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代在进步,风景不依旧。不久前,我在整理案头时,发现自己在几十年前画的一些风景写生画,虽几经搬迁折腾,一部分画作,居然还能完好的保存下来。欣喜之余,端详把看,画中小风景,岁月印记留;难得少时,勤奋好学,岁月蹉跎,坚持努力,不断进取,逐渐提高,自我感觉,效果可以…… </p><p class="ql-block"> 如今, 画中不少风景,大多早已逝去,时过境迁,留下的风景早已面目全非,甚至早就荡然无存……然而,睹画思景,感概万千,细细思量,画中竞然有许多往事浮现,还有许多情怀缠绕……</p><p class="ql-block"> 时光画面、岁月留痕,留在画中的是记忆,记忆在不经意间留在了画中……</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学画、习画、绘画、作画、教画,十分庆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绘画一直伴随着我的平凡工作和生活;绘画给我带来快乐,绘画让我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现在,我把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为题材,制作成美篇,希望把快乐分享给所有热爱生活的朋友们,祝愿各位开心快乐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张 连 生</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2日</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张连生,1951年1月生于云南昭通,大学本科学历,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75年昆师美术专业毕业,1989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从事绘画创作及教学四十余年。</p><p class="ql-block"> 1990年设计作品《吉祥如意》获中日图案评选会单项奖,图案主题地毯产品销往美国、日本;1994年壁画作品《祥和之旅》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展;1994年壁画作品《高原神韵》、《祥和之旅》由民航昭通新机场征集陈列;1998年壁画作品《高原神韵》由云南省人大会堂收藏陈列;2000年设计作品《渔洞水库竣工纪念章》获上海制币公司征用铸造;2006年设计作品《团结之火》、《甜甜》由云南省第八届民族运动会征集为会徽和吉祥物……</p><p class="ql-block"> 1996年美术业绩入编昭通地方文献资料;1998年入编上海三联书店主编的《当代中国美术家CD一R0M》;2001年入编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主编的《中国地方艺术人才年鉴》。</p><p class="ql-block"> 1998年创办“张老师美术班”至今,20多年来在昆明、昭通教授美术专长生千余人,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不少学生作品参赛获奖,有的进入专业美术院校或留学海外深造,更多的孩子则是在这里享受着绘画带来的熏陶和快乐。因在青少年美术教学方面成绩显著,2003年荣获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颁发的“优秀少儿美术工作指导奖”、”优秀组织奖”。2018年编著《童画世界》,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昭通古县城》钢笔素描画 作于2015年。 昭通古县城,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清代中后期时,随着经济、贸易的兴起和发展,受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寺庙和会馆,使得昭通城成为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这些个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群落……在民国时期,还为昭通县城带来“小昆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画中的昭通县古城,只是小县城北门城楼下的一个角落。高大威武的庙堂建筑是关帝庙又称武庙和右边的八角亭遥相呼应,互为近邻……。后来,武庙改为昭通县第二小学校,再后来,庙宇被拆除,升级为昭通县第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 《印象清官亭》钢笔素描画 作于 2016年。 清官亭——昭通城的一张靓丽名片。每一个在昭通生活过的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身处何方,只要看见这个建筑,都会勾起不少昭通人的思乡情结,让人倍感亲切。曾经有不少昭通人把“清官亭”亲切的称作“我的田、清官田,我的地、黑泥地”……</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我用素描钢笔画的手法,创作了这幅“印象清官亭”的作品,工作、生活在清官亭旁几十年,还是留念早以的那个清官亭。