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讲故事(2022虎年):吸铁石

宋建学

宋建学<br>2022-2-1<br> 说起几十年前洛阳关林会,那是个农民自发交易的农贸市场,农历每个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起会。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交易也是违法的,而当时的关林会规模浩大,影响周边几个省。逢会时关林镇东西南北十几条大街都被堵得水泄不通,分别有粮油、食品、农具、牲畜、木料家具、铁器等各分类区块。我不知道那时候的关林会具体有多繁荣,只听老人们说过:每一次庙会结束,仅牲口粪就能扫几十大车! 我爷爷是木匠,当时不允许手工生产和买卖,也只有常年在地里干农活,所以关林会是他的生活的一部分。<br> 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有一年爷爷去赶会,相中了一块吸铁石,有拳头子大小,外形像个马蹄铁,顶面正中间有一个孔洞,拴了一根铁丝,可以系绳。这物件通体幽黑,仔细看似乎还有些暗暗的纹路,托在手里转动时还会发出些神秘的光。爷爷看这东西稀罕,就买回来装在自己的帆布袋子里,拎着这个袋子继续逛庙会。<br> 他这次赶会的主要目的是想买一副门搭链儿和门鼻儿。现在这样的老物件儿都绝迹了。门搭链儿是一串铁环,一头固定在门扇上,另一头通过一个门鼻儿固定在门框上,先把门搭链儿搭在门鼻儿上,再用一把锁就可以把门牢牢地锁住。<br> 爷爷提着他的帆布袋子走到铁匠临时架起的摊位前,精挑细选,但却总是不满意,要么尺寸不合适,要么价钱不如意,总之是没有选到合适的。那时候生活不容易嘛,买一件小物件也要千挑万选。爷爷逛了大半天,最后还是有些失望地拎着他的帆布袋子回家了。到家里收拾东西时,突然发现在他的帆布袋子的底面上竟然粘了一条门搭链儿!<br> 事情是这样的:爷爷当时把他的帆布袋子放在这个铁匠的案子上挑来选去,也没有合适的,没成想装在袋子里的吸铁石不声不响隔着袋子吸了一条门搭链儿,门搭链儿就粘在袋子的下边,包括铁匠在内,谁都没有发现。<br> 爷爷看见这根门搭链儿脸都气红了,平时和善的八字胡也气得乍起来成了一字胡!他一辈子光明磊落,待人真诚,乐意助人,怎么能贪这种小便宜?!虽然是无心之举,但也是不光彩啊!<br>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各个摊位都是卖一件东西换一个地方,有时候甚至从街道退避到关林镇周边的庄稼地里,在庄稼地里平地起会,要想找铁匠退回这个东西可真比登天还难!<br> 这幅来历不明的门搭链儿和这个手脚不干净的吸铁石就成了爷爷心中的一块病,这两件东西就被扔在墙角里,落灰蒙尘,碰都不想碰。爷爷也许幻想着哪一天能见到他的主人物归原主吧!<br> 爷爷虽然对这件事疑虑重重,闭口不谈,但全家其他人却不当回事儿,只拿这件事作为一个逸闻趣事。毕竟,一副门搭链儿也不值几个钱。这件事不久就在全村范围内家喻户晓啦。只是因于爷爷的身份,没人敢在他面前提这件事儿。<br>后来故事又有了发展。那时候农村没有自来水,每个村里都至少有一口井是这个村里人生活用水的来源,壮汉担水,孩子们抬水是那时再常见不过的一幅农村生活场景。打水时先把水桶通过辘轳上的井绳放到井里,当桶吃满水后再用辘轳把水绞上来。<br> 井绳的最前端是一个铁环做的机构,日久天长被磨得明光锃亮。这个铁环可以方便地把桶扣牢。我小时侯虽然见过,但那时候年龄小,现在已经记不清那个铁环的样式了,总之是非常简便、实用。<br> 由于各种原因,水桶掉到井里的情况时有发生。通常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孩子哭,大人闹,人们趴在井边上试着用各种带钩的器具把铁桶从井里捞出来,但经常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却一无所获。<br> 有一天,铁桶掉到井里的事情又发生了。有人想到了我爷爷的吸铁石。爷爷虽有迟疑,还是把吸铁石借给人家了。没想到这个吸铁石吸力强劲,手到擒来,很轻松地就在水里找到铁桶并把铁桶拉到了水面,人们七手八脚地用钩子把水桶提上来。