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九地,记录九十九个粤东围屋土楼

大老虎

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疫情原因出省的希望已经破灭,不能翻山越岭看雪峰,只好穿庄过村寻旧建,于是就有了这次单人单车的粤东之行。走了9天,去了却不止9个地方,只是有些地方或者停留时间很短,或者旧建筑不多,就没有算进这个考察的范围,看到的旧建就更不止99个了,根据事后整理,共标注记录了239个各类旧建筑,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能力下也算是收获满满了。 <div><br></div><b>第一地:汕尾陆河。陆河三楼。</b> <b>01德辉楼</b>,省保。又名九厅十八井,位于河田镇宝山村,是一座府第式古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100多年,主要建筑有门楼、正屋、左右横屋组成,整座建筑共9栋,有9个大厅,18个天井。所用木料均属福建大杉木,瓦面为本地烧制的灰土瓦,墙体三合土夯筑,硬山顶,镬耳山墙。——早上去的时候铁将军把门,不得而入,左边排房倒是可以进去看看,但已经荒废破败,颇为可惜。 <div><br></div><b>02时雍楼</b>,省保。位于河口镇昂塘村,是汕尾市区域内最早最大型的一座钢筋水泥结构建筑物。始建于1905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由大门、天井和1幢两层楼房组成,有主楼与附楼共99个房间。——看门的老人有点迟钝,言语无法交流,加上空荡荡、冷冰冰的水泥建筑,很有古宅心慌慌的味道。 <div><br></div><b>03俊德楼</b>,省保。位于水唇镇吉龙村,始建于清末,总面阔32.7米,总进深29.9米,占地面积978平方米,是按阴阳八卦建筑的客家围屋,“上五下五”横屋再加左横屋右排屋一总大门分布,属木瓦结构。——无论是规模还是年代上来说,都没有什么特别,也没有名人效应加持,这种古民居在粤东还是挺多的,不知怎么混到省保的。 <div><br></div><b>第二地,潮州饶平。广东土楼最集中的地方,三饶三韵、新丰二保、赤塘五楼、柏嵩二楼、二善三楼、永善四楼,还有方形圆角的泰华楼、八角形的听捷楼、最大圆楼的镇福楼,可以说这里是土楼的博物馆。</b> <b>04饶韵楼</b>。饶平三饶镇“三韵之一”,位于三饶镇田饶村,楼建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傲然独立至今约400年。楼外围为三层楼,高9.8米,楼内围为两层,高6米。楼内房共32间,4间稍大,28间稍小,有序间排其间。每房两进,深16米。——到达饶韵楼已近傍晚,天光奇妙。楼虽然已经踏了一角,但几乎所有房子都有住人,一个读三年级的小妞给我逐家逐户的介绍住着她家的什么亲戚,这是一个活着的土楼。 <div><br></div><b>05新韵楼</b>。位于三饶镇南新村,建于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距今将近300年。正面恢宏至伟,但后面半圈已经破败坍塌。——现在只有三户六个老人住在里面,一个81岁的大爷拉我进屋喝茶道道家常,他太太76岁,两老身体还算硬朗,掏出他记录的新韵楼历史,给我讲老楼的故事,只可惜潮汕客家话我半懂不懂,但这个静谧的晚上,他和他的老房子,都会一直留在我的旅途记忆当中的。 <div><br></div><b>06道韵楼</b>,国保。三饶镇三韵中最出名的一座土楼。位于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完工,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整座楼呈八卦形,卦与卦之间巷隔开。楼内充满8的倍数,72间房、32口井、112架梯。围楼内广场中有两口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每间房皆三进两天井,深29米。前、中进为平房,后进是三层高楼。——可惜正在维修,住户都迁走了,里面弄得一塌糊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7五全楼</b>,省保。位于新丰镇溁西村,建于清乾隆十六(1751),呈圆形,直径58.6米,占地总面积约3846平方米,全楼房屋共分36开间,二进围屋前平房,后三层楼房。楼门正对面为祖祠创裕堂。——楼基本结构保存较好,住户也较多,内埕鹅卵石古旧,保护得不错。</p> <div><br></div><div><b>08润丰楼</b>,省保。位于新丰镇丰联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以二进二环围为建筑布局,直径48.5米,面积1846平方米,楼高10.52米。——保护得相当不错,有住户,也能上楼参观,整体建筑相当精美,每户都有很优雅的名字,或名居、或名轩,感觉文化气息浓厚,后山有泉水,不少村民爬山取水。</div> <div><br></div><div><b>09新彩楼</b>,省保。是饶平境内楼层最多、最高的土楼。位于饶洋镇赤棠村,建于明万历年间,呈圆形,直径59.4米,面积2769.8平方米,楼高13.6米,四层半,二进一天井。——赤棠村土楼众多,看了五座土楼,仿佛看到土楼的一生,下面要逐一介绍。新彩楼是省保,算是保护较好的了,可以随意登楼,2016年发生局部坍塌,居民外迁,虽经修缮,但已空无一人。<br></div> <div><br></div><div><b>10和饶楼</b>。位于饶洋镇赤棠村,历史不详。——就在新彩楼边上,圆角方形,还有人住,但有点杂乱无章,私搭乱建。</div> <div><br></div><div><b>11中央楼</b>。位于饶洋镇赤棠村,历史不详。——正面还算完整,但已无牌匾,一边已全塌,直通田野,还有人住,但养鸡为主了。</div> <div><br></div><div><b>12棠大楼</b>。位于饶洋镇赤棠村,历史不详。——还成楼,但房间全部养鸡了,院子里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人家见我来看楼,不无感概的说,再过两年看不到了。