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同行,与爱相伴 一一追思母亲

文哥

<p class="ql-block">  母亲床头的墙上挂着一幅字:智者归善,是我在2019年写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智者。她不仅是一位小学教师,而且一生心地善良。临终前的几个小时,她一直清醒地呼唤着我和弟弟的名字(此时妹妹在北京)。她是在腊八的前夜静静地离开的,连邻居都不曾打扰。</p><p class="ql-block"> 母亲当了一辈子教师,退休后又办了一段时间的儿童学前班。我写过母亲,在2004年出版的《无知的浪漫》一书中我写了《梁家大院》,以后又在《人活一颗心》、《活在故事里》、《往事的浪漫》里都讲过母亲的故事。退休后回到家乡陪伴父母的日子里,我开始在朋友圈里讲二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写的文章是纪念刚刚离世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b>一、母亲和她的家乡</b></p><p class="ql-block"> 1933年6月,母亲出生在凤城县叆阳乡下的梁家大院里。母亲上有四位兄长,下有一个弟弟,因此被视为掌上明珠。</p> <p class="ql-block">  梁家大院是乡下的文化大院,舅舅和哥哥曾在院墙上书写过红色的革命标语。梁家大院里姥爷为尊,他是识文断字、摆弄风水的德高望重的乡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梁家大院里有多位教师,村里的秧歌高跷队都是以梁家大院为班底,母亲是大院里第一个走出去读书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文革”来了,梁家大院的老祖宗挂图从墙上被扯了下来,扔进了大队院子的火堆里,会算命的姥爷也没有逃过厄运。</p><p class="ql-block"> 国共两军曾在新开岭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姥爷家的房子被炮火烧着了,母亲背着裹脚的姥姥躲到山下。在国共拉锯战中,姥爷因德高望重,分别当过村长和保长,再加上姥爷懂易经会风水,一块“历史反革命分子”的白布背在了姥爷的身上。黑字和红Ⅹ是姥爷一笔一划写的,布是姥姥一针一线缝上去的。 </p><p class="ql-block"> 那一时期母亲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只能用写信寄钱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信皮上不敢写姥爷的名字,只能由大舅转交。为了表明革命态度,与姥爷划清界限,母亲把姥爷用生辰八字算出来的我们兄妹三人的名字全部改掉了。在农村上完小学一年级,“周福彦”就成为我的曾用名了。</p> <p class="ql-block"><b>二、母亲和她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于1946年至1949年在叆阳三合小学读书,1950年至1952年在叆阳镇读高小,1952年参加凤城师范短期班学习,秋季分配到叆阳邵家中心小学校,1960年调入凤城镇文化小学,1988年在小学高级教师岗位退休。曾连续获得凤城镇先进教师、优秀教师和精神文明教师称号。 </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5岁时,母亲上课把我放到教室的后面当旁听生。有了妹妹后,母亲把我送到了乡下姥姥家,在她曾读书的小学校念一年级。春节到了,父母来到姥姥家,当看到一个流着鼻涕和一双皴手扯着姥爷的后衣襟只喊“姓梁不姓周”的孩子时,母亲落泪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城里,母亲把我安排到了她所在学校的名师班级里,复读了一年级。记得母亲辅导我写了一篇作文《上学》,在学校教室的小喇叭里广播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对山水有了感情,一到假期我就会往乡下跑。有时母亲也会在假期里来到乡下,带我下河徒手抓鱼,上山采山里红。在姥姥家,最快乐的事情是临近春节时到拉煤的小火车站去迎接父母,然后与他们一起,在姥姥家的墙上糊报纸、贴年画;此外可以蹭吃母亲给姥爷姥姥带来的糖果、饼干和柿子饼。</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政工工作不感兴趣,但教学却十分认真。她经常把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本带回家来。夜晚,我帮着批改,并学着母亲的笔体批写“100”分;母亲也会让我给她和其他班级书写运动会班号和运动员号码。</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是“臭老九”家庭,父母的工资不高,而且家中儿女们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家里总是寅吃卯粮;不到月底,父亲都要翻着日历牌到外面借钱借粮。父亲的压力很大,他是中学体育教师,因此,“山东棒子”和“体育棒子”的作风与从小娇生惯养的母亲水火不容,两人经常吵架。如今想来,凡是心地善良的人都是性格爽直,遇事不绕弯子,而且尊严性强,容不得半点儿委屈。