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话“藏茶”</p><p class="ql-block">文/布毛才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茶,酥油,糌粑是必须全的。这是阿妈的教诲,因此过年了在购置年货同时,这三样东西在原本已有的基础上让亲戚再从仲达乡带回新磨的糌粑,于玉树糌粑细腻当属仲达乡的。这几年人们追捧热衷于黑青稞糌粑,我属于不听劝的人,就认老传统的,就像拉伊所唱“姑娘的美颜白里透红”就吃白里透红的青稞糌粑。到市场上再购点酥油,那儿一到二家我很熟悉了,每次我去了她们如有拿的出手的酥油口气都会很爽快肯定的,因为我很是挑剔。打开偌大的冰箱先目测好坏,然后拿出几坨三五个或八九个依次排好,用刀尖削刮一小块放在舌苔与上颚磨合激起味蕾,让醇香回旋口腔,纯度真伪用味觉给予答案。但这得靠经验以及每日都离不开酥油之人更胜一筹。几坨精选后二次再尝最后决定。但也只能打个7分或8分的。回想儿时外婆打的酥油,那个纯香无与伦比,几桶牛奶盛入深腹圆柱大木桶里,再用长木柄头连接的圆饼木制活塞在牛奶中上下滚动,打酥油不能使蛮劲,熟能生巧一上一下协调带有韵律的。慢慢的酥油就以奶渣的形态浮在上面,捞出拧水不断拍打尽量把多余的水分拍走。便形成一个个厚厚的圆饼酥油。虽然过程枯燥,繁琐且辛苦,但每一件劳动果实一定不会辜负劳动者付出的代价。现在传统做法已很少见,用机器分类便少了一份真与情……</p><p class="ql-block"> 最后到店铺购买酥油灯油,孔雀翎羽,几个酥油灯具当然少不了藏茶叶。藏茶主产于四川雅安,原料黑茶采摘用刀,一系列工序形成条茶,外用薄竹条编制包装。回家茶盒里添满茶叶一股茶香扑鼻而来下意识的又贴近嗅了嗅,顷刻间有种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结古人更多偏爱“嘉苏”,但母亲又老早就爱喝藏茶俗称大茶,茶浓烈性热,亲友们会劝妈妈少喝点影响血压,但母亲会不以为然,其实也没有影响什么,我们也都随母亲爱喝大茶。小时候住在三姨娘家,她们如大多数结古人爱喝“嘉苏”,“嘉苏”以前用方型大茯茶,买来几个用一口大锅置在土灶或火炉上,炉中烧牛粪或木材,盛好水将其用刀刃 掰开放入,加入适量食用碱面这全靠经验,慢火熬煮随时用长木柄轻轻插入锅底从锅底慢慢撸起,同时添加凉水以便上下都煮透以及水分蒸发而粘锅。而不是使劲搅拌。不能使茶叶煮碎或捣烂。这样持续一整天将茶叶汤汁完全溶解与碱面融合,而后这分解合成的汤汁重新被茶叶充分吸收,熬煮到颜色变成碳黑,水分几乎被吸收,但一定不是焦黑。煮好就在双人床大小的白色厚帆布上依次轻轻摊开晾晒,用木柄随时划翻让茶叶每个角落都干透,干到沙沙作响就用装面的布袋清洗洁净装入存放在干燥处,熬茶用缝制四指大小的纱布袋子里装入茶叶,袋口绑好将一头线头绑壶把上放便在换茶叶时取出。一小袋茶叶反复熬二到三次,这茶浓到使糌粑都会染成咖啡色的,但茶绵柔无劲我自己倒从来没有喜欢过的。但记忆却变得亲切且难忘。</p><p class="ql-block"> 无论奶茶,酥油茶,清茶,甜茶,油茶茶一定是灵魂,“宁愿三日无粮,也不能一日无茶”清晨熬煮的第一盏茶藏族人都会倒一杯贡奉佛堂或厨柜高处,敬众神以礼,但我想回敬母牛和小牛犊,牛奶从小牛犊的嘴边允出来的,回敬茶农是他们的辛勤劳作有了千家万户一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生活的甘甜理由,回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对水与生俱来的敬畏之心从未泯灭过。</p><p class="ql-block"> 藏茶在历史中起源,发展,更新。远想“茶马古道”以马帮的形式从唐宋开始贸易往来。更让心底触动的是那些瘦骨嶙峋却有惊人力量的背夫们。他们背负十几个条茶远途送达,其间只靠一只拐棍支在条茶下撑住重量休息片刻继续干路。散发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构架。这是否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气概傲骨!</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日新月异,对茶的需求越来越高,茶商们对茶的口感,营养,类型包装做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交通便利网络发达,马帮或背夫已存进历史的档案中。</p><p class="ql-block"> 现在如“金叶巴扎”“仁增多吉”等等好喝的藏茶盒装的,条装的,紧压的,蓬松的,迷你型小条茶,小盒茶琳琅满目爱不释手。隔着包装都能闻到浓浓的茶香。</p><p class="ql-block"> 茶又是情感的纽带,友谊的象征,走亲访友,参加婚宴拜访尊至,一条藏茶一条哈达都是最高的礼仪。</p><p class="ql-block"> 对藏茶难以割舍的情,就是阖家欢乐的情,遥想思念的情。唇齿相依,心境契合,我们都以茶熬煮浓香感恩拥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