成功处置了电石火灾事故,受到了支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屡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口强强始终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用热血彰显对党忠诚、用大爱书写着自己“火焰蓝”的年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的绿衣使者--鲁俊锋,男,汉族,56岁,系泾川县泾明乡邮递员。鲁俊锋在这条往返路程近30公里的邮路上,一干就是36年。不管天气或晴或雨、严寒还是酷暑,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负责派送泾明乡12个村每一份农户心心挂念的邮件。他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丈量着工作的艰辛和快乐,诠释着奉献的给予与收获。随着时代变迁,群众对邮递员有了更多的要求,鲁俊锋又成了邮路附近村民的代办员、服务员、“万能小哥”,厚厚的笔记本写满了乡亲们的各种需求,行李箱里装着最真实的民生,哪个老人要领社保、谁家电费需要上交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一一代劳、毫无怨言。山村居民消息闭塞,致富渠道不畅,他便利用天天和各种农村题材的报刊打交道的优势,把学到、听到、看到的信息及时告诉乡亲们,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寻找资金、找人教养殖……在鲁俊锋身上,平凡是他的标签,他只是一个坚守岗位的普通人,36年的坚持,让自己走进了千万村民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平民律师”用法律为百姓撑起一片天--王 丽,女,汉族,36岁,系庄浪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县妇联兼职副主席。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她率先开通“老年人”“农民工”和“妇女儿童”绿色通道,无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900余件,解答法律咨询46500多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0余份,挽回经济损失5800多万元。鼓励支持农村妇女就地创业、外出务工,为2名妇女申请“全国两癌救助金”10万元,为创业妇女申请无息贷款150万元。在办理张某交通事故案时,因需要高额的急救费,她代理诉请先于执行医药费,倡议募捐6万余元;在办理6岁患病儿童马某抚养费纠纷时,帮其申请水滴筹筹集医疗费,连续多年为其送去学费、文具和生活用品;在办理80岁孤寡退役军人郭某赡养权纠纷案时,得知老人三九寒天还住在苹果园里,她立刻送去取暖物资,协调将老人长期安置在乡镇敬老院。像这样善行义举在她那里数不胜数,她立足本职,融情与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曲艺传承公益路上的“奉献者”--蒲虎勤,男,汉族,51岁,系崆峒区戏剧家协会主席。蒲虎勤,从事戏剧表演已40余年,戏曲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在常年的公益演出中,他发现随着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市场萎缩、后继乏人、观众流失的窘境,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他积极投身“戏曲进校园”事业。与平凉十中合作,开办了戏曲实验班,免费为学生们培训,就这样慢慢地,从一个班到一个学校,从一个学校到城区多个学校,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不仅仅学会了唱念做打,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为人处事的道理。经他培训的学生及社会各界戏曲人士达千余人,为平凉高中及甘肃省大专院校输送了大量的戏曲人才。他的学生在第二十一届、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中,荣获“金花”称号,填补了甘肃省在校在读学生21年来获此奖项的空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他将自己多年收集的戏剧文献资料、皮影、服装等5000多件藏品分类整理,在十中创建了1000㎡的戏曲展馆,让学生近距离对我国戏曲历史及舞台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和体验,至目前,接待省内外各界参观人士已过万人。在传承戏曲的公益路上,他不仅仅自己亲力亲为,还带动家人参加公益事业,在学校培训、抗击疫情等方面多次捐款捐物,带领剧组进校园、进部队、进企业、进福利院开展社会公益性演出1200多场次,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爱管“闲事”的“热心的哥”--赫永华,男,回族,41岁,金龙小汽车出租有限责任公司司机。赫永华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020年10月14日6点左右载客经过石油公司家属院公交车站的时候,看到路边独自站着一名幼童哇哇大哭,在征得车上乘客同意后,赫师傅和乘客上前询问情况,幼童不停哭闹,他抱着孩子一边安抚,一边去附近家属院询问,无果后,他把小孩抱上车,送到西大街派出所求助。在西大街派出所民警的努力下,孩子的父母很快就找到了,家长提出致谢,被他婉拒。2021年2月11日凌晨5时许,赫师傅行车至南门十字二院路口时,见一女士搀扶一位面色苍白意识不清的患者招手拦车,他立即停车把病人抱上车,迅速送往甘肃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又帮助找来轮椅,把病人抱到轮椅上,送到抢救室后才悄然离开。因送医及时,患者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2021年4月,被救患者向赫师傅送来了“胸怀大爱,无私助人”的锦旗,以表心声和感激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倾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达人--张志浩 ,男,汉族,37岁,系华亭煤业集团陈家沟煤矿职工。张志浩是一名普通的煤矿职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2014年注册成为华亭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他把所有的业余生活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如何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上,贫困家庭、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孤寡老人都是他热切关注关心和帮扶救助的对象。