</p> <p class="ql-block">  在我和弟弟上大学后,父母把乡下的姥爷姥姥接到城里家中,直到养老送终。</p> <p class="ql-block"><b>三、母亲和她的儿女们</b></p> <p class="ql-block">  在兄妹三人中,我继承母亲的细胞可能多一些。在10岁时就参加了小学文艺宣传队。在演出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我分别扮演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和工人、农民、红卫兵,那些服装及领章、臂章的暗扣,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当中学文艺宣传队去母亲所在的小学校演出时,母亲自豪地对身边的同事说:还是我家老大化妆好看!母亲没有夸张,不是我的形象好,而是我同时也是学校美术组的创作成员。母亲还夸妹妹,说她在小学校的腰鼓队里打花鼓,脖子长长的最好看。</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玩水,母亲用缝纫机为我缝制了一条黄色带三条红杠的游泳裤,屁股上还绣着一个“6号”。</p><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7日,母亲与我们一起登上了解放大卡车,她与教育系统的家长们送子女下乡务农。刚过了8个月,我们知青点部分青年在外地出民工时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我因去公社参加批判“小个子”会议,事发的前后恰巧都在现场并处置。一回到城里,母亲惊魂不定的心才安静下心来。</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春节我都回到家乡,与父母及家人团聚,而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一如既往地会下厨给我做酸汤子吃。农历九月十二,妹妹发现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兜里揣着一张纸,打开一看是她写的菜单,母亲又掏出二百元钱,嘱咐妹妹给我买生日蛋糕和肉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都说母亲偏爱我,她在临终前连声呼唤我的名字。母亲与我同一属相,而且曾分别在同一个学校上小学;母子俩服用一种降压药,连痛风病发作的痕迹也在同侧的同一个脚趾上…… 我玩麻将,只是在春节期间和弟弟妹妹陪父母玩一两次。</p> <p class="ql-block">  周末,我拉着装满《活在故事里》书籍的旅行箱回到父母身边。母亲有好几副花镜,偏偏戴着一支绑着线绳的眼镜看书。她捧着书问我:你是不是写错字了?原来母亲把“苍鹰”二字误认为是“苍蝇”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4年春节播出辽宁省首届大学生春晚节目,当看到我为师胜杰写的相声时,母亲开怀大笑。家乡举办新春音乐会,我和妹妹陪母亲一起去看我写的歌舞《人心向善》。当主持人在台上介绍我时,前排一位曾担任家乡领导的朋友突然站了起来,指着我大喊:“他就是周文!”母亲欣慰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我正在台上讲话,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过后把电话打回去,母亲说:“有空就回来吧,妈想你了!”有亲属朋友遇到涉法事情找到母亲,她回人家:“你不用找我家老大,他只认识文人墨客!”当母亲在电视上看到我的单位发生塌方式腐败案件的消息,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p><p class="ql-block"> 弟弟工作在母亲身边,但她也操了不少心。当年弟弟考上了大学,母亲亲自取回录取通知书,同时,她为自己是优秀小学教师,但没有教好二儿子的算术和拼音感到自责。母亲80岁生日,各个学校的校长轮流敬酒祝寿,她感到了心慰,因为儿子已成为教育局长了。雨天打雷时,母亲对身边的孙女和外孙女说:人不做孝事会遭雷劈的。其实,在长达7年的每个雨天里,母亲都睡不好觉,她在担心着河水的涨落,因为儿子又转到了水利局的领导岗位。</p> <p class="ql-block"><b>四、母亲和她的学生们</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在家乡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在许多场合都会有人跟我说:“你妈妈教过我!”“你爸爸是我的中学老师!”</p><p class="ql-block"> 1988年母亲退休了,但她一天也没闲着,应家长们的要求办起了儿童学前班。弟弟从学校借来旧桌椅、黑板和风琴,母亲又买来冰箱和锅炉,每天给孩子们做间食和午餐。大部分孩子的家长都是母亲教过的学生,所以,母亲的学生要比其他老师多一些,而且许多是一家两代人。现在想来,母亲可能算是最早开办儿童学前班的;同时,也算是父母家族中最早成功下海经商的能人。母亲挣了钱,领着妹妹坐着大客车去了丹东第一百货商店,给她买了一个金项链。</p><p class="ql-block"><b>五、母亲的退休生活</b></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母亲晚年不再操心受累,儿女们适时地叫停了儿童学前班,并设计父母外出的旅行计划。