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张小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廿四正式进入假期,习惯了整天忙忙碌碌,一下子闲下来,心里空落落的还真有点不适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如果回到老家,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老家的吃食种类繁多,且大多又是平素很少做的,所以趁着过年无论如何都得大显身手,整出点花样儿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家多年,虽一直惦念家里的各种美食,可又苦于身不由己,在外面注定只能想想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单说“黄蒸”,外地朋友初听肯定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而在家乡人眼里,那既是一道春节美食,吃“黄蒸”还寓意着来年五谷丰登,招财进宝,能过上更富足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象里,做“黄蒸”多少还是有点“麻烦”的。首先得把粟子脱壳加工成大黄米(年前去磨房得排很长的队),回来再用清水淘米,待淋干水分时,一家人再提着回村里的大石磨上碾成面粉(如果磨很多也有去用电磨),即软米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准备好了,还要煮小豆。拣簸干净了再上锅加水,大火烧开小火慢煮,中间可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红糖或者砂糖进去,待煮烂时起锅摁成豆泥,放凉备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要材料备齐随时都可以做。将软米面和玉米面按比例搭配,开水揣面,捏成等量大小的剂子包入红豆泥,成型上锅蒸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今日,仍觉得“黄蒸”出锅才是一个很壮观的场面。也是那时候生活条件限制吧,热气腾腾的灶房里始终会围着几个就像没吃过饭的小鬼,当看到笼上码放的一排一排金色的“小山包”时,真是个个都兴奋的不能自己。每每此时,还未出锅,母亲就先抓了几个放进碗里,以解我们的馋意。那黏糊糊的,软溜溜的,甜滋滋的“黄蒸”,每咬一口真是无尽的回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里的吃食除了“黄蒸”其实还有很多。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年年还要炒面、炒炒指、爆米花、爆豆子,有时候还炸油糕,蒸各种各样的花馍馍。只是这后来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年反倒觉得越来越简单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随着乡镇集市的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吃食、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图“省事”的人怎么不是越来越多了呢?能在市场上买到现成的,自然就省去在家里支锅埋灶做的麻烦,现在人们都富裕了,哪个也不像是太差钱的人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么多年也是很少回家,在外面过年虽比不上老家的年味儿浓。可相比于过去,现在的生活哪天不像在过年呢!所以,也有更多的人开始注重起养生来,胡吃海喝对身体可是大大不利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年回家,是一种乡愁、亲情的牵挂,更是根深蒂固的情怀、文化。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还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吧,我们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