这是吸铁石第一次戴罪立功!<br> 那时候农村唯一的新闻媒体就是报纸,可是村里老人不识字,年轻人对那些报纸上的事似乎也不在乎,所以民间的奇闻怪事都是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很快,不光我们这个村子,还有周边的村子都知道我们家有一个大宝贝——吸铁石。在这之后,不管是铁桶掉到井里,铲子掉到池塘里,还是农具家伙掉在草垛子里,妇女们的针掉到石头缝里等等,所有跟铁有关的东西丢失了,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宋爷爷的吸铁石!<br> 实际上,我亲身经历这些事很少,但我记得一件,很确切!那时的洛龙区从伊河引水,修了一条“九大胜利渠”,在村子边上还修建了闸门,蓄水灌溉。但在暴雨季节需要及时将闸门提起泄洪,而在这关键时候,操作人员却失手将升闸的钥匙掉进水里了!这种钥匙并不是一般的家用钥匙,外形更像人力发动旧式汽车时用的“摇把儿”,Z形,半米来长。如果不能及时找回这个配套的钥匙并提升闸门将祸及全村,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又是我们家的吸铁石救民于水火!<br>吸铁石的来历没人关注,但吸铁石的经历却成了传奇!<br> 我小时候也玩过这个吸铁石,记得有很多种玩法,其中一种是隔着一层纸板玩铁砂。在纸板上面放着一些铁砂,下边放着吸铁石,然后在下边移动吸铁石,纸面上的铁砂就很神奇地形成絮状,排成几路纵队,吸铁石向左则铁砂向左,吸铁石向右则铁砂向右,铁砂排得整整齐齐,令行禁止,这种景象给儿时的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br> 我小时候还收藏过一些子弹壳,当时深信这些子弹壳是纯铜做的,价值连城。但经过这个吸铁石验证,子弹壳能被吸起来,说明并不是铜的,那叫一个失落啊!<br> 我还记得有小朋友从破旧的喇叭上拆下吸铁石,要来和我比试,看谁家的吸铁石更厉害,能吸起更重的东西。在所有这些比赛中,我都是百战百胜!<br> 由于贫困,加上千百年来的习惯,农村人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个字:借。年轻人相亲要借自行车,甚至会有人敢张嘴借你的手表。结婚时摆宴席要从全村挨家挨户借桌子,借板凳,借碗筷……。下地干农活却不配齐农具,什么东西都要借,从锄头到镰刀,从水缸到碾盘,无所不借。我爷爷最爱置办生活用具和农具家伙,他是全村甚至周围几个村最有名的“十全老人”,什么都有,什么都愿意借出去。农村借东西既不打借条,也不做登记,都是口头的,靠的是诚信。爷爷的农具家伙和生活用具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我们家里摆放,而在全村甚至周边几个村里周游列国。爷爷不像是所有者,更像是一个保管。这个保管还经常因为记不清这些物件的去处,而受到邻居的怀疑:爷爷,你这是不想借给我吧?爷爷经常被气得脸红脖子粗。<br> 俗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有借有还”的人也不是多数,大多数都是“有借无还”。吸铁石当然免不了外借。经常是张三将吸铁石借走,然后用完后就再也不还了;等到李四又来借,爷爷好不容易想起来是张三借走了,就让李四直接去找张三取。后来王麻子又来借,爷爷也说不清吸铁石到底是在张三手里还是在李四手里啦。吸铁石在我们家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我们家里,而只在我爷爷的脑子里。这样借着传着,传着借着,这个吸铁石终于丢了!当爷爷把这些张三、李四、王麻子都叫到一起当面对质时,这些人都对天发誓,他曾经用过这个吸铁石,但是现在确实不知道在哪里!就这样,这个历史不太清白又立下汗马功劳给爷爷带来荣耀的吸铁石,就这样人间蒸发了!<br> 实际上,我觉得爷爷少了一个需要他保管的物件却更清静了。<br> 后来,爷爷曾对我说,吸铁石能吸铁,还能试人心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