</p> <p class="ql-block"> 《老树昏鸦》钢笔素描画 作于2017年。 相信有点岁数的昭通人,看到这几棵大树时,都会觉得有点眼熟,有点似曾相识……</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是几棵参天的大树,树干粗壮两三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犹如巨大华盖,树龄老得很有些年头了……它们曾经并肩耸立在昭通老清官亭的老门脸旁边,用它那高大茂盛的树荫庇护着树下辛勤劳作的小摊小贩和过往的行人,还有傍晚时分,归巢的鸟儿呱噪的叫声……是昭通老清官亭曾经的一道独特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我根据自己在1987年画的一幅速写画,把它创作成一幅素描钢笔画“老树昏鸦”,抒发一点点的怀旧之情……。</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我根据自己的记忆,绘制再现了五十多年前这幅“母校昭一中”大门容貌的一幅素描钢笔画作品。在这道不起眼的大门里,有我难忘中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也有我经历过磋砣岁月的时光印记……</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的1963年秋天,我从昭通师范附小考入昭通第一中学,入学报名的那天,当我站在昭一中学校的这道大门前,向里面张望时,心中那感觉,有激动、有忐忑、也有神秘……</p> <p class="ql-block"> 《母校昭一中》钢笔素描画 作于2021年。 昭一中大门、教学楼、办公楼礼堂建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校园两侧房舍基本对称,设计讲究。1964年时,从大门口经教学楼到办公楼,一段宽约六米,笔直而不算长的三合土大路,是全校师生劳动的成果。我所就读的初中89班师生,全程参与其中,从起点砍到终点,校园三合土大路得成。那时的劳动课,手提二尺多长,手巴掌宽的生铁大砍刀,刀锋所向砍向地面时,溅得同学们脸上、身上尽是许多的小白泥点……人人都成小泥猴,个个奋勇不叫苦,劳动快乐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位同学……彼时彼景就仿佛发生在不久前,令我记忆犹新,令我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从昭一中的这道大门里,一次性走出来,无书可读后又被冠以“老三届”名称的年级班次如下:</p><p class="ql-block"> 初中一年级 92班 93班</p><p class="ql-block"> 初中二年级 90班 91班</p><p class="ql-block"> 初中三年级 88班 89班</p><p class="ql-block"> 高中一年级 55班 56班 57班 58班</p><p class="ql-block"> 高中二年级 51班 52班 53班 54班</p><p class="ql-block"> 高中三年级 47班 48班 49班 50班</p><p class="ql-block"> 当时,昭一中的这道大门里还有无书可教,来自全国多地的数十名优秀的中学骨干教师和数十名辛勤的职工……</p><p class="ql-block"> 数年后的时间证明:昭一中的这道大门不简单呀不简单!历届莘莘学子,人材济济,争奇斗艳,誉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五尺古道》钢笔素描画 作于2021年10月。 石门古道豆沙关,扼守西蜀锁南滇,秦代开凿五尺道,风光险奇万重山。</p><p class="ql-block"> 昭通有太多的人熟知千年古道盐津豆沙关,我与盐津豆沙关曾经也有过缘分。1954年我还在孩提时代,便随父母从昭通到盐津,再从盐津到昭通,往返途经豆沙关时还差点点出状况……1993年我为昭通机场候机大厅创作大型壁画时,在我的壁画作品中,曾经用图画描绘过秦开五尺道……</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道、苍海桑田, 还是怀旧的情结,2021年10月,我创作了这幅素描钢笔画——“五尺古道”。</p> <p class="ql-block"> 《瓦窑河上的下黉(虹)桥》油画 作于1976年。 五十多年前,我居住的昭通小县城边有一座小山包叫“元宝山”,离城三里三;元宝山旁有条小沟式的河流叫”瓦窑河”,瓦窑河上有座石桥叫“下黉桥”;下黉桥旁有县城最著名的中学“昭通第一中学”和“昭通第二中学”,两所中学联体仅一墙之隔……</p><p class="ql-block"> 曾记否?那些年,我们从下黉桥上来回走过多少次?如今,昭一中和昭二中早已合并为一所中学“昭通第一中学”下黉桥和瓦窑河早已成为城市扩容的下水道和排污口……</p> <p class="ql-block"> 《瓦窑河畔昭二中》油画 作于1976年。 几十年前,不经意的两幅风景小油画,无意间保留了珍贵的历史印迹,画中远景处的建筑就是曾经的昭二中学校大门楼。</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曾经的风景,曾经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当年从昭一中、昭二中走出来的无数届学子,若有缘,也许能从我的小小画面里,寻找到些许的怀旧感觉……</p> <p class="ql-block"> 《昭通八角亭》钢笔素描画 作于2015年12月。 “八角亭”——昭通古县城北门城楼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几十年前,老亭早毁,地名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昭通望海楼》钢笔素描画 作于2016年。 几十年前,还在孩提时代,记忆中便有这样的歌谣流传:“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还有三尺三,昭通有座望海楼,半截入在田里头。”……</p><p class="ql-block"> 望海楼是昭通古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县城南郊的凤凰山脚下。望海楼和清官亭齐名,不少昭通人都在望海楼有过可以拾捡起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昭通古城人家》钢笔素描画 作于2015年10月。清末民初时期,一些发迹的政客和商人相继在昭通县城投资修街道、建家祠、筑庙宇……昭通县城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清代建筑群落。其中,最有名的有龙云、卢汉、李耀廷家族等……。</p><p class="ql-block"> 此画中描绘的民居是李耀廷家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钢笔素描画 作于2015年9月。 2011年9月我和老伴旅游祖国大东北,逗留哈尔滨时曾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这样规模宏大、壮观的大教堂建筑,有点震撼,在哈尔滨看到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群落。到达最北边的漠河,在北极村黑龙江边眺望对岸的俄罗斯风光时,终于萌发了到国外旅游观光的念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在许多国家见识了各式各样的教堂建筑后,发现哈尔滨的索菲娅教堂魅力独特,故作此画纪念。</p> <p class="ql-block"> 《黑龙江漠河北极村》钢笔素描画 作于2022年3月。 中国的地形很象一只公鸡的形象,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就是鸡冠上的最高点。这里的风光十分优美,充满了俄罗斯情调,处处入画令人流连忘返…… 2011年初秋时节,我和老伴曾到此一游,故作此画记之。</p> <p class="ql-block"> 《瑞士卢赛恩》钢笔素描画 作于2017年3月。 瑞士卢赛恩也叫琉森,号称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城市玲珑剔透,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雪山、湖水、天鹅、廊桥水塔(卡佩尔木桥和八角水塔)处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我和老伴旅游西欧时,曾到此一游,故作此画记之……</p> <p class="ql-block"> 《昭通清官亭主席像广场》铅笔速写画 作于1977年7月。 1977年7月23日,在县城昭通清官亭主席像广场,昭通地县两级革委会组织并举行了万人大会,拥护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关于邓小平同志复出并恢复一切职务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样的宏大场面,笔者用手中的画笔,用激情速写了当时的场景画面,真实记录了当年昭通清官亭主席像的风貌……胆子有点大……。</p> <p class="ql-block"> 《昭通大龙洞古戏台》钢笔素描画 作于2020年4月。 大龙洞是昭通县城最著名的风景区,位于县城北远郊十多公里处……图中的大龙洞古戏台是四十多年前的形象,如今都变了模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昭通大山包飙水崖》钢笔素描画 作于2021年12月。 生活中,被称作“飙水崖”的地方很多,从昭通大山包到炎山,路途崎岖险峻,飙水崖尤其如是……</p><p class="ql-block"> 1981年春季,当年任昭通县委书记的李 珪同志,率领昭通县文艺宣传队到炎山等山区农村视察工作,返回大山包途经此“飙水崖”时,乘坐的反帮皮鞋吉普车就是在此处坠落山崖,所幸,此次事故无人员伤亡,当时,县委书记李 珪同志曾拔枪对空鸣放数枪,以示庆幸……</p><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季,笔者第一次到昭通炎山采风时路过此“飙水崖”在此逗留并画速写、拍照。</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作此画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斯洛文尼亚布萊德湖湖心岛》钢笔素描画 作于2022年3月。斯洛文尼亚是中欧南部的小国,曾经是前南斯拉夫国家的一部分。布萊德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环境幽美、风光旖旎,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行宫别墅就建在这里。