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昔日栈道行骡马,</p><p class="ql-block">今朝通途六轮绕;</p><p class="ql-block">弯曲有度似蛟龙,</p><p class="ql-block">隘口已成阳光道。</p> <p class="ql-block">文化历史:</p><p class="ql-block">*论定窑瓷器之运输官道</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给与了明确的定论,定窑位于太行山脉恒山南端,四周群山环绕,处于西起燕山东至涧磁北镇之凹地,西与大清河南支沙河之隔,东邻通天河,向南只有口南、横河口两个山口(俗称东西漫石道隘口)可通行于平原。 </p><p class="ql-block"> 经本人多年的实地考察,和追记论证,东西漫石道为定瓷外运官道无疑。曲阳县横河口村向南至上河村(俗称东漫石道),系唐五代及南宋初建,是定窑瓷器外运通道之一。</p><p class="ql-block"> 由于南北宋、元代定窑瓷器大量烧造运输,骡马经年累月的踩踏及山洪冲毁,漫石道于大明成化四年进行补修(山坡上的石刻记载)研讨;论证了漫石道并非《美丽的传说》,三圣母激将二郎神一夜之间所修的历史典故;党城至口南村(俗称西漫石道有待实地考证)。</p><p class="ql-block"> 据邻村老者口耳相传,民国以前横河口村南隘口处设有“官方驿站”,还竖有大批的碑帖,逐毁于建国后和文革时期。漫石道修建于山区与丘陵之间,地处古栈道隘口地段。驿站专门接待于从永定驿,(明代称真定府现在的定州市为永定驿)和经八渡关(西汉唐县置县设为八渡关,关口设置于十八渡村与横河口村交界处通天河上,关隘遗址现已被西大洋水库淤泥埋没);北上至倒马关驿(现属于唐县倒马关村),来驿站传递的驿使(信使)。驿使将书函交驿站工作人员签收,边休息饮食边让马匹啃食草料。驿站人员收函回执写好后,驿使骑马经八渡关北上返回倒马关驿站,或永定驿站。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可见驿使在当时交通联络上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横河口村南是古道隘口又设有驿站,即是进山之路又是山区产品出山的必经之道。因此,修建漫石道也是边关要塞管理进出的需要。漫石道周边环境及复修于年代,正是定窑瓷器鼎盛时期,官差往来商贩购销,大量的瓷器需要外运,大批的马帮需要进出,保证隘口畅通,做到一劳永逸,也是考证修建漫石道最好的依据。再从山坡石刻记载的历史人物上分析,发心善人、女善人应该是寺庙内的僧人道士或尼姑,其它人员应为当地修好人士,例如苑姓应为横河口或十八渡村人;从周边村了解到,也的确存在道观寺庙,例如:横河口村北邻十八渡村就有过寺院,(旧时村里称寺场)寺内主持及僧人多时三四十人,少时也有三五个僧人,建国后僧人基本迁移五台山,寺院改为十八渡村小学,后也在59年修建水库时拆除;据说上河村西绒花山上建有道观,虽说破旧倒塌但院址院落依存;向北五六里就是定窑遗址,遗址北边就是王子山寺,现仍有僧人住持添油扫院。因此有出家人募捐补修漫石道,并在漫石道旁山石上留有记载,以示功德留存。</p><p class="ql-block">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五大名窑之一,自唐五代定窑瓷器逐渐代替邢窑后,它是暨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起始于唐五代,盛兴于北宋中后期。定瓷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宋仁宗时,大臣王拱宸就曾将一件紫釉定瓷作为礼品赠送给张贵妃的佳话。并有诗为证:定州白瓷陶冶珍,纵横小理自然新;扫清仙客闲天地,贮得四时一味春。定窑瓷器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也有着极高的赞誉,早在十四世纪,日本的一位名叫义堂周信的诗人就为朋友赠送的一件定瓷而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故人赠我定窑瓷,中有蛟龙弄水媳。只恐一朝得云雨,晴天飞出碧瑶池”。定窑白瓷深得上至官宦下到平民百姓家的钟爱,各地名窑也纷纷效仿,日本、邻邦高丽国也派侍者来学习,足见当时定窑瓷器的畅销和规模。