</div> <div><br></div><div><b>13赤大楼</b>。位于饶洋镇赤棠村,历史不详。——被那位村民言中了,赤大楼几乎全部塌毁,只剩下一个小门口,几间小房子,楼内地已经平整,重新利用,盖起了水泥房子了。</div> <div><br></div><b>14泰华楼</b>,省保。位于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建于清嘉庆甲子九年(1804年),为长方形圆角土楼,东西直径47米,南北直径49米。一层为“龙虎井式”(二厅、一房、一天井)单元结构,进深15米,天井设在进入门厅的侧边。——造型特别,保护完好,还有居民居住,正好逮住一个原住民,顺利登楼,为这个精美的土楼所叹服。 <div><br></div><div><b>15听捷楼</b>。位于饶洋镇陈坑村,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造型是仿八卦的形状,楼间也仿三爻而设计成三进,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联接外墙为三层半楼房,形八角,高三层,俗名八角楼,分36间。特意在楼坪中心处打水井,以象征太极两仪阴阳鱼之鱼,有《听捷楼序》为记。传说当时风水先生在看风水时,当八个方位定下的时候从八角和楼门处飞出九只喜鹊,预言此楼建后要出九个进士。果不其然,自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一百三十年间,陈坑八角楼一乡出了九名进士,遂有了“八角(楼)九进士”的美称。——名字很特别,楼的造型也很特别,只可惜已坍塌一半,住这里60多年的大爷说他出生的时候已经塌了,现在保护还可以,住户人丁也旺。</div> <div><br></div><div><b>16镇福楼</b>,省保,是饶平客区最大的土楼,也有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大的客家土楼。位于上饶镇马坑村,始建于明永乐11年(公元1413年),该楼呈椭圆形,面积 6936平方米,南北为97.7米,楼高10.86米,三层半,三进三天井,共有房屋60间。——除了围屋内三围外,外层还有外围,但外围没有闭环且低于内围,土楼形制上没有这样的,所以外围只能算是附属建筑,那就不够大了,但三围层叠也十分壮观,修复过,中间有简易棚屋,比较煞风景。</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7东华楼</b>。位于上饶镇柏嵩村,历史不详。——三层两围,住满了人,有小间19年着过火,我去的时候正好开始在修缮,愿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土楼永葆活力。</p> <div><br></div><div><b>18云庆楼</b>。位于上饶镇柏嵩村,历史不详。——住人,炊烟袅袅,土楼有些外墙还给打穿,搭起了违建的楼阁,很有当地的特色,就是太偏远了,路窄,只有我的小车能到了。</div> <div><br></div><div><b>19启明楼</b>,县保。位于上饶镇二善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圆形二重围屋,直径100米,占地总面积约7951平方米。内围前平房,后三层楼房,共分32开间;外围还有建筑,前平房,后二层楼房,共分48开间。——早上来到启明楼的时候刚好遇上村民做白事,平添了许多生气,也得以登楼一看,部分房间在16年的时候发生过坍塌,看样子保护现状堪忧。</div> <div><br></div><div><b>20南华楼</b>,是饶平县唯一的马蹄形土楼。位于上饶镇二善村,始建于清光绪15年(1889年),呈特别的马蹄形,前面土墙是直的,后面是半圆的,一进围屋,前平房,后三层楼房,楼内共分28间。——土楼保护不错,基本完好,可以爬后山,能观楼之全貌。</div> <div><br></div><div><b>21潮源楼</b>,省保。位于上饶镇二善村,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 年)。呈圆形,直径 99 米,占地总面积约 8931 平方米。原名肖屋牌楼。二环围,内环围前平房,后三层楼房,共分36开间;外环围前平房,后二层楼房,共分44开间。——就在南华楼不远处,爬山看南华楼也能顺带看到它,十分宏大壮观,二善许氏三土楼中唯一的省保文物。</div> <div><br></div><div><b>22新华楼</b>。位于上饶镇下善村,建于1948年。呈圆形,直径58.4米,占地总面积约3347平方米。二进围屋,前二层、后三层楼房,楼内共分36开间。——住人,还有住户在修缮房子,跟一个71岁的老人攀谈,他在这里出生、长大,生活了一辈子,看着从新到旧,人从多到少,听着他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门楼上的狮子头,跟新韵楼有几分相似,这趟就只有这两楼是这个装饰,问不出个寓意。</div> <div><br></div><div><b>23福海楼</b>。位于上饶镇永善村,永善村四面环山,青山绿水,溪水从村头自北流向南,至陇衣山脚折向东北,形成U形溪道。几百年前,永善村先祖就在U形溪道的转弯处用干石垒筑堤坝,在坝上先后建筑了独具客家特色的环楼围屋数十间,形成了世界奇观的“品”字型三大围楼:南阳楼、福海楼、东华楼。——福海楼位于图片品字楼的右下,呈奇特的水滴型,只可惜全楼养鸡,已无人居住。</div> <div><br></div><div><b>24东华楼</b>,县保。位于上饶镇永善村,建于1952年。呈圆形,直径35米,面积962平方米。二进围屋,前平房,后二层楼房,楼内共有22开间。——还有人居住,但也逐渐沦为养鸡养鸭的地方。</div> <div><br></div><div><b>25南阳楼</b>,省保。位于上饶镇永善村,始建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呈圆形,面积1561平方米,直径44.6米,周长138.44米,楼高10.76米,三层半,二进一天井,共有房屋26间。