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漂 人 的 故 事

金哥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九十年代,川西北岷江流域的河面上,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份都会有大量的原木自上而下漂流。那河中的漂木时而抱团成行;时而放浪形骸,左突右撞;时而似黄鱼漫游,随波逐流。与此同时,你还会看到,沿河边都有那么一些人头戴一顶草帽,身披一件雨衣,脚踩一双草鞋,肩扛一把“鸭脚棒”,裤脚挽至膝盖以上,穿梭于河的两岸。他们看似打渔人却不为猎鱼,他们见不得有原木搁浅在岸边,更看不惯河中央有原木堆积,总是想方设法要使每一根原木顺流而下。他们就是岷江从事原木流送的赶漂人,被沿线老百姓戏称为漂二哥或漂二娃。</p> <p class="ql-block">赶漂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一项特殊工种。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我国工农业发展建设需要大量木材,于是国家便在川西北高原的林区组建起多个森工局,从事伐木作业。然而,伐木场地远离内地、城市几百公里,要使砍伐的木材真正投入到建设中,就还需要一个运输过程。那时,陆运从道路、运输工具、运力等各方面都十分受限,难以承担起大量原木的运输。而岷江水流量充沛,承载力强,又直抵川西平原,利用河道流送木材就成为当时条件下的最佳方式。岷江河道自古天然形成,激流、险滩、弯道、围沱、岔流、滩涂比比皆是,为了使原木流送顺畅,因而又在岷江组建起一支漂木流送队伍,它就是当年的岷江木材水运局。</p> <p class="ql-block">我的身边就有这么几位漂二娃出身的朋友。过去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牌、喝酒,关系处的很好。自从退休后,我们的来往就少些了,偶尔在一起聚聚,品茶、叙旧、喝酒、打牌,延续我们的友情。与他们在一起有一种随意、随性、放松的快感,尤其是喝酒时,他们的酒量令人折服,你一杯我一杯,不推不让,杯杯干,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啤酒,都能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这或许和他们耿直、真诚、豪爽的性格有关。其实,这也就是大多数赶漂人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与我同年龄段的赶漂人,多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参加工作,那时他们十六七、十八九岁,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初中、高中毕业。他们或是接班父母,或是内招参加工作,来到岷江木材水运局。该局在整个岷江沿线设置了多个二级水运处,分别负责一定河段的原木流送,处以下设水运工段。刚参加工作的新工人都会被直接分配到水运工段,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就是赶漂。</p> <p class="ql-block">赶漂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项简单粗犷的工作,它其实也是一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工人要经过培训、旁观、侧听好几周时间才能参与到正式的作业中。他们使用的工具还只能是造杠,一种用桦木、青杠或山麻柳材质削成的长约1.6~1.8米、粗约8~10厘米,两头大小略有悬殊的木棒。待他们慢慢熟练了之后,开始学习使用鸭脚棒,一根长约1.6~1.8米的桦木棒削成大小头,大头套一只铸铁鸭脚称为“鸭脚棒”,鸭脚棒的使用要求懂得一点杠杆原理,不使蛮劲使巧劲,否则的话,“敲卵棒”、“棒哒脸”不认人,小心你的连二杆。一个班还有那么一两位杠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的一头套有一个铁钉的人,他们或是班长或是师傅级别的老工人,啄竿指向哪里,工作就在哪里。赶漂是一项集体活动,协调、配合尤显重要,说把一根五六米长,几百公斤重的原木从岸边赶下河这一环,它需要八九个人的合力才能完成。滚动、摆头、甩尾、前移,班长的一句句号子你要听得懂,形成合力,撬动原木。</p> <p class="ql-block">赶漂又是一项十分艰苦,餐风沐雨的工作。赶漂人常年行走在河边,涉滩趟水,风里来雨里去,江风吹,雪水浸。尤其是上游处场的赶漂人,他们所在的河段,松潘河、黑水河、杂谷脑河及其支流,沟深谷峡落差大,沿河两岸荆棘载途,早年时尚有野猪、獐子、老熊等较大野生动物出没,不经意间遇上了也是挺吓人的。赶漂人每天要沿岷江穿行几十里,饿了啃两个冷馒头,渴了就饮岷江水,那些年岷江水没有被污染,可以直接饮用,堪比现在的某些矿泉水。他们通常是把一处岸边上的漂木赶下河后,即刻又转移到下一个搁浅有漂木的河滩。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发塘”。