2017年6月,我和老伴应邀与老同学钱亚萍、侯定荣参加了王和平团长组建的云南旅游团一行二十多人,旅游中东欧时曾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作此画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 《梨园春色》油画 作于2018年4月。 1969年1月11日,笔者和昭一中初中89班的同学李志华、崔源纲一同在昭通土城公社、后海大队、朱家营生产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时隔五十年,笔者旧地重游时,彼时彼物已非此时此物,当年的印迹难以寻觅……当年生产队的梨园果林,已成为如今昭通人踏春的一个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故作此画记之。</p> <p class="ql-block"> 《梦回省耕塘》油画 作于1976年 。 早年间,省耕塘水库是县城昭通的又一张名片,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前人留下的水利设施,福荫后代子孙……</p><p class="ql-block"> 宽阔的水面,远处的闸门……画面左边坡浅地缓,游泳安全有保障。这里是五十多年前,我所就读的昭一中初中89班,在班主任赵 熙老师率领下,经常选择的游泳理想场地……几十年前,在这里,我们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为此,几十年前,我曾经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在多个角度描绘过“难忘的省耕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省耕塘晨曦》油画 作于1976年。</p> <p class="ql-block"> 《省耕塘边的小树林》油画 作于1976年8月。小树林紧靠省耕塘东边的土闸埂坡角,小树林虽然不大,一条小路穿林而过,是许多到省耕塘游泳的人最常选择的方便之路……</p> <p class="ql-block"> 《省耕塘闸埂》油画 作于1976年。 如今,翻阅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几十年前自己稚嫩的画作,看到这些曾经多么熟悉的场景,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在曾经磋砣岁月的日子里,在我生活的小县城里,凡是喜爱游泳的人都曾经在“省耕塘水库”,留下过足迹和身影……</p> <p class="ql-block"> 《汽八团后院的小门》油画 作于1976年6月。昭通汽车运输第八团——”汽八团”是几十年前县城昭通的第一大著名国企。它的后院有一道通往省耕塘水库的小门,那些年,无数喜爱游泳的人都会借道汽八团后院的这道小门,来到省耕塘水库畅流……</p> <p class="ql-block"> 《省耕塘水库一隅》油画 作于1976年8月。</p> <p class="ql-block"> 《省耕塘畅游》油画 作于1976年8月。</p> <p class="ql-block"> 《省耕塘风光》油画 作于1976年8月。</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昭通省耕塘四周,早已被层层高楼包裹着,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昔日的省耕山水只再现于我的小小风景画作中……</p> <p class="ql-block"> 《静静的利济河》油画 作于1976年7月。 年轻时学画,在县城昭通周边作写生画时,画得最多的就是利济河风景……画中利济河的这段风景,位于当时蒙泉公社办公地点的南段河埂……</p> <p class="ql-block"> 《利济河上三孔桥》油画 作于1976年。 在县城昭通西郊的利济河上,有一座为昭通人熟知的三孔拱形石桥,它是许多年前,通往葡萄井、洒渔河的必经之路……前些年,我曾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手法描绘过熟悉的三孔桥。</p> <p class="ql-block"> 《利济河大石桥》油画 作于1976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利济河》油画 作于1986年8月。 几十年前,利济河曾经是昭通县城的母亲河,利济河水除了灌溉农田,还为县城的百姓提供过优质饮用水——“沙井水”……许多和我同龄的小伙伴都在利济河里精着屁股捉过鱼、板过澡……五十多年前,画者本人就是在利济河昭通军分区后勤部那段河水里学会游泳的……</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利济河,给我们留下过许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葡泉风光》素描钢笔画 作于2017年。 葡萄井是昭通县城西边远郊的风景区。早些年,环境尚未遭到污染时那风景:河水潺潺、环绕青山,绿树成荫、白云蓝天,纷至沓来、游玩休闲,漫步其间、空气新鲜……</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我所就读的昭一中89班在班主任赵 熙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齐出动,从元宝山步行到葡萄井远足游玩,喜爱游泳的89班师生,在赵 熙老师确定安全范围,示意可以游泳后,便纷纷下到葡萄井边的河流里戏水、游泳,那情景,甭提多美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学情深” 工作照 1975年元旦,拍摄于昆明石林。