——永善三楼中最大的一座,还算完整,应该修缮过,可以登楼,有一些展厅,但整楼空无一人。</div> <div><b><br></b></div><div><b>第三地,梅州大埔。大埔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堪称“客家建筑大观园”,代表性建筑有土圆楼大东“花萼楼”,方石楼湖寮“泰安楼”,中西合璧屋百侯海源楼、肇兴堂,围龙屋西河张弼士故居“光禄第”。</b><br></div> <b>26花萼楼</b>,国保。位于大东镇联丰村, 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近400年历史,呈圆形,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共有三环,内环一层30个房间,二环二层60间,外环三层120间,楼高11.9米。——有售票处但无人收费,建筑保存完好,三层每个房间都设展厅,围内铺鹅卵石,光滑整洁。这里是本次旧建考察过程中第一次遇到游客,但我却已经要跟土楼说再见了。 <div><br></div><div><b>27海源楼</b>,县保。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总面宽33.37米,总进深20.33米,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传统建筑特点,呈“人字形”。——夕阳下海源楼发出金光,第一眼看到忍不住发出哇噻的一生惊叹,只可惜楼是私宅,不许参观。</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8企南轩聚奎楼</b>。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民国六年(1917 年)时重修。企南轩占地1252 平米,建筑面积1490平米,由一座堂横屋和一座西式洋楼组成,典型的民国建筑。——洋楼设为民宿,防疫登记后允许游客进去参观,良心之地,楼梯、地砖、花窗都很美,修旧如旧,有一种时间洗礼过的美感。</p> <div><b><br></b></div><b>29肇兴堂</b>,国保。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大埔肇庆堂主体为一栋堂横屋组合式围屋,围屋西北角为一栋两层洋楼,两者同期建设并先后落成,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买门票进去参观,围屋和洋楼单独来说都不算是最精美的,但两者通过中西共轴的轴线关系,加上当地居民称作“老虎卧”的布局(正门轴线与围屋轴线成约45°夹角,从而使得正门大致朝东),将中西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那就是别具一格,难得一见了。 <div><br></div><b>30三乐堂。</b>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建于康熙年间。占地432平米,二进二横围屋。名取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百侯古镇的小巷非常值得一走,全是鹅卵石铺地,几步就一个古建,简直眼花缭乱,这里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26座,我穿街过巷寻得56座,这些建筑多为三进多横的硬山顶建筑,木构砖雕还算精美,多有住人,充满烟火气,但也有沦为养鸡之处或者坍塌荒废的。三乐堂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间围屋,为什么选择它呢,只是因为无比杂乱的居住环境中体现了这座旧房子不息的生命力。 <div><br></div><div><b>31垣印德星</b>,县保。位于百侯镇侯北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进四横,总面宽54米,进深55.73米,占地3000多平方。——百侯在侯南还有些游客,尤其是肇兴堂附近,但到了侯北,就少有外人了,但这里也是客家古民居的大观园,如果不是快天黑了,我也会在这里流连半天的。<br></div> <div><b><br></b></div><div><b>32泰安楼</b>,国保。位于湖寮镇龙岗村,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占地总面积668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36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楼高11米的三层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楼中有屋,功能齐全,共有200个房间,是中国少见的石方楼。——确实是宏大,保护的也很好,大埔住了一晚,也没时间买票进去参观一下,不过作为国保,短期内不会破败的了。</div> <div><br></div><div><b>33中宪第</b>,市保。位于湖寮镇龙岗村,为明朝福建按察副使黄扆的府邸,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两堂两围一门楼。鼓楼和石牌坊均为原建之物。——第一次去大门紧闭,第二次去大门虚掩,得以上鼓楼一看,木构精美,触手可摸,待想到进宅内参观,屋主人回来,把我轰了出去。</div> <div><br></div><div><b>34光禄第</b>,国保。位于西河镇车龙村,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张弼士在南洋发家后所建,建筑面积4698平方米。三进院落府第式四横一围楼,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间房。——景区,连靠近看看都懒得去了,无人机远远的拍拍,要抓紧时间看看村子里破败没有保护的其他建筑。