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滩有我永远的“新院子”

人生滋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祖宁平</span></p> <p class="ql-block">  一般人们对家乡的记忆是犹新和朦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 ,或是对某一件曾经发生的故事都会有着时而刻骨铭心时而又游离恍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西大滩的老人,大都会知道,在老场部曾经有一个四方形的用土坯垒沏起来的院子,院子开口面南,其他三面是可供职工家属居住的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院子被西大滩人称为“新院子”。其实这个 “新院子”与西大滩它周围的建筑相比,不是新了,而是旧的老掉牙了。</p><p class="ql-block"> 据老人记忆,这个“新院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农建一师在创建西大滩国营前进农场的时候,最早建筑的职工住房,可能“新”它比地窝子新,比窑洞新。</p><p class="ql-block"> “新院子”它经历了农建一师创建前进农场的整个历史过程,经历了西大滩从部队到农场,从军垦到农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  “新院子”有其院子的形状,南面是一个豁口,其他三面以住房围在一圈,称为院子,一个新院子能够居住十户左右的人家,它存在的四十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主人也在不断变化,就像一个驿站的过客,在这里躲避风雨,在这里经受着西大滩风云变幻的每时每刻。</p><p class="ql-block"> 农建一师开拔西大滩以后,新建成的“新院子”居住着农建一师尚早有家室的干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日本侨民田新民的家就居住在这里,他的两个孩子,就出生在这个新院子里,因为田新民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 ,是农场为数不多的几个机械方面的专家之一;还有一家也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曾经在宁夏军区开汽车,后来到农建一师担任师部汽车排排长的李成堂,他也是一位机械方面的高手;还有一位十九兵团老战士,解放宁夏以后留在了农建一师,曾经担任前进农场修造厂厂长的许青培,他的两个孩子也都出生在这个新院子里;还有一位十九兵团的老战士,曾经戴着大红花坐上了开往抗美援朝的汽车,又被领导命令去执行其他任务,而没有成行的付光成,他的两个闺女和一个儿子也都出生在这个“新院子”里;还有从甘肃来到西大滩建设农场的雷利春一家;还有农建一师的老战士罗永峰父母一家;还有一位抗战时期的三边老战士罗生贵一家也曾在这个“新院子”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  农建一师集体转业,前进农场第二次被分为一、二、三场的时候,在前进一场担任党委书记的高宜之,就住在这个“新院子”里,高场长是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是西北第一个国营农场灵武农场的首任场长,他在前进一场工作时期,把自己身患精神疾病的爱人带在身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在照顾爱人,农场修造厂及学校周边的近百十亩的那片沙枣树林,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栽种的,那是西大滩最早成片栽种而成活的林带,高书记给西大滩的广大职工群众留下了许多感人和动容的故事;农场时期的党委副书记、农建十三师时候的三团副政委刘生才一家,也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他的几个孩子也都出生在这个“新院子”里。刘生才曾担任过贺兰县委副书记,后调任青铜峡水利工程局担任领导,又调任前进农场担任党委副书记,在西大滩呕心沥血7年之久,最后累倒在他工作的岗位上。</p><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成立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把前进一、二、三场合并转制为农建十三师三团,从新疆建设兵团调来85名团、营、连级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新院子”的主人又有了变化,新疆来的三团团长高德云一家住在了这里,政委王都在也搬到了这里,团党委办公室主任潘英天一家也居住在了这里,还有农建一师的老兵夏生录一家也在这里居住。</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新院子”的主人,发生了变化,主人大都由老军垦、大学生和复转军人组成。</p><p class="ql-block"> 从西边算起,主人有:祖步清,李玉华,张文明,李援朝,杨全禄,万兴保,蔡家宝,徐天智和李照明。</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农场的发展改造和整体规划,“新院子”也没有被视作文物而夷为了平地,没有留下一丝过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小的“新院子”虽然是那样的不起眼,但它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从伴随着农建一师创建前进农场嘹亮的号角,从大干社会主义的“大跃进”,到三年自然灾害,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从部队到农垦,从农垦到军垦,从军垦再到农垦,虽然建制在不断的变化,但西大滩上每发生一次次的风云变幻,都在这里留下了人们抹不去的痕迹。在“新院子”的眼里 ,农建一师乃至前进农场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一个时代从贫穷到富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西大滩有我永远的“新院子”,它是我家乡的印记,是我家乡人抹不去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又记:在多次家乡人的欢聚时刻,耳旁不时飘来家乡温暖而又温馨的故事,给人像是注入了一针清新剂,当有一天听闻到了家乡“新院子”故事的时候,给人以高浓度清新剂的兴奋,那是我家曾经居住过的新院子,是我青春年少时代的收容所,是残缺的记忆故事的黑匣子,我兴致浓厚地把它打开并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祖宁平,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大滩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