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民谣(文‖梁铁牛)

玉掌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年喽!”响在老黄历里几千年的一声节令,顿时让人眼眶湿润、难抚过往。“如果记住就是忘却,那我不愿记住什么</p><p class="ql-block">如果忘却就是记住</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与忘却已没有距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喝着喝着到小年。</p><p class="ql-block">民谣歌:二十三烙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羊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捏鼻,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p> <p class="ql-block">一抹中国红,熏染了五千年风韵。</p><p class="ql-block">一首腊月民谣,流传了北方大半个中国。</p><p class="ql-block">中庸的、包容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与土地,供养了万载黎民生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 class="ql-block">在流年岁月里,中国过年的风俗习惯,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和删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着农业文明的没落和工业文明的高歌猛进,大半个中国的农村逐渐被空心化、边缘化。乡愁,正成为一代人永远回不去的梦魇。维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脉——土地和农村,正变得越来越荒凉破败和不可捉摸。</p><p class="ql-block">城市,一个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花钱地儿”,正悄悄抽空着一代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希望。困惑、迷茫,不知从何时开始,让城市大多数人群变得愈加浮躁而没有着落感。</p> <p class="ql-block">人们怀念过去,是因为如今的“过年”早没有了过年的年味——鞭炮烟花禁止鸣放了,灶台地锅拆解了,猪羊鸡群禁止畜养了,过年看不到杀猪宰羊场景了,就连农村里的小学也大都分流了……</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年味和乡村依恋感,早已背离了一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感觉与记忆,如何心安,如何能了结乡愁?</p> <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一如既往的最朴素的夙愿。</p><p class="ql-block">大富大贵,从来都是一小部分人的独享。</p><p class="ql-block">振兴乡村,是精准扶贫接下来要走的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厚重的历史,“过年”只是一个民族情感寄托的符号,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源源不断的血脉相续和文化传承,决不可断开,更不会消失。</p><p class="ql-block">挖掘历史,夯实农村,振兴乡村,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做,总比空想要好。</p> <p class="ql-block">愿回到梦里乡村,处处鸡鸭成群,鸟语花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中国年,才真的回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