</div> <div><br></div><div><b>35明经第</b>。位于西河镇车龙村,历史不详。——已经沦为养鸡之地。</div> <div><br></div><div><b>36敦厚楼</b>。位于西河镇车龙村,历史不详。——在村子的最西边,还有人住,看到门口的这个木构雕刻不枉寻路而来的辛苦了。<br></div> <div><b><br></b></div><div><b>37资政第</b>,市保。位于西河镇车龙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张裕首任总经理张成卿故居。两厅两横,高两层,占地3520平方。——还有人住,没法参观,不过从外面看还算完整。</div> <div><br></div><div><b>38荣禄第</b>。位于西河镇车龙村,张弼士建于1886年,殿堂式布局,两厅两横,楼高两层,占地1800多方。文革时改为红卫楼,1996年洪水导致右侧楼房倒塌,至今未有修复。——左侧还有住人,正厅门口以及右侧倒塌处已无人居住,但雕梁画栋随处可见,看着让人觉得心痛。</div> <div><b><br></b></div><b>第四地,蕉岭。蕉岭靠近福建,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高大坚固的土楼、成片连绵的古寨,是蕉岭客家文化的传承和见证。</b> <div><br></div><div><b>39树德楼</b>,省保。位于南磜镇石寨村,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 距今400年。为三层方形土楼布局,西南、东北角各有一座碉楼(俗称火角),总面阔25.6米,总进深28.8米,共计房屋58间,占地面积约737.28平方米。——二楼和三楼的房间已不住人,显得凋败,一楼有人居住,很热情,可以随意参观,内部在06/07年修缮过,红色门窗特别的亮眼。</div> <div><br></div><div><b>40方楼</b>,省保。位于南磜镇石寨村,明嘉靖元年(1522年),所以有老楼的说法,为三层方形土楼布局,东、西角各有一座碉楼(俗称火角),高出方楼约2米,总面阔33.8米,总进深26.3米,共计房屋71间,占地面积约888.94平方米。——外面的形制与树德楼相仿,里面装饰素木白墙,让人眼前一亮。<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41崇德楼</b>。位于南磜镇石寨村,历史不详。——去往石寨的路虽远,但确实不枉此行。无论是树德楼还是方楼都很美,村路边的华祝堂、承德楼等看来还保存可以,但崇德楼却显得很落寞了,在村子里的小巷中兜来拐去,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破败的大宅,无人居住了,到处是残破的气息,但宏大精美的气势还在,只可惜如同随随落下的夕阳一样,再也看不到往昔的光芒了。</p> <div><br></div><div><b>42观察第</b>,省保。位于南礤镇南磜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建成,历时30余年,故当地俗称“晚成堂”。三堂五横前后围龙,整座建筑占地面积6536平方米,共163间,16个天井。——前后围龙的客家围屋还是不多见的,池塘前面的前围龙有两围,外围一层内围两层,这么宏大的就更加少有。但围屋内的木构感觉就跟大埔的差太远了。</div> <div><br></div><div><b>43培远堂</b>,国保,丘逢甲故居。位于文福镇逢甲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村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间。——大概是名人效应,从建筑上来说,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列入国保。</div> <div><br></div><div><b>44谢晋元故居</b>,国保。位于新铺镇尖坑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共计23间,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三幢合面两门楼的平房,两座大门分别为儒林第和荆树居。——可能来的早的原因,旧居没有开门,纪念馆也不能让我这个行程卡上带星的人入内,最后在旧居门口门缝里拍一张走人。</div> <div><b><br></b></div><b>第五地,梅县。梅县区是汉族客家民系聚居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梅州的围屋精华都在梅县和兴宁。</b> <b>45世德堂</b>,省保。位于松口镇铜琶村,建于明末(1645年)。占地面积9650平方米,建筑面积7120平方米。为“三堂八横二围龙屋”,初建时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保护得不错,后悔没有出动无人机拍一下。 <div><br></div><div><b>46树德楼</b>。位于城东镇莲塘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楼的主人拉着我介绍楼的历史,楼是由曾任清朝驻檀正副领事和正副商董共23年古今辉所创建。分老屋新屋,四栋三门,尤其是第三、四栋楼房,仿照西式,内西外中,很有特色。</div> <div><br></div><div><b>47古氏洋楼</b>,省保。位于城东镇莲塘村,建于1919年。为中西合璧合杠走马楼,总面阔27.65米,总进深30.85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正立面设连券式门楼。左、右侧立面柱廊式回廊,琉璃窗饰栏杆。该楼双轴线。东西轴线上设三堂,南北轴线上设上、下堂。二楼为抬梁式。——十分气派,美丽乡村弄得很好,住人,热情好客,随意参观,博物馆展览也弄得不错。</div> <div><br></div><div><b>48群丰大夫第</b>,省保。