</p><p class="ql-block"> 由于大量的定窑瓷器运往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但运出路线一是走水路,靠船载走通天河入唐河顺流而下,但受季节水流影响,远远不能满足大批的瓷器运出;二是骡马驮载走横河口至上河或朱家裕至口南两条隘口出山,但这两地山涧局部道路狭窄,又因夏秋季节暴雨山洪常常冲断路面,使的马帮驮运无法行走。因此,有官方出面出家人发起募捐及贩商出资在这两地狭窄地段铺设上三四里长的大条石路(漫石道),以防止山洪激流冲刷,从而保证了大批定窑瓷器运出路线的畅通。</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骑驴或步行跟祖母回太姥姥家,走在长长的漫石道上;看到各色各样大小石条上被骡马踏踩出那深浅不一的蹄臼,石条缝隙流淌的小溪,就如同昨日马帮在耳旁经过:铃声、鞭声、马蹄声声声清脆;泉音、歌音、嘶鸣音音音和谐;真是,清泉流淌骡马嘶叫、商贩高歌山川回荡,好一派太平盛景。每当路过又无意间会想起,漫石道是那年修的?谁修的?尽管有美丽的传说,但条石的石材不一,长短宽厚不均,短的六七十公分,长的近两米,宽约六七十公分左右,厚二十来公分,大块的足有上千斤,小的也有三四百斤重,而且基本不是当地的石材,有的石材最近也有两三公里以上,远的百十来里地,如何运来的?用什么工具运来的?种种谜团困扰着好奇的我心。</p><p class="ql-block"> 后听当地的一位乡友说,无意中发现漫石道中上段的山坡石壁上有刻字记载,虽说天长日久风化侵蚀,但有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并且很规整,书法很有力度。一颗探寻谜底的心又促使我,尽快探出个究竟。因此,趁回老家之际在乡友的帮助下进行了实地考察,谜底基于揭开,漫石道复修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三月初六)。并刻有发心善人王xx刘xx张xx苑xx等;女善人冯xx王xx;经进一步考证,女善人王妙秀、冯妙玉系上河村西,绒花山道观里的同辈道姑,至于发心善人是王子寺里的和尚还是十八渡村寺院里的僧人,还是民间富户商贾,有待进一步考证;由于前面记载内容字迹风化太严重,不便于确认,未能完整记录下内容,有待进一步辨认。但漫石道的修建,确系为保障定窑瓷器外运,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进出山区隘口的百姓造了福,发心善人们的功绩也应载入历史的史册,让世间牢记她们的名氏功绩,永垂千秋。</p><p class="ql-block"> 三圣母美丽的传说也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苑国堂写于二零一二年</p><p class="ql-block">修改于二零二二年元月二十九日</p> <p class="ql-block">漫石道旁山石上的历史记载石刻</p> <p class="ql-block"> 此地是曲阳县横河口村南山沟,俗称东漫石道隘口,也是建国前进出山的必经之路,周围几十里全是山峦叠嶂,荆棘满坡。</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边关隘口,与八渡关衔接,更是定窑瓷器主要运输官道。</p> <p class="ql-block">原漫石道石条上骡马踩踏的踢臼,深曰十多公分,可见当时古道运输繁忙景致。</p> <p class="ql-block">荆棘遍野,山涧陡峭;</p><p class="ql-block">踢臼深深,骡马嘶鸣。</p><p class="ql-block">彰显古骡马运输之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山涧铺设的大石条,在经久历史长河下,磨砺的不成样子。</p> <p class="ql-block">坚硬的大石条,经踩踏风雪雨淋太阳光照下,在渐渐颓废,真是事实无情,但历史不会忘记你们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石刻上的发心善人,第二个姓氏就是苑姓,可见本家人历史渊源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