</p> <p class="ql-block">发塘过程中,他们或许会路过一户人家,经过一个村寨,穿过一条街道。此时的他们很活跃,到人家户坐坐,讨一碗水喝;上寨子里看看当地民风民情;去街上买点土特产等什么的,因此,赶漂人与沿河两岸的老百姓也多有接触。正是因为赶漂工作的艰苦,那些年赶漂人的收入待遇相对较好,加之漂二娃们豪爽的性格,往往出手大方,颇受沿河两岸老百姓的青睐。许多赶漂人,少年青春,打拼异乡易生情,这就编织出赶漂人在岷江沿河的许多爱情故事。江为媒,山川赠情花赠色,有的终成眷属,收获一份爱情,也就承担起一份责任;有的未修成正果,一步三回头,留下些许遗憾,成为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当然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儿女情长。</p> <p class="ql-block">岷江河道复杂多变,在漂木流送过程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木在河中无序的漂流受到一定障碍阻滞而堆积,或岸边或河心,几十上百件的原木积摞成山,形成“摞子”,要使这部分原木顺流而下,就要拆摞子。别小看了拆摞子这件事,你以为是一个漂二娃就能拆摞子吗?错!那些指挥拆摞子的人起码也得是五六级别的老工人,他们仔细观察整垛摞子,进行研判,找准一件甚至好几件起支撑作用的原木,安排布置人员绳拉棒撬,只听得老师傅们口里一声“长油”、一句 “ 短油 ”,各方合力,一拉一拽一撬,一垛摞子的原木便在流水的作用下哗啦啦、轰隆隆以排山倒海之势顺流而下。那场面可谓惊心动魄!尤其是积在河心的摞子难拆,河流湍急,地势险峻,更是非等闲之辈可试,单从一垛摞子被撬动的那一霎那,只看见拆摞子的师傅们身穿一件救生衣,手持一根长长的竹啄竿,他们就好像几只点水雀,从一根漂木跃向另一根漂木,踩来跳去地飞奔,脚法灵活,身手敏捷,似是练了轻功,一会儿一个撑杆跳回到岸边,惊险刺激的动作不输武功片中的武林高手!也就是在这一环节有极高的危险性,有一些赶漂人不幸溺水罹难,在此我们要向他们表示哀悼!</p> <p class="ql-block">赶漂作业的流动性较强,赶漂人随漂木流送而渐行渐远离开他们的常住地。那些年因交通的不便,导致他们往返住地费时费工,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采取了搬棚的方式,即从常住地搬到距离漂木流送较近的临时据点,那里一两间较大的平房,能住一二十人。赶漂人的搬棚类似一场行军,一架行军床、一套被褥、一个脸盆、一双碗筷、赶漂用的工具等,随行的会有一个炊事班。解放牌卡车载着他们一路行驶,一路尘土飞扬,到达目的地时,只看见赶漂人个个蓬头垢面,满身尘土,唯有两只黑眼珠还在转动,几多辛酸几多无奈。赶漂原本是一场接力赛,上游处场将漂木赶至下游处场的管辖范围内,算是完成任务了。但是,往往没有严格的划分,漂木流送前期,特别是每年的五月份,岷江桃花水起,赶漂最繁忙的时间,赶漂人有句口号叫“大战红五月!”,下游处场会安排大批赶漂人到上游处场管辖范围,加强上游的赶漂力量,他们因此而搬棚。后期上游处场的赶漂人又会随尾漂来到下游处场,经过几度搬棚,共同将漂木赶至成都洞子口储木场。</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枯水季节,赶漂人也不闲着,他们要整治河堤,砌码槎。“码槎”,你听说过吗?在都江堰,前往鱼嘴的路边,有码槎原型的展示。三根立木槎开捆绑,再三根横木于立木脚端两两相绑成一个三足槎(棱锥),槎内码满石头或以竹笼装卵石码满槎内便成为码槎。码槎的主要功能,是挡土、挡水、导流。为了减少漂木搁浅滩涂,减少漂木摞子,为了防止漂木损毁道路、粮田而砌码槎。几十年里,岷江沿线河道上不知砌过多少码槎,单个的并联的,前后的上下的,那些年可是岷江河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禁伐天然林,岷江不再流送原木,还因为各种大小水电站的修建,河流改道,现在很难再见河道边的码槎了,仿佛它只是在赶漂人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赶漂人的生活艰辛却也尽显乐观。他们的常住地,即那时的工棚大多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岷江河边。他们每天吃过早饭,讲完安全就出工,一走一整天,黄昏时分,他们回到住地,可以吃上热饭,喝上热汤,最关键的是能够喝上几口老白干,消解疲劳、御寒、助眠,赶漂人的最爱!那些年,生活物资匮乏,少油短肉,不变的蔬菜莲花白和洋芋,吃法简单,炒莲花白、炒洋芋或洋芋煮莲花白,盐味十足,却看不见油珠珠。因为靠山,他们偶尔也会猎捕或买一些野味改善伙食(那些年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又因为临河,他们把个岷江河的冷水鱼、石爬子吃了个够,可是他们却说,吃那些东西刮油!一旦有腊肉、吊子肉吃才算是打牙祭,每当这时候,炊事班储备的老白干就会不够,怎么办?加凉白开呗,践行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哈哈哈!