位于丙村镇群丰村,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90年),为三堂八横三围屋,总面阔87米,总进深123米,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庞大无比,保存完好,少有的三围结构,叹为观止。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div> <div><br></div><div><b>49兰馨堂</b>。位于南口镇侨乡村,第一片瓦可以上溯到康熙十年(1671年)——侨乡村古建之多之美说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行程太匆忙,显然错过很多旧房子了。兰馨堂虽然没有南华庐、南华又庐以及东华庐的大,但论资格不如兰馨堂老。</div> <div><br></div><div><b>50德馨堂</b>,省保。位于南口镇侨乡村,始建于1905年。为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占地7500平米,共有8厅66间房。——大门紧锁,无缘参观。</div> <div><br></div><div><b>51绳贻庐</b>。位于南口镇侨乡村,始建于1910年。该楼名取自《诗经》:绳其祖武,贻厥孙谋。——同样不能入内参观。<br></div> <div><br></div><div><b>52宝树流芳</b>。位于南口镇侨乡村,始建于1910年。两堂三横一围龙,再加两合杠建筑。——建筑宏大,依地势而建,化胎较高,还是比较好看的,宝树堂号,谢氏祖屋。<br></div> <div><br></div><b>53承德楼</b>。位于南口镇侨乡村,建于1914年。为双层木棚结构,构造简约实用,外观大方秀丽。总建筑面积为2160平方米。——俗称五杠楼,这种楼的结构不同与堂横式的围屋,一般也没有围龙,承德楼算是比较大的杠式建筑。 <div><br></div><div><b>54南华又庐</b>,省保。位于南口镇侨乡村,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华又庐总面阔95.5米,进深108.98米,占地面积11220平方米。屋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中、兴、伊、始,右边长、发、其、祥),共有164间房,枕屋46间,大小厅堂几十个,俗称“十厅九井”。——保存完好,建筑宏大,中心合并,细节都很精美,进去参观了,大厅中正在练书法的小姐姐才提醒我要买门票,10元,给了,还能看小姐姐写书法。</div> <div><br></div><div><b>第六地,梅江。梅江属于梅州市辖区了,基本在梅县的包围之下,除了客家建筑还有不少洋楼建筑,整体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b></div> <p class="ql-block"><b>55联芳楼</b>,省保。位于西阳镇新联村,建于民国20年(1931年),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大屋内部设计带有客家围屋风格,包括有许多个天井,整座楼富丽堂皇,是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典范。——只可惜是私宅,拒绝参观,不过看内部装修还是比价豪华的,看来生活还是比较富裕。</p> <div><br></div><div><b>56棣华居</b>,省保。位于西阳镇新联村,建于1915年。为三堂四横一围屋,总面阔58.71米,进深73.6米,占地面积3450平方米。——就在联芳楼不远,可惜没开门。<br></div> <div><br></div><div><b>57锡庐</b>。位于西阳镇镇政府边上,两层洋楼,历史不详。——这个是开车路过偶然发现的,之前也没资料,回来后也找不到资料,很多事物都是这样慢慢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div> <div><br></div><div><b>58州司马第</b>,省保。位于三角镇泮坑村,建于清末。为两堂四横,占地1168平米。——这里已经是梅州市区了,是福禄岌民居群中的一座重要建筑。这里的镇东楼、竹林居、崇本楼、州司马第、本立居、季立居都是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只可惜全部都破败不堪,完全没有省保的样子,可能大家都等着破败凋零后好征地拆掉发展房地产吧。</div> <div><br></div><div><b>第七地,平远。由于之前行程拖沓,一直犹豫是否继续平远之行,最后咬咬牙,开了一段夜车杀到仁居镇,没想到这个解放时还是县治的边陲小镇这么的美丽舒服,好几个建筑都是临时查到寻找过去的,也是出乎意料的好。</b></div> <b>59井下吴屋</b>,省保。位于仁居镇井下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面阔43.3米,进深51.72米,占地2252平方米,主体为三堂三横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共64间11厅6舍。——可以说是雕梁画栋,梁上的狮子,墙上的壁画,都真的是栩栩如生。 <div><br></div><div><b>60小树庐</b>,省保。位于仁居镇城南村,建于1930年。为两堂两横一围龙,面阔48.55米,进深65.54米,占地3182平方米,共35间7厅4舍。——还有住人,建筑虽然精小,但木雕、壁画装饰还是不错,保护得也还可以。</div> <div><br></div><div><b>61蕙楼</b>,省保。位于东石镇锡水村,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蕙楼整体两层建造,正面三层,并采用欧洲风格,正面向外凸出建造阳台,使得蕙楼在外观上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只可惜这么好的建筑,荒废在田野之中,已无人问津,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了它。