1974年12月底,新年将至时,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下乡时一个知青户的哥们李志华,来到昆师学校热情邀请我到他工作的昆明阳宗海电厂去串门。所以,我才有机会在风光秀丽的阳宗海、石林写生作画,留下岁月情缘的小小风景画和让我快乐回忆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宗海汤池街景》水粉画 作于1974年12月28日。几十年前,在汤池街头作画时,四周围满了好奇观看的人们,甚至,需要有热心人出面维护秩序,我才能顺利完成画作。彼时彼景,民风淳朴,十分难得,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阳宗海不是海》水粉画 作于1974年12月。</p><p class="ql-block"> 画者最早见到大自然中最大的水面便是滇池和阳宗海,后来逐渐见到了大江、大河、大海、大洋方知山外有大山,河外有大江,海外有大洋……</p><p class="ql-block"> 如此之比,滇池可谓“滇湖”,阳宗海可谓“阳宗池”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宗海波光》水粉画 作于1974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阳宗海波涛》水粉画 作于1974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阳宗海小树林》水粉画 作于1975年1月。</p> <p class="ql-block"> 《滇池湖畔人家》油画 作于1975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滇池湖畔小船》油画 作于1975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滇池浅滩》油画 作于1975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滇池 西山 渔家》油画 作于1975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滇池帆影》油画 作于1975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滇池风光》油画 作于1975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昆明农村小景》油画 作于1975年6月。</p> <p class="ql-block"> 《村外池塘》油画 作于1975年5月。昆明晋宁县晋城公社富有大队农村小景。</p> <p class="ql-block"> 《农村风光》水粉画 作于1975年5月。昆明晋宁县晋城公社富有大队。</p> <p class="ql-block"> 《栽秧时节》水粉画 作于1975年5月。昆明晋宁县晋城公社高有大队。</p> <p class="ql-block"> 《乡间的小路》水粉画 作于1975年5月。昆明晋宁县晋城公社富有大队。</p> <p class="ql-block"> 《田园风光》水粉画 作于1975年5月。昆明晋宁县晋城公社富有大队。</p> <p class="ql-block"> 《乡村小学》水粉画 作于1975年5月。昆明晋宁县晋城公社富有大队。</p> <p class="ql-block"> 《高高的桉树》水粉画 作于1975年5月。昆明郊外农村小景。</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盘龙江》油画 作于1975年6月。</p> <p class="ql-block"> 《昆明盘龙江江岸小路》水粉画 作于1974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长虫山上》水粉画 作于1975年5月。</p> <p class="ql-block"> 《校园一角》油画 作于1975年6月。</p> <p class="ql-block"> 《昆明黑龙潭后殿》油画 作于1975年6月。</p> <p class="ql-block"> 《盘龙江秋色》水粉画 作于1974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盘龙江》水粉画 作于1975年6月。画中的昆明北郊盘龙江段风光,存在于四十七年前……</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昆明城市面积已扩大了N多倍,笔者画中的昆明郊区风光也早在二、三十年前,逐渐变成了繁华的昆明新城区——北市区,</p> <p class="ql-block"> 《地委家属院》油画 作于1976年5月。五十多年前的昭通县城旧貌,当年,昭通地委家属院是县城最豪华的住宅区。右下角是建在公路边的昭通行署交通局大楼……</p> <p class="ql-block"> 《田间地头》油画 作于1976年5月。</p> <p class="ql-block"> 《秋收时节》油画 作于1976年9月。</p> <p class="ql-block"> 《秋后的苞谷草垛》水粉画 作于1976年10月。</p> <p class="ql-block"> 《大寨式田间劳作》水粉画 作于1976年3月。</p> <p class="ql-block"> 《静谧的农家小院》水粉画 作于1976年9月。</p> <p class="ql-block"> 《栽秧时节》水粉画 作于1976年5月。</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风》水粉画 作于1976年5月,昭通西郊石头塘。