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生于疾学——尝试读懂教材《劝学》

勤抚心尘

<p class="ql-block">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的首篇,是一篇有标题,阐明学习问题的论说文。</p><p class="ql-block"> 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它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和有严密的论证。学习这一类文章时,我们要用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的知识来指导阅读。</p><p class="ql-block">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阅读时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先要寻找、提取、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论点。其中直接表明观点的文章,阅读时可以在标题、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寻找到明确的论点。一篇论说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几个分论点。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要区别论点和论题,论题是要议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据一般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典型)证明论点的方法。道理论证,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地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nbsp;</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还要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提出问题(引论),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问题。</p><p class="ql-block"> 分析问题(本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充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解决问题(结论),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也可以把议论文的结构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论说文的学习,还可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二是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三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p><p class="ql-block"> 本文从《劝学》中节选了四个段落,论述学习的问题,目的明确,条理清晰,是本文的第一个特点。第一段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又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第二段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第三段提出了“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论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本领,弥补不足,可以改变人的品性。第四段提出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和“用心一也”等观点,论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可以“参省乎己”,可以“知明行无过”,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作用很大,向外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借助外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成为符合儒家礼仪规范的君子;三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积累、坚持和专一,就是不能停止学习。</p><p class="ql-block"> 善用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加强论证,是本文的第二个特点。荀子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 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学习。但不同于孔子,“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第二段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个比喻,加工蓝草,可以提取靛青,颜色胜于蓝草;水经冷冻成冰比水冷,引申至客观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改变提高,推论及人,比喻任何人通过学习,都能进步提高。这两个比喻有力地说明了论证了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接着,又一次设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𫐓”的加工技术,可以改变木材挺直的形态,制成车轮。推论及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成为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接着又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取直的墨线比量过就会变直,金属制成的刀斧之类靠近磨刀石打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经过后天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学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知明而行无过”,因此“学不可以已”。</p><p class="ql-block"> 学习的作用在哪里呢?第二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以“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学习不能只是空想,要躬亲实践。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这与他的“行”对于“知”的必要和后天学习的重要的认识论有联系。因此这个 “学”字,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设了三个比喻:站在高处远望,比踮起脚后跟看得远;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没有更长,声音没有更大,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这是人利用高地和顺着风向这些一般的自然条件的作用,弥补了人自身的不足。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他们不是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却能“致千里”、“绝江河”,是他们善于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并且加工创新,让生活更便利。推及到学习,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性情禀性并不比一般人高,只是不断向外界学习,弥补自己学问和修养的不足,这与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相联系。</p><p class="ql-block"> 学习的作用如此巨大,怎么学习呢?第三段作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习需要点滴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只要在学习中积累,善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智慧和心境。圣人都是是不断学习中积累善行修成的,何况一般人呢?为了加强论证,荀子又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就像每天一小步,就会积累一大步;学习就像小水流,时时积累汇成大江海。接着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论证学习还要 “不舍”,要坚持如一。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设喻对比,说明学习还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躁。</p><p class="ql-block"> 《劝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本文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整齐和谐,语势贯通,节奏快,富于变化,议论透辟,笔势雄健,既有论辩色彩,又有文学意味,甚至有一种流动的音乐感。</p><p class="ql-block"> 荀子基于唯心主义的“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但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本质的区别。但文中阐述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学会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不浮躁等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星云大师说,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劝学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荀子2</p><p class="ql-block"> 君子4曰:学不可以已(yǐ)5。</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劝学》:《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劝,劝勉,勉励,鼓励。劝学,就是勉励大家学习。</p><p class="ql-block">2.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 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昵称他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曾三为齐稷下学宫的祭酒,当过楚国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 后人多认为荀子的文章代表了先秦时期散文最高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宇宙观: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p><p class="ql-block">政治观: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人性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荀子认为“性本恶”,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强调要“明礼而化之”,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p><p class="ql-block">认识论:“行”对于“知”的必要和后天学习的重要。其主要观点:&nbsp;</p><p class="ql-block">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nbsp;</p><p class="ql-block">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p><p class="ql-block">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p><p class="ql-block">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p><p class="ql-block">3.