</div> <div><br></div><div><b>62丰泰堂</b>,位于东石镇凉庭村,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主体四堂六横三围龙,进深75.74米,面宽65.32米,占地7657平米,共11厅213间20舍,是平远县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宏大,但看样子重修过。</div> <div><br></div><div><b>63东石四角楼</b>。位于东石镇东台村,建于清朝中期,面宽50米,进深42.5米,占地3571平米,为三堂四横一围龙结构,四角原有防护阁楼,已毁——其他都不算特别,后面的山好看。</div> <div><br></div><div><b>第八地,兴宁。整个梅州地区兴宁的围龙屋数量最多、最密集,种类较为齐全,可以说是中国围龙屋之乡。这次行程兴宁十大古民居全部探访到了,不留遗憾。</b></div> <div><b>64崇景第</b>。位于石马镇上庄村,始建于200余年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建。——与景山围并排,崇景第为方形横杠式围屋,景山围为传统的两堂四横一围围屋,屋前均有大池塘,傍晚的景色很赞。</div> <div><br></div><div><b>65景诒第</b>。位于石马镇上庄村,历史不详。——我也不知为啥定位了上庄这个地方,这里没有上等级的保护文物,没有任何介绍,或许是缘分,在崇景第外的池塘边还看到佛山车牌的垂钓人。慢慢的走到村子深处,夕阳将这座偏远的老房子染成金色。</div> <div><br></div><div><b>66泰安围</b>。位于黄陂镇陶古村,始建于1752年。遇到一个老人,很热心的给带我参观,房子是去年重修了,9个工人历时3个月,墙刷了,瓦换了,不过化胎后面的围屋房子还是老旧的,房子贴满了他的照片,有旅游的,有乐器表演的,做木工的他真是多才多艺。<br></div> <div><br></div><div><b>67石氏中山公祠</b>。位于黄陂镇陶古村,始建于明朝,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为椭圆形围龙屋。因其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形似螃蟹,当地人又称其为“螃蟹屋”。中间大门比喻为螃蟹嘴巴,两侧小门为螃蟹眼睛,十分形象逼真。——旧房子已经破败不堪,新房子又弄得不伦不类,有点可惜。<br></div> <div><br></div><div><b>68善述围</b>,省保。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罗岗镇柿子坪村,始建于1884年。占地面积7157平方米,是方方正正的四角楼。屋宇四堂四横,屋内有住房350多间,大小客厅20个,天井25个。——这里的围屋开始比较多四角楼了,专门走了20公里进来看,却摸了门钉,还好我有无人机,能看到四角楼的样子。</div> <div><br></div><div><b>69躲世围</b>。位于黄陂镇五星村,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4亩多,四个角(即楼角)高至四层,内屋均为三层,房间128间,外墙厚实高耸不开窗。——曾经坚不可摧,现在也已破败。一角楼已剩危墙,围内杂树丛生。<br></div> <div><b><br></b></div><b>70景福第</b>。位于黄陂镇五星村,历史不详。——房子也破败了,不过这种木雕好像不多见。 <div><b><br></b></div><div><b>71茂莲围</b>。位于黄陂镇五星村,历史不详。——四方围楼,顺着地势层层抬高,建筑还是比较特别和好看的,正堂还算完好,两厢已经破败。<br></div> <div><br></div><div><b>72玉成围</b>,省保。位于合水镇霞洞村,始建于民国11年(1921),为三堂两横一围龙,总面阔53.6米,总进深48.9米,总建筑占地面积2630平方米。——没有开门,无法参观。</div> <div><br></div><div><b>73齐安围</b>。位于龙田镇鸳塘村,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典型的堡垒式方形围楼,内屋布局保留了围龙屋的三堂屋、横屋的结构,四周被高高的二层半围高楼包围起来,四角有碉楼,在后围增建“望楼”,望楼高达五层是全楼的最高点。——也是不得其门而进,只能在外面感受他的宏大壮观。</div> <div><br></div><div><b>74彭城堂</b>。位于新陂镇上长岭村,历史不详。又名五栋楼,是五堂四横方形围屋,这种传统屋式称之为“府第式”、“五凤楼”。——堂横式围屋,一般是二堂或三堂,达五堂者已是极致,所以当地人都叫这里是五栋楼。</div> <div><b><br></b></div><b>75无名</b>。位于新陂镇上长岭村,历史不详。——就在五栋楼边上,正门没有牌匾,历史也无法考究,有围龙,应该早于彭城堂,保护还算完整。 <div><br></div><div><b>76慈恩庐</b>。位于新陂镇上长岭村,始建于1933年,是原国民党中将李洁之为感念母亲的恩德而建。建筑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堂和房间102间。从外形看,呈八角形,属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从高处看,其主体建筑与一处小建筑又正好构成一个“回”字,并且后部呈弧形,尽显客家围龙屋味道。——现在是慈恩庐乡村艺术酒店,不予参观,外面看就是西式洋楼的样子。<br></div> <div><br></div><div><b>77磐安围</b>,省保,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叶塘镇河西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三堂四横一围龙布局,总面阔105.2米,总进深53.6米,建筑占地面积5060平方米,计有21个天井,122间房。