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的美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原明珠——东川铜矿</p><p class="ql-block"> 东川有着悠久的铜矿采冶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铜矿采冶,但由于古代勘探和采冶技术的落后,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开采。直至元代,东川铜业才真正受到朝廷的重视,成为元朝的重要产铜基地之一。至明代,东川铜的开发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供京(今北京)铸币的主要材料来源。解放初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东川铜矿这颗“共和国的高原明珠”,光彩夺目。东川铜真正大规模开采是在清代,自雍正四年后,东川铜矿的开采渐渐步入正轨,汤丹、碌碌(今落雪)、大水沟(今因民)和茂麓四大铜厂逐渐成型,成为东川铜矿的核心产区,特别是汤丹厂,成为云南最大的铜矿厂。雍正五年,东川铜产量突破400余万斤;至乾隆二年,东川铜产量达到惊人的800余万斤,占滇铜产量的80%以上。乾隆时期是东川铜矿采冶最为兴盛的时期。东川铜业在清光绪年间逐步尝试了近代化生产经营方式,铜矿开采使用机器,外聘技术人员等,成为了云南近代化冶金工业的开端。东川铜矿业重点发展时期:1949年6月26日,东川全境宣告解放。1950年3月,昆明军管会工业接管部,接管滇北矿务局,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铜是共和国的重要国防资源,建国之初,新中国建设急需铜,东川是当时中央高层唯一知道的铜产区,开发东川铜矿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p> <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组织了国内各方面的专家,成立了东川铜矿工作组,到东川矿区作了详细勘察,同时踏勘了铜矿公路选线。1950年11月,工作组返回昆明,随后在北京编写了东川铜矿初步设计书,对东川矿区的生产建设提出了初步意见,同时以工代赈,招募矿工,对落雪、汤丹、因民和滥泥等地探矿坑道进行清理恢复,作好重新生产的准备。1951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了东川铜矿的初步设计书,把东川铜矿建设列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批准成立了东川矿务局筹备处及机构设置。1951年4月,由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东川铜矿工作组起草的《东川铜矿开发意见书》,经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东川铜矿的开发被列为“一五”时期156个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组建了汤丹、落雪、因民和滥泥坪四大矿山。随着铜矿的开发,东川先后成立了东川矿区人民政府、东川矿务局和省辖地级东川市,东川铜再次创造了辉煌。1951年5月1日,东川矿务局筹备处在昆明正式成立,东川进入了开始恢复矿山建设和建立生产秩序时期。在云南省第一条高山公路铜矿公路修通前,同时开展了水电站、压风机车间、机修车间、材料库、职工宿舍、办公楼、食堂、医务等。1952年12月12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东川矿务局。随后为矿山服务的各气象、水利、邮政、粮食、医院、税务等机构相继成立。1953年开始,按照“大探不采”集中全力探清资源的方针,在矿区开展了场面壮阔、声势浩大又艰难繁重的“万人探矿”。&nbsp;</p> <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5日成立东川矿区人民政府(由云南省直辖),其后管辖范围不断扩大。1956年8月,国务院批准《东川矿务局设计方案》,将其列入全国156项重点项目之中。1958年7月,东川铜矿建设全面展开,东川也“因铜设市”。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81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成立地级东川市。并将会泽县划入,总面积增至7790平方公里。此后,国家从资金、人员、技术及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大力支持东川建设,东川铜矿成了共和国的“宠儿”。</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要求东川铜矿加快建设步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东川工业产业结构呈现出以铜资源采选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特征,其原有的工业产业结构紧紧围绕“一切服务于矿山”而展开。大批建设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涌入东川,以满足国家对铜的需求。为此,中央在体制、机构和政策上给予东川很大倾斜。东川是共和国以铜矿开发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长期以“服务矿山、矿业、矿工”为首要任务,形成了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团结包容、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铜山精神。近60年来,一直是我国国防建设重要战略物资供应地。据统计,1960~2000年末东川累计为国家提供精矿含铜60万吨以上,白银200余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亿元以上,上交利税超过15亿元。东川铜矿的大规模开发,也曾经撑起过中华民族的脊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