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

李颖宏-新疆

<p class="ql-block">  北方人有拼酒的习俗。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只要一上酒桌,就得抬个人回去,哪怕是只看到有人吐酒,也算不虚酒席。摆酒的人便有了面子,喝酒的人便有了话题,而话题经过传播和发酵,就会创造出一个个传奇来,谁谁谁的酒量深不可测,某某某的酒量无可匹敌。酒量差的自不必说,酒量好的或在众人的撺掇中,或在传说的推引中便起了比试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一般的比试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约酒,公开比试。一种是偶遇对手,仓促应战。主动约酒的一般较为熟悉,知道对方的大致酒量。先双方约定好时间和地点,人员也都是事先就确定好了的。到了时间,就各有招数了。先吃饱饭的叫“打窝子”,所谓肚里有粮,喝酒不忙。先睡一觉的叫“养酒神”,酒神附体,自然万般不惧。喝的过程也是精彩纷呈,不拘其一。大致有文拼和武拼。武拼就是拼实力、拼酒量,大家公平喝,每个人都喝一样多,一轮轮的淘汰,最后不倒的一方为胜利方。</p> <p class="ql-block">  文拼就有意思多了。先确立一个行酒令,然后轮流行酒。行酒叫打关,是由行酒者挨个和桌面上的人比试,或猜拳或比大小不一而足。行酒数量现行约定,或四或六,规则有“拳划完,酒喝干”,意思就是根据输赢的结果喝酒;“拳划到,酒喝平”,意思是不论输赢一人喝一半;“两见酒”意思是凡过一人,必须要两个人都把酒喝上,若一人喝不上则不许过关;“酒归一家”则又不一样,过关时只有一人喝酒。后两种因容易把酒喝偏,又容许出现一个“纠错机制”,就是容许其他人为他挡拳。挡拳又分为“一挡两不喝”,就是挡赢了两家重新划拳,挡拳者只挡拳不喝酒;和“挡不掉尽挡”,就是挡拳者也要参与喝酒,且挡不赢喝完酒还得继续挡,直到赢了拳。</p> <p class="ql-block">  偶遇对手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有工作中偶遇,有朋友聚会中偶遇,也有接待外地来客中偶遇等等……</p><p class="ql-block"> 曾听一前辈说,有一次他带领几个办公室人员去酒场调研。酒厂厂长看他们文质彬彬,并没太在意,工作结束到晚宴的时候,厂长也是自持量大,只是随意叫了几个在家的领导陪同。喝着喝着便有了拼酒的意思,结果酒厂因大意而惨败,前辈一方则无一酒醉。半夜前辈起来上卫生间,听着酒厂厂长在骂人:一个酒厂,喝成这样,丢酒厂的人啊,明天一定留住客人,好好准备,喝不赢你们就别干了……多年后,我还听到酒桌上有酒厂的人感慨说:那帮人,个个都是一瓶多的量,哪能喝的过啊。</p> <p class="ql-block">  有次外地一老哥来乌市,吃饭时讲到他的一次拼酒趣事,笑的大家前仰后合。那次他带着下属去外县考察工作,那个县局局长是他的朋友,知道他的酒量,特意组织了局里量大的来做陪。饭前还特意做了动员,期待一举拿下。酒席间下属们非常踊跃,我那老哥渐渐感到了压力,他借上卫生间的机会,给服务员给了五十元的小费,约定给他的杯子里倒水。接下来就没有悬念了……第二天他的局长朋友强忍着呕吐的冲动给他送行,大惑不解的问他,知道你的酒量大,但也没大到这样啊?当他知道真实情况后愣了半天,然后又是一顿狂吐。防火防盗还得防服务员啊。</p> <p class="ql-block">  每年盛夏时节,都是新疆人接待外地朋友的高峰期,而每当这个季节,酒量好的朋友们就显得格外不够用。好多新疆人固执的认为:不把客人喝倒就是没把客人陪好。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内地醉倒的新疆人,哪里肯放弃主场的优势一雪前耻呢?而新疆人“复仇”的套路也很简单,一般都是安排酒量大的“我喝完你随意”或“我喝俩你喝一”,等到客人喝上了头,那就鲜有不醉的了。也有碰上硬碴的,尤其是江浙一带的,看起来白白净净,喝起来无边无际,那就只好“先醉为敬”了,还给自己找个醉酒的借口:想把客人喝好,先把自己撂倒。毕竟尽力了,也是主客皆欢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曾经特别羡慕那些酒量好的人。他们在各类酒席中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而我却是逢酒必醉,酒量小的可怜。也常常听大家聊一些关于酒的观念,比如:能喝多少酒就能干多大事;酒品如人品;一个人一辈子能喝多少酒都是老天定的,早喝早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渐渐发现,能喝多少酒就能干多大事的说法不准确,酒量大小和事业大小基本上扯不上关系。而酒量天定的说法倒是越来越像真的,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酒神们大都败给了岁月。只是我还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喝着,也许幸福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酒量限制供应,但长期有效。</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均来自百度图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