《荀子》:《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荀子》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p><p class="ql-block">4.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p><p class="ql-block">5.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已:停止,完毕,终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取之于蓝6,而青于蓝7;冰,水为之8,而寒于水9。木直中(zhòng)绳10,𫐓(róu)以为轮11,其曲中规12。虽有(yòu)槁暴(pù)13,不复挺者14,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15,金就砺则利16,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17,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18。</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靛青,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颜色深;冰,水凝结形成,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曲弯度就会合乎圆的标准。即使又晒干枯了,木材也不再挺直,是经过𫐓的技术加工让它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比量过再加工就能变直,金属制的刀斧等靠近磨刀石上磨过打磨就能变得会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6.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取。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之,代词,代靛青。于,介词,从。取之于蓝=于蓝取之,状语后置句,从蓝草中提取靛青。</p><p class="ql-block">7.而青于蓝:却比蓝草更青。而,连词,表转折。于,介词,比。青于蓝=于蓝青,状语后置句,比蓝青。</p><p class="ql-block">8.冰,水为之:冰,水凝结形成。为,凝结,冰冻。之,代词,代冰。</p><p class="ql-block">9.而寒于水:却比水更寒冷。而,连词,表转折。于,介词,比。寒于水=于水寒,状语后置句,比水寒冷。</p><p class="ql-block">10.木直中绳:木材直的合乎拉直的墨线。中,合乎,符合。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p><p class="ql-block">11.𫐓以为轮:使直木弯曲,把它制成车轮。𫐓,通“煣”, 把直木放在火上烤,使之变弯曲。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以为:把……制成。𫐓以为轮= 𫐓以(之,代词,代直木)为轮。</p><p class="ql-block">12.其曲中规:他的曲度合乎圆规。曲,形作名,曲度,弯度。规,圆规,画圆的工具。</p><p class="ql-block">13.虽有槁暴:即使又晒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p><p class="ql-block">14.不复挺者:不再挺直。复,再。挺,直。</p><p class="ql-block">15.故木受绳则直:所以木材经受墨线比量就会变直。直,形作动,变直。</p><p class="ql-block">16.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斧等靠近磨刀石打磨就会锋利。金,指金属制的刀斧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p><p class="ql-block">1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而,连词,表递进,并且。日,名作状,每天。参,检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p><p class="ql-block">1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么见识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知,通“智”,智慧、见识。明,明达。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过,过错、错误。</p> <p class="ql-block">吾尝终日而思矣19,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20;吾尝跂(qǐ)而望矣2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6。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7。</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我曾经整天思考,比不上片刻学习的东西;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更洪亮,但人们在远处也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性情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向外物借助。</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9. 吾尝终日而思矣:我曾经整天思考。终日,整日。而,连词,表修饰。矣,语气词。</p><p class="ql-block">20.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比不上片刻学习的东西。须臾:片刻,一会儿。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作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或是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没有实在意义。</p><p class="ql-block">21. 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跂,踮起脚后跟。而,连词,表修饰。</p><p class="ql-block">2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远。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p><p class="ql-block">2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加,副词,更,更加。而,第一个,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连词,表转折。</p><p class="ql-block">24.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更洪亮,但人们在远处也能听得清楚。疾,形容词,声音洪亮,响亮。彰,形容词,明显、显著。而,第一个,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连词,表转折。</p><p class="ql-block">25.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车马的人,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假,借助,凭借。舆,车厢,也指车。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使……走得快。而,连词,表转折。致,到达。</p><p class="ql-block">2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水,名作动,游泳,游水。绝,横渡,横穿。</p><p class="ql-block">27.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性情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向外物借助。生,通“性”,性情,禀性。</p> <p class="ql-block">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8;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0。故不积跬步(kuǐ),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1。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2。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3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4。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5。</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堆积土石形成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就自然获得,圣人的心境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用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由于它使用心力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使用心力浮躁。</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2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石形成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堆积,积聚。成,形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p><p class="ql-block">29.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里产生。</p><p class="ql-block">3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就自然获得,圣人的心境就具备了。善,形作名,善行。而,连词,表承接。神明:非凡的智慧。得,得到,获得。圣心,圣人的心境。备,具备。焉,语气词。</p><p class="ql-block">3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跬,古代一举足称“跬”,相当于现今的一步;两举足称“步”,相当于现今的两步。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p><p class="ql-block">32.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千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骐骥:骏马,千里马。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就是马拉车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p><p class="ql-block">33.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锲,用刀刻。镂,雕刻。</p><p class="ql-block">3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泉水,是由于它使用心力专一。爪牙之利=利爪牙,定语后置句,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筋骨之强=强筋骨,定语后置句,强健的筋骨,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心,使用心力。</p><p class="ql-block">35.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使用心力浮躁。跪,足,脚。螯,螃蟹等节肢动物的第一对脚,形如钳,可开合。用来取食、自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