作为儿童安全公益基金华亭团队队长,他一直走在打拐寻亲队伍的最前沿,为那些找不着孩子的家庭免费宣传,为每一个失散家庭带来曙光和希望。先后为200多个家庭发布寻亲信息,散发寻亲彩页、卡片2000多份,其中有5个家庭成功找到了孩子。截止目前,张志浩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60多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000多小时,捐款两万多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用诚信酿造“甜蜜事业”--晁小英,男,汉族,55岁,系泾川县荔堡镇东关村城北社村民。改革开放初期,晁小英从个体摊贩干起,凭着诚实经营、艰苦创业、情系乡亲的经营理念,一路打拼,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个体户到实体企业,直到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晁小英”牌蜂蜜提纯加工厂。在创业初期,他成立了蜂农合作社,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制定社员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为资金缺乏的蜂农无偿提供资金,在收购蜂蜜时,按照先期收购,待市场价确定后,按市场最高价付款给蜂农,助农增收的效果明显。多年来他积极为四川、庄浪等地蜂农选择养蜂场,提供当地花粉信息,协调处理好外地蜂农与当地群众的关系,为蜂农排忧解难,真正把合作社办成了“蜂农之家”。正因为他诚信经营,和蜂农亲如一家,使合作社从初期的21家扩大到现在的85家,产值逐年稳步增长。富起来的他,心系社会,真情为民,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新冠疫情期间他出资12000元,采购N95口罩、消毒液捐赠给镇政府,真正做到了“取之社会、回馈社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000多个日夜守护瘫痪父亲--余宝,男,回族,45岁,系崆峒公路段柳湖养管站副站长。余宝是家中长子,父亲是老一辈的公路人,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在他眼里父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他的榜样、主心骨,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和父亲攀谈。原本以为美好平淡的日子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但在他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已退休的父亲突发脑梗紧急入院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落下半身不遂的病症,母亲由于操劳过度也病倒了,他毅然接过了照顾父亲的接力棒。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余宝这一照顾就是二十年,他一边工作,一边悉心照料父亲,凡事亲力亲为,每日定时推父亲晒太阳、洗漱,及时清洗沾有粪便的内衣裤。父亲因长期卧床,消化系统比较弱,他就给父亲开“小灶”,单独做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喂给父亲吃。正是他的辛勤付出,二十年来父亲虽然一直瘫痪在床,但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身体整洁干爽、穿戴整齐。同事邻里都称赞他是孝子、是好儿子,他总是不好意思的说:“我只是尽了当儿子的责任”,话语简单而朴实,却让人感受到了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真挚的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用实际行动诠释“孝爱”真谛--李海燕,女,汉族,53岁,系华亭市西华镇裕民村村民。十几年来,她既要照顾多病缠身生活不便的婆婆,还得照顾年老的母亲和患有精神病的弟弟。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早上在家里做好饭菜,安顿好婆婆和儿女,之后就往娘家跑,再去照顾母亲和弟弟,母亲这边忙完又要往家里赶,这是她每天的生活规律。“两点一线”的辛苦生活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弟弟结婚后不久,弟媳便提出离婚离开了家,留下了还在襁褓中的侄子。她心疼无人照料的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重担,加上她的两个孩子,她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她视侄子为己出,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养育,侄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大成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她功不可没。孝老爱亲并不难,难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李海燕用自己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感染着周边村民,事迹在村里广为传颂,她用包容一切的至孝至爱之心,彰显出人间真爱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尽孝中成长的坚强“90后”--王芸霞,女,汉族,30岁,系灵台县蒲窝镇塔贤村王庄社村民。2000年7月,王芸霞父亲王福祥在外干土活,不慎发生事故,致使腰椎骨折、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父亲看病、兄妹仨上学、母亲离家出走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她读完初中便毅然放弃学业,回家照顾父亲,每天六点起床,照顾父亲起床、洗漱,更换便盆,端屎倒尿,将父亲扶到轮椅上,送到自家小卖部里,才开始忙其他家务。父亲身体素质极差,经常感冒、患肾周脓肿,后来右肾被切除,她精心照顾,直到父亲完全康复。每到夏季忙收时节,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忙农活,很晚才疲惫不堪的回家。一进家门顾不上喝水,便询问父亲身体、更换被褥、洗衣做饭。王芸霞出嫁后,她和丈夫协商同意,继续回家照顾父亲,面对身染疾患瘫痪在床的父亲悉心照顾、不离不弃,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王芸霞堪称孝老爱亲的典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