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发现肝癌患者体内细胞外囊泡中的关键分子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江西)

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揭示了肝癌患者体内循环细胞外囊泡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前所未知的重要作用。研究团队包括左起: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博士研究生黄允祈先生、副教授任蕙苹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毛晓雯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吴东谦博士及哲学硕士生杨乐心小姐。</h3></br> <h3>(原新闻稿已于1月26日发布)</h3></br> <h3>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研究团队与本港及内地学者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肝癌患者体内循环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前所未知的重要作用。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发现为深入研究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研究成果已于肠胃及肝病学领域权威期刊《肝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按此浏览期刊文章)。</h3></br> <h3> <b>研究背景</b> <h3>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癌症,更是第三大「杀手」,在内地和香港尤其普遍。目前,手术仍然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早期肝癌大多没有病征,因此肝癌患者常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而且难以根治。有见及此,是项研究发现有助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对病情预测结果不理想的肝癌患者而言,无疑有其迫切性,亦凸显了解肝癌发病及发展的病理机制的重要性,以便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h3></br> <h3><b>研究方法及发现</b></h3></br> <h3>研究团队收集了健康对照个体、早期和晚期肝癌患者的血清,并从中提取循环EVs,利用蛋白组学技术来分析这些EVs中的蛋白成分,发现他们体内循环EVs中的聚合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pIgR),按照健康对照个体、早期及晚期肝癌患者的次序,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约70%肝癌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的循环EVs中的聚合免疫球蛋白受体(EV-pIgR)水平有所下降。这些结果提示了EV-pIgR在肝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作为肝癌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的潜力。</h3></br> <h3>研究团队接着从肝癌病人血清和具有转移潜力的肝癌细胞系中收集包含pIgR的EVs,并在小鼠肝癌模型中证明了这种EVs在促进肿瘤干性、肿瘤形成和转移方面的功能;当pIgR的表达或功能被抑制时,这些EVs的致癌效应则会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剖析EV-pIgR引发致癌效应的背后机理及个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发现EV-pIgR可激活癌细胞中的PDK1/Akt/GSK3β/β-catenin信号轴。</h3></br> <h3>索拉非尼(Sorafenib)是治疗肝癌的一线药物,常应用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借着来自患者的癌细胞来建构异种移植小鼠肝癌模型,研究人员发现,联合使用抗pIgR抗体和索拉非尼的治疗组合,较单独使用索拉非尼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也证明了对晚期肝癌患者而言,联合应用抗pIgR抗体和索拉非尼,或许是另一种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h3></br> <h3><b>研究意义</b></h3></br> <h3>是次研究阐明了肝癌患者体内EVs携有的pIgR在肿瘤生长中的关键作用——EV-pIgR在血液循环中的特性以及其与肿瘤发展阶段的关联;它可作为肝癌诊断及预后的一种非侵入性生物标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h3></br> <h3>领导是项研究的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副教授任蕙苹博士表示:「这项研究确定了pIgR是细胞外囊泡中能有效促进肝癌发生及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把EV-pIgR作为生物标记的应用,或许可以帮助肝癌的早期诊断,从而使更多肝癌患者有望得到根治。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单独使用针对pIgR或联合其他药物的应用,是一种有效抑制肝癌发展的治疗方法。」</h3></br> <h3><b>研究团队</b></h3></br> <h3>是项研究由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副教授任蕙苹博士领导,共同第一作者为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博士后研究员郑思强博士及博士研究生黄允祈;并在陈婉彤小姐、助理教授(研究)毛晓雯博士、吴东谦博士、杨乐心小姐、梁修怡小姐及冯晓翎小姐的协助下完成。其他合作者包括:港大医学院病理学系临床助理教授邓轩宁博士、临床助理教授冼振锋博士,讲座教授兼陆佑基金教授(病理学)吴吕爱莲教授;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科学主任王嘉豪博士,临床助理教授麦龙儿医生及内科学系副系主任、肠胃肝脏科主任兼讲座教授、李树芬医学基金会基金教授(内科)袁孟峰教授;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副教授马桂宜博士。其他合作机构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广州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南方医科大学。</h3></br> <h3><b>鸣谢</b></h3></br> <h3>此项研究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局有关肝癌干细胞的主题研究计划(项目编号:T12-704/16-R)及香港大学的Strategic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cheme(项目编号:102009863;007000142)资助及支持。</h3></br> <a href="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494650?sdkver=64590f2e"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thepaper.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