多年以后,这件事被作为笑话经常提起,说什么事务长在加水前会先舀上几斤“原酒”放在旁边,然后再加水,这样事务长们喝的酒可就和普通赶漂人喝的不一样,他们说也因此成就了赶漂人的酒量。此事亦真亦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赶漂人乐观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再说赶漂人的文娱生活,枯燥单调。那些年,没有电视,下班后或休息日,最多聚在一起打打扑克、长牌(漂二哥称之为绰牌),下下象棋,有条件的处场打打篮球。最为热闹的时候便是局里电影队每月一两次的到来,露天放影,《地道战》、《南征北战》等,漂二娃们并不是冲着《南疆村的妇女》而去的,也不是他们爱上了《卖花姑娘》,他们有自己心中的《小花》。而是他们喜欢看电影的那种氛围,那情景有点像《摘苹果的时候》,男女老少几乎全员到场,抬凳子占座位,挨着坐、悄悄话,也许一场爱情就此而萌生!我的两位朋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找到了他们的另一半,一位含蓄表达,默默地为对方做这做那的,引起好感,获取芳心;另一位则是比较直接,总是利用占座位、挨着坐等的机会,牵手、悄悄话表白爱意,达成爱情。</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放电影是一个很耀眼的工作,放电影的人除了不到一线参加生产外,他们下基层放映,走到哪里都会像上宾一样受到款待,好接好送,好吃好喝。那时电影胶片简称片子,因为电影不多,经常重复放那几部片子,时间久了,人们就按姓氏称放电影的人为某电影,或者戏称为某片子,与骗子谐音,可见赶漂人也是幽默。</p> <p class="ql-block">话说赶漂人的故事,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姑且就叫他老 P吧。他是一个赶漂人,更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赶漂人,他的故事充满了励志与传奇的色彩。说他励志,或许从他参加工作的那天起他就有了初心,确立了目标。还是青工时,在最艰苦的赶漂一线,他便是那位十分勤奋,特别能吃苦耐劳的赶漂人,变身成为那时的赶漂能手,深得工友们的称赞与领导的赏识,他从班长、段长、处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他的文化不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他酷爱读书学习,通过自学参加成人大学的学习与考试,获得成人大学学历,这对他以后的工作是很大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老 P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1.78米的个头,身材魁梧,形象端正,他善思善学,工友们服他,同事们信他。他处事果敢大胆,他曾经根据预警敏锐地觉察到一场洪水的发生,果断要求全处人员无条件地从住地撤离到山坡上,不一会儿,岷江上游一场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如猛兽般滚滚而来,顷刻之间将他们住地的的房屋、财产洗劫一空,而一百多名职工家属则得以幸免于难,那是赶漂人在岷江河道上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洪灾!他与当地县、乡、村领导交朋友,在那个生产、生活物资按计划供应的年代,他争取到地方领导的不少支持与帮助,大到一台手扶式的拖拉机,小到几十斤白酒等均享受到特供,这对当年的赶漂人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原木在流送过程中难免被撞烂成块柴,在一定尺寸规格下的块柴允许沿河老百姓打捞回家用作柴火。然而,沿线修房造屋的老百姓也时常偷拉河中原木,当时河中漂木属国家财产!为防范打击偷拉河中漂木,他自有一套办法,他组织人员虚张声势,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对偷拉漂木现象起到震慑作用,同时也向沿线老百姓宣传了国家财产不可侵犯的法律法规,收到很好的效果。老P 就是这么一位敢想敢干的人,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工作对他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因此,他是一位值得钦佩的人。</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岷江河中的漂木流送量很大,据记载,年漂木流送达 60 余万立方米,整条河中满眼漂木。尤其是在岷江的下游,漂木几乎覆盖整条河面,那磅礴的气势,翻江倒海,用万马奔腾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是问题来了,下游的都江堰鱼嘴、宝瓶口、南桥等重大工程设施、古建筑可经受不起如此大规模漂木的冲击!为解决这一难题,赶漂人便在都江堰上游十余公里以外建起了四处羊圈:甘仓、白岩、老母孔、朱罗坝羊圈。以阻滞大规模的漂木在同一时段涌过都江堰,防止漂木对上述设施、古迹造成损坏。