</p> <p class="ql-block"> 《忙碌的裁秧人》水粉画 作于1976年5月,昭通西郊石头塘。</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草垛》油画 作于1976年12月。 此画几十年前画于昭通西郊望城坡处。</p> <p class="ql-block"> 《郊区农家小院》油画 作于1976年,昭通军分区旁城关联盟社民居。</p> <p class="ql-block"> 《干草垛》油画 作于1976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路边小景》油画 作于1977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昭通大龙洞风光》油画 作于1977年8月。 大龙洞风景区距离昭通县城十多公里,曾经民间传统习俗中,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大龙洞都有庙会(物资交流),吸引着四乡八邻、远近不同的狂热者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大龙洞》油画 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 《大龙洞老戏台》油画 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 《大龙洞老戏台》油画 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 《大龙洞庭院一角》油画 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大龙洞印象》油画 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 《遊大龙洞》油画 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 《大龙洞之夏》油画 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草垛》水粉画 作于1979年6月。</p> <p class="ql-block"> 《路边小店》油画 作于1985年6月。</p> <p class="ql-block"> 《老城小巷》油画 作于1986年5月。画中偏避的小巷,经过数年的扩建后,成为了城市的一条“政通路”。</p> <p class="ql-block"> 《乌蒙山风光》油画 作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 《老树新枝》油画 作于1986年5月。</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我和同学、朋友们一起到清官亭游玩时曾萌发过一丝幻想:如果将来能够在清官亭这样的环境里工作,那该多好……没曾想,美梦竞然成真!在参加工作求职的道路上,经风雨、历坎坷,终于在参加工作的几年后,笔者如愿工作生活在清官亭……。</p><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住进了清官亭旁的文化局小院,院内有两棵高大的古槐树。这幅画就是笔者在家里用画刀,一气呵成的作品。当时,我曾经的乒乓球教练昭一中钟克振老师(钟老师曾就读于华南艺专)作为贵客,现场见证了这幅的完成。</p><p class="ql-block"> 笔者就读过的昭一中89班班主任赵 熙老师也曾光临过寒舍作客,师生切磋画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官亭一隅》油画 作于1986年8月。</p> <p class="ql-block"> 《全裸的清官亭》油画 作于 1987年7月。 清官亭干涸的场景不多见,几十年来笔者只见到过两次。一次是1987年的清淤换水,另一次大约是2002年左右的拆除重建……。</p> <p class="ql-block"> 《昭通飞机场边的草垛》油画 作于1986年5月。</p> <p class="ql-block"> 《远山眺望》油画 作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 《大龙洞风光》油画 作于1986年。</p> <p class="ql-block"> 《昭通十五户》油画 作于1981年5月。</p> <p class="ql-block"> 《群山环抱昭通坝子》油画 作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 《花妖斗艳》油画 作于1986年6月。画中的罂粟花是当年昭通清官亭旁文化馆花圃中的观赏花。此画使用油画刀作业,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 《昭通菁门水库》油画 作于1987年4月。</p> <p class="ql-block"> 《冬天里的一把火》水粉画抽象画。作于1998年12月。此画作为抽象绘画的一种尝试和体验,偶尔为之。</p> <p class="ql-block"> 《春之恋》水粉抽象画 作于1998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梦回故乡》水粉抽象画 作于1998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春遊渔洞》水粉画稿 作于2018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