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花市 迎新春,—— 东莞南城区迎春花市、佛山陈村“花卉世界”随拍

zmzg 华林古月

<p class="ql-block">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形成于明清时期,流行于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东人民喜爱花卉,普遍有“无花不成年”、“花开富贵”、“逛花街,行好运”的强烈民俗心理。红红火火的迎春花市,体现出南国不一样的春节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作为明代“广东四市”之一的广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p><p class="ql-block">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如金桔是最受欢迎的,因为粤语中“桔”和“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桃花,则象征大展鸿图(桃),青年人则希望能行桃花运,遇上合意的伴侣。</p> <p class="ql-block">花市充溢着浓浓的春节气氛,折射出重要的民俗学信息。而这一花市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是不少珠三角民众成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迎春花市上,售花人,赏花人,买花人,汇成了浩浩荡荡的人潮。</p><p class="ql-block">人们赏花、买花,以花寄情,以花寓意,每一种花都被赋予吉祥喜庆的意义。如年桔即“大吉大利”;代代果有“代代繁昌”之意;猪笼草寓意“猪笼入水”,财源滚滚……</p> <p class="ql-block">迎春花市上的花,按包装形式可分为枝头、盆头、散花(花脚)三大类。枝头主要有桃花、银柳花、吊钟花等,盆头有茶花、兰花、芍药、月桂、玫瑰等,散花主要有菊花、剑花、银柳、鸡冠花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州花市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广州种花、卖花业的繁荣发达与广州商品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广州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迎春花市如雨后春笋般从广州迅速向周边城市扩散。深圳、东莞、佛山等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各具自己特色的迎春花市。</p> <p class="ql-block"> 佛山市的陈村历史上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并有“岭南花卉第一镇”的称誉。早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的汉代,陈村的花果已进贡入京,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花卉之乡”。</p> <p class="ql-block">陈村地处珠三角腹地,气候环境适宜花卉生产,花卉业已深入到每一户家庭,“户以花为业,村以花出名”,素有“千年花乡”、“岭南花卉第一镇”之称。</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后,花卉商品化日渐发达,与“逛花街,迎春节”的习俗结合起来,形成声名远播的陈村花市,一直存续下来。</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陈村花卉成为“三高”农业重要支柱。从1981年开始,陈村每年都举办迎春花市。花市期间宾客云集,海内外前来购买赏花的花商游客达一百多万人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迎春花市。</p> <p class="ql-block">1998年建立的陈村“花卉世界”,作为国内最大的花卉种植地和花卉交易市场,已成功举办了第一、二、三届国际兰花博览会,广东省首届花卉展销会,首届中国全国牡丹展,首届国兰展览会以及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等会展。</p> <p class="ql-block">陈村的“花卉世界”我去过两次。那品类众多的奇花异草,虽然许多我连名字都记不来,更谈不上弄懂其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但我还是非常喜欢!每次来此游玩、拍摄,我都是意犹未尽、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不能缺少美的。</p><p class="ql-block">愿我这一组从东莞南城区迎春花市和佛山陈村“花卉世界”随手拍摄的花卉照片,能给爱美、爱花的朋友们送去一份春节的祝福:</p><p class="ql-block">祝朋友们虎年吉祥、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谢谢朋友们的欣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 林 古 月</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9日编辑于和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