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辛丑青牛一年忙</p><p class="ql-block"> 春耕夏长秋冬藏</p><p class="ql-block"> 金虎添翅来上岗</p><p class="ql-block"> 神州万里任翱翔</p><p class="ql-block"> 三星高照惠风畅</p><p class="ql-block"> 六合溢彩普华章</p><p class="ql-block"> 九天紫气映宝堂</p><p class="ql-block"> 欢喜今天送灶王</p><p class="ql-block"> 上天好事多多讲</p><p class="ql-block"> 回宫人间降吉祥</p><p class="ql-block"> 祛除霾瘴气清朗</p><p class="ql-block"> 人人安康国更强</p><p class="ql-block"> 小年吉祥</p><p class="ql-block"> 南院山人</p><p class="ql-block"> 辛丑腊月二十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南院山人</p><p class="ql-block"> 壬寅正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虎年画虎</b></p><p class="ql-block"> 虎年即将到临,人们步入腊月都开始为迎接新年的到来而欢心的致办年货,我也开始为迎接虎年而画虎,我属虎,进入壬寅虎年我的人生也是度过一个甲子年,也是第一个夲命年,值得庆贺。小时候第一次见虎是被父母架在脖子上看被关在大铁笼子里凶猛的虎,印象深刻。现在画虎也是人生头一次学着研究虎,找虎的资料,研究虎的习性特点。少年时期曾在春节到家乡通渭乡下姑姑家去,在姑父弟弟家中见了一幅画虎的贺卡就偷着装了回来,想自己临摹画,姑夫弟弟是个民间有名的画家张殿元,他曾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美工。贺卡上的虎估计是绘画的小稿,被年少无知的我偷了去。后来和弟弟经常到新华书店去买画虎的年画,几年下来收集了多种不同姿态的虎,弟弟把这些画成了比较大的玻璃画,画的很好,在市场上去出售,曾在几个县里流通,很多人都收藏弟弟在玻璃上画的老虎图。我也很羡慕弟弟精堪的手艺,后来由于生活所迫,弟弟到金昌金川公司当工人就把画虎的手艺中断了,现在想起来很可惜。我把画虎的爱好一直埋藏在心里几十年,一是觉得虎好看而难画,不敢画,因这几年进入腊月都在画生肖画,今年就把自己逼上画虎的轨道,于是就有了我人生中第一组虎。起先临名家张善孖等人的虎,临了几幅后开始自己设计;在壬寅虎年到来之即庆吉给所有的朋友们拜年了,祝大家虎年吉祥,虎虎生威心想事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律·咏虎】曹忠义</p><p class="ql-block">山君踏冰旭日东,峰行长揖慕英雄。</p><p class="ql-block">彩章似锦映霞绮,爪瓣如梅斗冷风。</p><p class="ql-block">啸叫声中千岭动,蹲居松下百魔躬。</p><p class="ql-block">今年当遇好时节,凝想腾驰望碧空。</p> <p class="ql-block"> 虎在动物分类中属于哺乳纲,猫科,是一种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堪称百兽之王。虎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常常与龙并称,在许多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怯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虎记略</p><p class="ql-block">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动物的强大和凶猛,并由此产生畏惧之心,认为人与动物都是有灵魂的,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本领的动物,令人羡慕不已,希望自己通过对动物的崇拜,使自己与神灵、智慧、勇气、力量、健康和魅力等因素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显示自己的强大和永恒。这一点,不论是中国的阴山岩画、神话传说、《山海经》还是欧洲的洞穴画与古罗马对虎的宗教崇拜都体现的十分清晰。《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昆仑之神陆吾,其神状虎身九尾,人面。”在罗马帝国时期,关于老虎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其美丽与凶猛得令人生畏方面,公元前11年,罗马人第一次看见老虎是马赛拉恩教堂的献礼仪式上,这虎“Tiger”,一词就来源于底格里斯,罗马人是根据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的汹涌而来命名虎“Tige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类祖先与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二千五百个世纪,大约五个世纪前,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也就产生虎文化。人们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在希冀虎镇宅、守墓,驱邪辟灾外,更多的是,寄寓着向往吉祥幸福的祈佑观念。至此,驱邪与祝福——便完全成了民俗学中虎的形象的全部含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形象</p><p class="ql-block"> 虎的形象和称谓曾经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其中两个表现人与搏斗场面的最为激动人心。一个叫做《东海黄公》,是在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对此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看来这里对虎的威力还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象东海黄公那样有武功、有法术的人仍然没有斗过虎,终于枉送了性命。由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也是表现人虎搏斗的,但结果恰与《东海黄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为打虎英雄。</p> <p class="ql-block"> 老虎图腾</p><p class="ql-block"> 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在自然力和自然现象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处于十分艰难的状态,于是具有原始思维的蒙昧性、混饨性和幻想性特点的一些氏族部落将威风八面的虎做为本氏族的图腾,将虎形象刻画在自己身体明显部位的皮肤、服饰上或用具、武器、房门上,以虎的形象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特殊标志和神圣护符,把虎视为整个群体共有的保护神而虔诚地顶礼膜拜,有的甚至还给虎画上了双翅,使之变成威力更加不可一世的“飞虎”,成为一种神兽。</p><p class="ql-block"> 传说原始社会时,中国中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就曾率领包括以虎为图腾崇拜的部落在内的众多部落联盟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了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炎帝。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