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秋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不孤必有邻</b></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讲道理、论事实、讲原则,往往会使自己陷入难堪,被人议论纷纷。比如现在网上有许多探讨如何讨人喜欢的方法,其中有一条便是:和朋友吵架时切不可以讲道理。确实,讲道理会使朋友觉得理亏、显得难堪,且不显得我们咄咄逼人吗?反之不讲道理,反而利于友谊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但无论如何,我们要相信这一真理:“德不孤,必有邻。”这话出自论语,译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由此可见身处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对“德”的看法。可不论是古时尧舜禹时期,还是科技发达的今日,仍有无数人对“德”字可谓是不寒而栗。正如前文所述,因“德”陷入“窘境”的人可不是少数。帮助别人,被评价为“作秀”;放弃物质利益,被评价为“虚伪”。</p> <p class="ql-block">别人的评头论足,使我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身边的人的选择都与我不同?为什么他们都认为我虚伪?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p> <p class="ql-block">1998年,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思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一天,老师在上课时讲到:在非洲,许多孩子没有玩具,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许多人因为喝不上干净的水而死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年幼的瑞思暗暗下定了决心。起初,并没有人把瑞思的话当回事,就连他的母亲苏珊也告诉他“我们负担不起。”挖井的钱仅仅是靠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父母答应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赚得了挖井的70美元。但后得知70美元其实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花更多的钱,差不多得要2000块,他也仍不放弃。最终,在他的感召下,亲戚、朋友、老师、邻居纷纷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人们纷纷解囊相助。2000年,瑞思的第一口井打好了;2001年,“瑞思的井”基金会成立;2003年初,“瑞思的井”基金会已经为非洲挖了七十多口井。</p> <p class="ql-block">而他之所以可以完成心愿,我想与他的“德”是密不可分的。苏珊回想当时的情景说:当他们得知挖井不止要70美元,而是2000美元这个消息,那天晚上,她和丈夫马克陷入了沉默。‘他已经走了这么远了,’丈夫说:‘我们不能跟他说:孩子,你已经尽力了,但你真的不能改变什么’,他们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陷入困境时,正是瑞思的执着使事情出现了转机。苏珊的朋友布兰达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登报发表。瑞恩的故事开始迅速传遍加拿大,不断有电视台要求采访。很多人开始寄来钱。正是他身上的“德”,感动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成功为非洲做出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现在,面对“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的疑问,答案是否定的。古人认为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我们亲近。瑞思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实。所以面对道德的质疑,请不要陷入自我怀疑,坚定心中的信念,要坚信“德不孤,必有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