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援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

樊莉娜

<p class="ql-block">  2021年,世界的变化就像天气一样,难以捉摸。我们害怕突如其来,可也在慢慢习惯意料之外。新冠疫情,依然是这一年逃不开的重要关键词,它让我们又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12月23日,怀着一颗“我的城我来守护”的心情再一次踏上抗疫之路。这也是继援鄂之后第二次踏上抗疫之路,出发的场景依然是“轰轰烈烈”,内心依旧是焦虑,忐忑不安,不管是第几次出发,都将面临着不一样的挑战。防护服不仅是我们的“战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让我变得更加从容、淡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初到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入目的是病人病情危重,呼吸支持、肾脏支持,一眼看过去的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注射泵、俯卧位,是每个病人的基本标配。因为专业属性不同,有些操作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还比较陌生,面对如此危重身上插满管道需要呼吸支持、CRRT、ECMO肺脏代替的危重患者,头皮瞬间发麻。但是每天都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护士长、组长,各类ICU的精英,护理其来也就从容淡定。在他们的指导下,各个操作逐渐熟练。</p> <p class="ql-block">  ICU里的工作,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危重症患者每一秒的抢救,都需要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俯卧位通气,ICU病房里一项常见的治疗。一些肺功能很差的患者,需要每天用脸朝下的俯卧位进行通气。可是,要把一个全身到处是输液管路和监护线路的病人反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大家想一想,翻身很简单,就是平躺变成趴着的状态,其实不是,因为这样的病人往往是没有任何的活动能力,像我们前段时间住着一位阿姨,她体重又特别大,我们翻身的时候最少需要6个人,需要的时间是20分钟。生死时速外,更多的时候是ICU里的医护人员要做的,是24小时的接力坚守。监护仪上十多个跳动的数字,每一个“嘀嘀”的报警声,对患者来说都事关生死。在这里,不仅要你操作更加熟练,还要做到及时的观察,准确的记录,正确的给药,排查报警,关注患者出入量的平衡等,这都是必修课。每个环节,不能有丝毫的疏忽。</p> <p class="ql-block">  走出病区,回到酒店,看着镜子里自己脸上的勒痕和压红的鼻梁,也不忘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安慰自己,那都是我的勋章。记得有一位援鄂医生曾经说过:“面对疫情,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采核酸都可以呀。不要觉得我们什么都做不了,等到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份很重要的力量。”“西安”就像个病人,我们把它救过来就好啦。我们每个人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我们的城恢复往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青春正当时,归来仍少年,只愿山河无恙,人间可安。长安,常安!致敬我们神经内科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兄弟、姐妹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