——四角有碉楼,建在围龙外,保护得十分好,不远处还开辟了停车场和公厕,看来参观的人不少。<br></div><div><br></div> <div><b><br></b></div><div><b>78朝义第</b>。位于叶塘镇河西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三堂三横一围龙,门前有禾坪和水塘,分布面积约58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69米,进深51.7米,建筑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可能到的太早,也是没有开门。</div> <div><br></div><b>79善庆围</b>。位于叶塘镇河西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三堂四横一围龙,门前有禾坪和水塘,主体建筑面阔72.8米,进深45.9米,建筑占地面积2980平方米。——图片可以看到我和我的小车车。 <div><br></div><div><b>80刘氏大夫第</b>,县保。位于叶塘镇河西村,始建于清光绪四年( 1878年)。四堂四横一围龙结构,占地7100平米,面宽71.2米,进深64.8米,住房140间。——行前没有计划,路上偶然发现的建筑。</div> <div><br></div><b>81京兆堂</b>。位于新陂镇三新村,历史不详。——同样是路过了一时起意,拐进小路去看看,已经有些破败。 <div><br></div><div><b>82馨梓围</b>,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新陂镇家庄村,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三堂二横四角碉楼围龙屋,外加右侧四横屋,分布面积8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89.9米,进深58.5米,建筑占地面积4459平方米。——寻找这个特别的四角碉楼围屋颇费了一些功夫,由于之前定位有误,问了不少人才找到,问人的时候问解放围就对了,本名本地人反而不知道。</div> <div><br></div><div><b>83松兴围</b>。位于新陂镇茶塘村,历史不详。——之所以来到茶塘,是因为想找大黄屋,其实实际要找的大黄屋在五里村,行前准备粗糙,加上导航误导,结果来到了茶塘村,不过村子里面的围屋还算不少,小转了一圈也拜访了8个,松兴围的对联和建筑搭配的不错,就选了它做代表。</div> <div><br></div><div><b>84大刘屋</b>,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兴田街道一联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三堂四横一围龙结构,右侧还有横杠附属建筑。主体建筑面阔65.5米,进深63.4米,建筑占地面积3729平方米。——大刘屋定位就准确很多,轻松找到,又称管岭刘屋,内部重新装饰过,将康、雍、乾三朝的多块金匾原样修复重装于堂上。</div> <div><b><br></b></div><div><b>85大王屋</b>,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广东梅州兴宁市福兴街道黄畿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三堂九横三围半围龙屋,主体建筑面阔104.8米,进深73.4米,建筑占地面积6543平方米。共有房300多间、8个厅堂。——大门挂亚元进士牌匾,感觉建筑翻新过,但第二、三围其实已经有缺失,第四围更加是不太明显了。</div> <div><br></div><div><b>86李和美屋</b>,省保,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宁新街道佛岭居委,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为三堂六横一围龙结构,主体建筑面阔99.5米,总进深58.9米,建筑占地5368平米。——这个也是由于行前定位有误,找起来颇费了些周折,但看到这宏大的建筑,梁架精美的雕刻,也算值了。</div> <div><b><br></b></div><div><b>87饶屋进士第</b>。位于宁新街道佛岭居委,建成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房屋建筑占地面积6~8亩,约有80多间房。——饶屋是图中远处那个围屋,近处的是三省堂,从残存的绕屋结构看,还有三堂七横一围龙,缺失近半,可见历史之沧桑。</div> <div><br></div><div><b>88东兴围</b>,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宁新街道东风居委,始建于元代(1127年),距今有730余年历史。为三堂六横三围的围龙屋,是兴宁境内最老古建筑。屋内九个厅,18个天井,190多间房,故称九厅十八井。——建筑保护得还不错,但外两围都有缺失,而且整体已在城市的高楼包围之下。</div> <div><br></div><div><b>89花螺墩长兴围</b>,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宁新街道大圳村,始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为三堂六横三围结构,主体建筑面阔107.4米,进深67.8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7门同进,10个大厅,14个天井,315间住房。——靠近兴宁军用机场,不敢飞无人机。六横结构基本完好,但三围龙就保存不太好了,尤其是最外围。