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诵《走进泾县——宣纸》

琪琪(^_^)

作者:笑君(安徽合肥)<div>诵读:琪琪</div><div>图片选自网络</div><div><br></div> 秦朝时就已置县的泾县,恰藏身在长江南岸与皖南山区的接壤地带。一条母亲河——青弋江,自长江出芜湖,穿境而过,不仅为万千人民注入了生命的源泉,也把华夏民族悠久的文明浸润在这片山水之间。古时的青弋江,则被称为泾水、泾溪、泾川等。不用说了,泾县之名是由青弋江捎来的。<br>   这里的格局独特,“七山一水一田一分路”,群山连绵,青葱荡漾,绿色满怀。而且,青弋江的水系发达,支流很多,一些地方便呈现出了水绕山行,路随水转,田畴在侧的绝妙景观。真正的山乡水廓,大美乡村也!<br>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文房四宝”便是璀璨的代表之一。泾县盛产的宣纸被誉为国宝,有“千年寿纸”之美名。而且,唐朝时便已成为皇家的御用贡品。有意思的是,泾县归宣城郡管辖,上贡时只能冠宣城的名。生生地,让泾纸成为宣纸了。<br>   泾县的地理位置优越,独特的气候,滋润出了不一样的山山水水。完全手工制作的宣纸,品质卓越,无与伦比。用宣纸写字、作画,无一不是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令人爱不释手。<br> 坐落在泾川镇的“中国宣纸文化园”里,展示着宣纸的前世今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宣纸的原料就是本土原生的青檀树皮、沙田稻草,以及其他的一些植物。流水线上,宣纸的生产过程一览无余。从捡拾原料开始,到分类整理、入水浸泡、掺和揉搓、入池成浆、摇筛造型、烘烤成品等,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随着我们脚步的移动,变成了完整的纸张。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像闪烁的幻灯片,像魔术师的手……却又是如此的真真切切,没有一星半点的虚假,更没有任何欺瞒的色彩。<br><br> 宣纸对于中国的文化人,尤其是书法、绘画的艺术家们来说,就是神物,嗜宣纸为生命的艺术家们比比皆是。早年间,朝野上下,大街小巷,常常“洛阳纸贵”,一纸难求。国人都知道,能够被保存下来的许多书画艺术珍品,都是用宣纸制作的。<br> 在红星宣纸公司,我看到了不同种类的宣纸,生宣、熟宣、半熟宣等比比皆是,各种规格都有。其中,最大开张的是“三丈三”,即3.3×11米的超级宣纸。一方浆池,一张帘箔,一壁烘墙,把上千平方米的车间挤得满满当当。据说,生产制作一张纸时,无论是摇帘筛浆,还是贴墙烘烤,得需要50多个人,按照固定的程序,完整的步骤,统一的节奏,协调运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可以想象得到,其复杂,其精准,其高难度,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div><br></div> 展厅的一面墙上,悬挂着的就是用“三丈三”绘制的一幅巨大的山水图。这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完成的。巨石、薄雾,层次分明,浓淡相宜。一湾清溪,从山涧里悠然流去,潺潺有声。画面干净、简约、朴素、流畅。一睁眼,就是几座壁立千仞的山峰伫立在面前。<br>  无疑,宣纸是泾县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br><div><br></div>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