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刘郎今未老

妙莲外史刘毅

<p class="ql-block"> 刘毅按:日前翻看电脑存稿,发现有谊兄郑天生集评拙著《妙莲居吟稿》四篇,读来颇有感触。斯人已逝,记忆永存。今予发出,公之同好,亦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天生(1941—2006),江山人1960年江山中学毕业,1966年清华大学毕业,法国访问学者。计算机专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享受国务院津贴,曾任电子部爱华公司总工程师。业余爱好古典诗词,有诗集《雁鸣轩诗词》行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前度刘郎今未老——再读刘毅《妙莲居吟稿》</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郑天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 《妙莲居吟稿》第三章高山流水有小令“忆江南•梦回江中六首”,其中最后一首词曰:“前度刘郎今未老,犹敲诗句效先贤。击节养天年。”闲暇时再读《吟稿》,细加品味其中有关高山流水章节中,刘郎与诗苑词坛某些吟友的唱和之作,令我情不自禁地大发“庾信文章老更成”之感慨。“前度刘郎今未老”的突出表现,从其中两首与青年才俊唱和的“七绝”可见一斑。一是《和少年诗人林峰》,诗曰:“少年诗思竞飞花,红杏广栽依水涯。莫道疏钟催岁月,正宜重彩写芳华。”诗题所指少年诗人林峰者,衢州市龙游人,中医师,原诗云:“庭前无月亦无花,良夜长风起天涯。不觉疏钟催岁月,冻云深处寄年华。”刘郎怪其诗格调低沉、凄恻,乃反其意和之,高昂、阳光格调立马显现。少年诗人林峰后生可畏,竟有《一三居诗词》结集出版,实属难能可贵,笔者援引此例决不存在贬低青年后生之意,只是因为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妙莲外史”的思想境界之高邈,艺术功力之深厚,诗思之敏捷,皆十分了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读《妙莲居吟稿》,始知江山诗词学会上承大汉遗风,居然还有深入民间踏歌采风之举,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其中涉及一位网络写手名“晓寒深处”者,经常作客《红袖添香》之类文学网站“诗风词韵”论坛,惜离乡多年至今不曾谋面,然而她的诗风词韵,却早已给我这个也喜欢上网浏览的中华诗词艺术爱好者留下深刻印象,窃以为晓寒君的某些词作颇有李易安之婉约遗风,后来收到某缉《江山诗词》后询问主编刘毅“晓寒君究系何人?”,方知原系吾邑诗坛词苑窈窕才女,乃后起之秀也。《吟稿》称:某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江山诗词学会组织同好前往城南三十公里外的石门仙居寺采风。斯处人杰地灵,近代国学大师北大著名教授毛子水去台湾大学就职前就曾一度在此地小住;江山古贤,半出石门,宋王安石曾游学于石门仙居寺,后人塑其像于庙侧,至今香火不断。仙居寺附近有清漾毛氏祖宅,据考清漾乃伟人毛泽东祖居地,早年由此迁往江西吉水再迁湖南韶山冲,此一风水宝地宋明两代共出进士八十二名,且士无贪官污吏,村无毫宅巨建,官声显赫,民风纯朴,堪成佳话。是日采风在下山之路上,目睹深谷幽兰,晓寒君突发灵感,立就一绝《九指幽兰》诗曰:“仙居石上遇仙姿,吐玉飘芳会几时;叶上露珠花瓣泪,一生寂寞有谁知”。刘郎惊其诗思敏捷,怪其诗意凄美,乃反其意步原韵和了一首七绝“和晓寒君•九指幽兰”,曰:“石门阶下睹芳姿,长伴仙岩不记时。但把馨香还雨露,英华清气世人知。”这不也再度证明这位“妙莲外史”的思想境界,艺术功力,与诗思之敏捷,由此可见“前度刘郎今为老”此语非虚。从以上数例“前度刘郎今为老”的识见,不难体会出妙莲居士奖掖后生才俊的一片良苦用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诗词应运而兴,喜爱和习作中华诗词的人日益增多,这是令人鼓舞的可喜之事;但是据1999年统计,北京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青年仅占2.5%;上海则是两个“七八十”:百分之七八十的会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两个数字说明,传统诗词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危险,我想或许正是刘郎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出于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满腔热情,为了振兴中华诗坛而作的一种努力吧。从某种意义说,中华诗坛的振兴,还真的需要有许许多多类似刘郎这样的有识之士,老当益壮,身体力行,鼓励支持大批青少年诗词爱好者自觉自愿参与进来,培养起浓厚的欣赏与习作兴趣,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妙莲居吟稿》中我意外发现有一首我们弟兄之间的唱和之作,倍觉亲切。记得那是我大学毕业三十周年前夕,大约在1995年10月,结束合肥公干后取道杭州还乡省亲时,时隔三十五年与亲友结伴登临东南名胜江郎三爿石,沿新修石阶蜿蜒曲折登上江郎山主峰——郎峰之巅,放眼万里河山苍茫莫测变幻,回首半世坎坷岁月苦辣酸甜,顿生心旷神怡寵辱皆忘之感慨,于是乎诗兴大发,下山途中拾得一词《重上江郎山》,调寄“水调歌头”兼怀谊弟及志同诸友。词曰:“拔地三峰耸,托定半边天。突兀顶天石柱,崛起自何年?旖旎风光无限,端的江山如画,将我梦魂牵。万代留胜迹,江郎马当先。辟新径,攀峭壁,达峰巅。神怡心旷,尽弃俗念如登仙。何虑功名得失,岂管沧桑幻变,谋事贵心专。苦尽甘来日,金秋满人间。”想当年互联网还未普及,此作遥寄老家后,谊弟刘毅当即给我回了一首《水调歌头•和郑天生兄》,词曰:“灵秀江郎石,欲吻碧云天。芙蓉倒插三朵,诗思万斯年。笑揖开明百佛,信步丹梯千级,携侣手相牵。极目天桥上,小憩慢争先。朝得句,暮濡墨,乐华巅。雕虫寄兴,儒雅敢诩学坡仙。何必匆匆步履,莫若宽宽胸际,万事半心专。但愿春常在,诗意满人间。”《妙莲居吟稿》中这首我们弟兄之间的唱和之作,此次正式出版时,谊弟已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润色,虽然不过更改区区几个词语,不仅句子更为工整合律,而且使此调的意境更上层楼,诚系得意之作,我很喜欢,视为兄弟情谊的最佳见证。也由此印证刘郎而今宝刀未老,“犹敲诗句效先贤”的严谨学风一依贯之。欲效诗圣杜甫“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诗风。时下中国社会物欲横流,教育产业化的歪风邪气甚嚣尘上,大学盲目扩招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低劣,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多属南郭先生,进大学殿堂鬼混了几年,大多嘴尖皮厚腹中空,报载某大学生求职时应命手书二百来字的简历,错别字连篇竟然不下十余处,简直有辱斯文,足让人笑掉大牙,更遑论吟诗填词了。由此看来,谊弟刘毅大可不必耿耿于怀自己的高中学历,其实早已相当于正规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其脚踏实地好学上进,老而弥坚,为学一丝不苟,为诗字斟句酌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当今社会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的青年人效仿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