之所以称为“羊圈”,是把赶漂人比喻成放羊人,把漂木比作羊群而取名。</p> <p class="ql-block">羊圈工程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其规模之浩大不可小觑!它们原本属于永久性工程,只可惜因为紫坪铺水利工程的建设,羊圈被淹没,现在已无影无踪。岷江的四处羊圈选址在水流平缓,河滩涂地较宽处建设,紧邻主河道。每处羊圈又分为上下羊圈,上羊圈收漂,下羊圈关木。它就是一个很大的围堰,入口仿鱼嘴建设,临河边钢筋砼立柱加横梁成栅栏状,另一边靠山边或砼浇筑成堤,上下羊圈的交汇处略微收窄,此处横桥下钢筋砼立柱间隔通道,下羊圈较宽,羊圈出口,好像是一个小型的三峡大坝,四五道大小闸门,依主河道里的原木流量而开关闸,开闸叫放漂,关闸叫截漂。四处羊圈能存放大约几十万立方米的原木。三个羊圈主要是截送漂木,其中老母孔羊圈还要承担出漂任务,因此它的建设规模比别的三处羊圈更大,包括两台出河机,像两条长龙一样伸向羊圈的两条砼构架,上面安装有类似齿轮的传送带,地面的输送轮台延伸很长,便于原木间隔卸下轮台归楞,楞场很宽,占地十余亩,楞场上存放的木材是为满足灌县(今都江堰)及周边县市木材需求的陆运,或陆运至灌县火车站装车皮发往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放漂。当岷江主河道里的漂木量减少不至拥堵河道,或者洪峰间隙,羊圈里的漂木就要往下游流送,这就叫放漂。放漂是一个非常热闹,触目惊心的场面。首先,羊圈以下的沿河边都会安排一些赶漂人站岗放哨,警示安全。其次开闸放漂的那一瞬,圈内的漂木真的就像无领头的羊群一样纷纷涌向闸门,相互碰撞,争相奔往下游,煞是壮观!羊圈周围会有许多赶漂人手持一根长长的抓钉竿,将一根根原木捋顺,使之有序流放。每当放漂时,总会吸引沿河众多老百姓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南桥看放漂吧!这是一句老灌县人闲暇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卖个关子在这里不表,先说说漂木经都江堰的路径,大家知道岷江从都江堰鱼嘴开始分流为内江与外江,内江至宝瓶口前有一个溢洪坝,宝瓶口下面是南桥,南桥下面是蒲柏桥,岷江在此再次分流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等等。漂木的主流河道是内江—南桥—柏条河经郫县到达成都洞子口储木场。因此大量的漂木都要经过南桥,为了防止漂木冲击桥墩柱、桥梁,损毁大桥,赶漂人在这上面没少下功夫,做了大量的诱漂工程,他们在河道两岸打桩系上各种型号的钢丝绳,绳的一端将河中部分漂木有序捆绑称之为挡漂木,顺流而下的漂木经过挡漂木归顺,则不至于直接撞向河堤、桥墩,不会对南桥构成威胁。而当漂木穿过南桥后,又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涌而下,场面壮观、令人震撼。这时你还会看到,有许多漂二娃在岸边,或在河中手不忙,脚不乱地舞动手中的竹啄竿拉拽一根根漂木,他们那娴熟的身手十分令人赞叹!所以,到南桥看放漂,带给你的就是震撼加惊叹!</p> <p class="ql-block">飞漂导致都江堰下游的每条河道都有赶漂人的身影。前面已述及漂木的规划流径:内江—南桥—柏条河—郫县—成都洞子口储木场。可是,在鱼嘴分流处及宝瓶口溢洪坝,洪水期仍会有相当数量的漂木流向外江,下面的蒲阳河、走马河亦然。因此,赶漂人也出现在这些河道,只是他们不再赶漂而主要是收漂,在这些河道的合适位置,建设有小型的收漂工程,设置了木才管理站,漂木出河后就地调拨或销售。还能记起的有韩家坝、蒲阳收漂工程和灌县木管站。</p> <p class="ql-block">说到赶漂,也许人们映像深刻的就是下面这张照片。它或许多见于大渡河、雅砻江水运局。在岷江,解放前和解放后不久,漂木流送量不大时,上游单漂流送下来的木材在灌县紫坪铺收漂,然后人工扎筏,利用洪峰间隙经都江堰、柏条河,漂送至成都洞子口储木场。扎筏送漂费时费力,且安全隐患大,筏毁人亡的事故经常发生。其后,上游漂木流送量增加,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减少漂木流送时间,降低成本,几经探索、实践,加固河堤,修建挡漂工程,岷江全流域均采用了单漂流送,功效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后来岷江赶漂人很少有扎筏送漂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赶漂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工种,赶漂人即是那个时代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群体。他们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岷江六百多公里的河道,流血流汗不流泪,他们沿岷江河两岸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中不乏全国、全省、州、厅劳模及行业先进生产(工作)者。 他们也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