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色池塘》,是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反映老人晚年生活的美国电影。一潭荡着金色波纹的湖水,是一对老年夫妇生活的自然背景。在夕阳的照耀下,周围的法国梧桐树摇曳着金色的叶片,一边端祥着湖水中的自己,一边哗哗哗地向着湖中划着小船的老人招手⋯⋯</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在希腊式与罗马式古典建筑风格交融的圆柱拱顶的学校礼堂里,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老”与我有关,就像小船冲起的波纹,只是一波一波的荡向远处——荡向电影里那两位退休的老教授夫妻——夕阳把他们也染成了金色。哦!当时我想,老,就是由绿色转向金色的季节吧!</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位靳姓的女律师做了一个视频,痛说了一个不肖男儿不仅居住着父母买的房子,而且要强卖孤寡老母的房子的案件。我把这个视频发给了几位朋友,一位法官朋友激愤地说:</p><p class="ql-block"> “这个律师好样的!法官不仅要判给这位母亲的居住权,案外应该提示律师如何帮助这个母亲收集完善证据,重获这两套房子的所有权……树立一个典型的法治案例,也为社会树立一个良善是什么的道德案例!”</p><p class="ql-block"> 一位律师朋友用苦涩的口气说:“你们听到一个这样的案例很惊奇,而我们见到的这类案件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朋友不由分说地指出:“这还用多说吗?子不教父之过!”</p><p class="ql-block"> 一个理念又在我脑海闪现出来,如果为大的方面去想,这是一系列不好的兆头中的一个。我这样想科学历史主义的哲学家托马斯·S·库恩(Thomas S. Kuhn)的“必要的张力”:就像把一些水倒在光滑的桌面上,它会形成一个凸面。这个凸面是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形成的固有张力以保持液体的收敛,从而保持它的一体性。一个社会也由一个类似的礼节和道义的张力覆盖着社会民众,一个这样较好的张力会形成和维持一个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或者说,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必要的张力来维护。用前些年普遍认为的许多人丧失“道德底线”这种看法,这类案件也属于我们这个社会礼节和道义的“必要张力”缺乏的众多现象之一。</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我回了一个短信:</p><p class="ql-block"> “这里显然存在一个问题:子不教父之过,出现这样的子女一方面有父母教育的责任。同时,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社会是否也有责任?”——我谨记着恩格斯肯定费尔巴哈的一个观点:环境创造人!</p><p class="ql-block"> 一位朋友接着就提出:“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自己该怎样做?分寸把握的度应该非常关键!”这位朋友显然提出的问题十分具体。</p><p class="ql-block"> 它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