</div> <div><br></div><div><b>90棣华围</b>,又名刁萃丰,省保,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刁坊镇周兴村,于民国三年(1914年)春动工,历经8载,耗资18万两白银建成。为三堂四横一枕杠四角客家围屋,主体建筑面阔99.4米,进深77.3米,建筑占地面积6183.6平方米。围村共有16个厅,21个天井,274个房间,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看了这么多围屋,来到刁萃丰还是忍不住哇噻的叫出声来,可以说是兴宁围屋必到之处了。围内多为层楼,楼粱均雕龙画凤,甚为堂皇,屋后化胎尤为喜欢,均两层围屋合围,西式连廊,舒服开阳。<br></div> <div><br></div><div><b>91王侍卫屋</b>,县保,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位于坭陂镇汤一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时50年而成。为三堂八横两枕杠结构,右侧还有私塾。总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全屋有大小厅房300间。——宏大的棋盘式围屋,还双层走马廊,还双化胎,可以说宏大独特的形制,独此一家。<br></div> <div><br></div><div><b>第九地,五华。五华围屋数量不及兴宁,但也有王璼公祠这种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围屋,只可惜这次是路过性质,没有去看。</b></div> <div><b>92荣槐楼</b>,省保。位于转水镇三源村,由原广东布政使司温荣槐建于清乾隆期间。面宽五间三栋进深,占地面积4417平方米。左、右各建一幢横屋,背后围龙屋包围。300多年前,著名酿酒大师、泸州老窖的酿造者温荣盛出生于“荣槐楼“。——建筑的大小和精美程度都无法与兴宁的围屋相比,但村民在梅河高速修建时力保古屋不被拆迁也体现了客家人对围屋的深厚感情。<br></div> <div><br></div><div><b>93李威光故居</b>,省保。位于华城镇黄埔村,始建于清初,为清代武状元李威光的故居。布局为三堂四横屋一围龙,面宽60米,进深43米,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这个村子的美丽乡村建设很不错,在这里又见到了一些游客,但总的来说还是很安静舒服的。</div> <div><br></div><div><b>94无名四角楼</b>。位于华城镇黄埔村,历史不详。——从李威光故居出来,夕阳西下,天色正好,于是沿小路往南而行,还有一些围屋,其中这个无名的四角碉楼围屋感觉十分气派,只可惜这趟行程就要告别了。</div> <div><br></div><div><b>除了陆河、饶平、大埔、蕉岭、梅县、梅江、平远、兴宁、五华这九地之外,还经过几个地方,也看了一些围屋。</b></div> <b>95惠阳崇林世居</b>,是广东省惠州市最大的客家围屋。位于镇隆镇大光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崇林世居总面积1.4万平方米。围屋宽128米、长108米,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9厅18井,是广东省第二大客家围屋。——本次出行路过的第一站,墙高屋大,镬耳高耸,可惜围屋已经荒草蔓生,破败不堪,唯一的人气大概就是高墙之内坍塌的房基上被人开辟成了菜地。 <div><br></div><div><b>96普宁安民围</b>,普宁现存的唯一一座客家围龙屋建筑。位于船埔镇梅田村,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建筑平面后圆前方,外圆内方,建筑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总共有99间房。——作为潮汕地区唯一一座大型客家围龙屋,潮汕地区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如今倒塌破坏严重,可以说古围已逐渐不复存在了。</div> <div><br></div><div><b>97丰顺种玊上围</b>,省保。位于汤南镇新楼村,建于清顺治年间,属典型围城而居的潮汕传统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城墙呈蟹形,由108块弧形墙体围筑而成,古寨有三大门,正西门、北平门、南安门,均坐东向西,故人们又称其为“西门古寨”。——保护还算完好,古城一样,里面有不少人居住,祠堂也很多,可以慢慢的逛上半天。最特别的是这个玊(su)字,第一次看到一不留神就以为是玉。</div> <div><br></div><div><b>98龙川佗城黄屋</b>。位于龙川县佗城镇,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右边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始建于清代,共有10厅11井,50多间房间。左横屋建于民国初期,是一栋三层的乳白色欧式建筑,全拱形门窗,每层分6隔18个拱形小窗。——佗城盛名之下,其实跟一路走下来的古村古镇差距真不是一点点,还好早晨的阳光搭救了一下,而且也确实有一些像黄屋一样深藏在民居中的旧建筑,大概是不得其法而进而已吧。</div> <div><br></div><div><b>99连平白云楼</b>,市保。位于大湖镇磐石村,建于清末。是一座方形楼角式围屋,面宽47.5米、进深50米,六个角楼高约10米,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行程最后一站,见到这个”磐石云屏“,又一次发出哇噻的惊叹,尤其是门口,高大雄伟,形制与之前看到的堡垒式围屋略有不同,只可惜内部已经荒废破败,当年匪军据楼而守,是国军在大湖的最后据点,没有红历史再好的楼也只能独自凋零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