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最远到过沈阳,那是“文革”期间和同事一起参加“辽革站”串联运动。90年代,母亲曾带着孙女和外孙女去沈阳,在我的家里住了一晚,她竟然没有脱衣服,用条帚垫在枕头上睡了一宿。家乡开通高铁了,弟弟买了车票,让父母乘着动车再次来到沈阳。</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在女儿和孙子、孙女、外孙女的陪伴下,父母去北京吃烤鸭,并游览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大剧院和鸟巢体育馆等景区。</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母亲每天早晨去广场舞扇弄剑,早饭后跟父亲一起去凤城一中老干部活动室玩麻将打台球,老师们都说母亲台球打得好。从活动室出来,弟弟和妹妹轮换开车接她回家。</p> <p class="ql-block"><b>六、母亲和她的业余爱好</b></p> <p class="ql-block">  母亲喜欢花,爱穿红衣服。另有两样东西是她的最爱:一个是锁定央视3频道,二是她的手抄歌本不可轻易触碰。</p><p class="ql-block"> 母亲个性很强,喜欢自己买衣服,纱巾、帽子也是坐公交车去商场买的,就连自己的寿衣也是在十年前她亲自去商店买回来的。对于不大喜欢的款式,她会在缝纫机上进行拆改。</p> <p class="ql-block">  电视机也是母亲买回家的。母亲一生喜欢音乐,中央三台综艺节目是她锁定的频道,而且了解许多演员和歌手幕后的情况。大孙女对电视台的同事说:“要了解歌手和演员的背景资料问我奶奶,一问一个准儿!”</p> <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9日晚央视《回声嘹亮》推出了6首经典歌曲,第一首是《真的好想你》。母亲跟我说:“唱歌的不是你书中写的好朋友吗?”当播放《天之大》时,母亲跟随演员一起唱。最后一首是歌手平安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母亲说:“这小孩儿不遭人烦。”烦字可能是平安的头型吧!</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的当天,她躺在床上指着电视对大家说:二妮儿在唱《北风吹》,保姆点赞:大姨真厉害,我都不知道她叫二妮儿!</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脑子好使,退休生活也很充实,她吹口琴、巴乌和葫芦丝,弹电子琴,买的歌本和手抄歌谱装了好几箱子。</p> <p class="ql-block"><b>七、母亲和她的第三、四代孩子们 </b></p> <p class="ql-block">  母亲有孙子、孙女和外孙女4人,都在凤城一中毕业,也都是在她身边的教育和呵护下长大的。 大孙女在学校宿舍门口偷吃苞米花,被学校家属楼阳台上的奶奶看到了,喊她回家吃饭,并给她买来了最爱吃的铁板鸡架。</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母亲却老了。2019年,87岁的母亲在楼下从凳子上起身时摔倒了,去医院拍片后确认为椎骨骨裂。</p> <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母亲散步晒太阳,我四处寻找平房和电梯楼,但最终被二老否决了,他们说岁数大了,不愿意再折腾。</p> <p class="ql-block">  我扶母亲下楼,然后用轮椅推着散步;弟弟和妹妹也经常开车拉着一家人到附近的旅游景区游览,先后去了凤凰山、古城里、大梨树、叆河生态园、心海生态园。2020年夏天,我推着母亲去河畔散步,一路遇到好多陌生的善心人问候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年,母亲告别了拐杖和平衡车卧床了。我知道,这是常年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所致。儿媳和孙女、外孙女们又纷纷从四面八方给母亲的房间买电视机、制氧机、床垫和成堆的尿不湿。 </span></p><p class="ql-block"> 我把电子琴放到了母亲的面前,可是她的左侧身体开始失去了平衡。“看孩儿!”除了央3频道,母亲喜欢看家中第四代孩子们的视频。我买了一个2TB的硬盘,里面装着从2017年开始,几乎每个月都有孩子们和家人的照片、视频纪录。</p> <p class="ql-block"><b>八、母亲和她的邻居们</b> </p><p class="ql-block"> 患病后的母亲仍然坚持着她的个性风格,饭后必须漱口和刷牙,而且不喜欢尿不湿,她说那样在床上便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母亲卧床的一年多时间里,每天家人都会给她几次拥抱,抱她下床坐轮椅,一起围着桌子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9日晚11时,母亲在睡梦中离世了,再过几个小时天亮就是腊八节了。“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母亲是子时后去世的,因此,她应该算是过上了妹妹的本属年一一庚寅年。</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味觉在退化,吞咽功能下降,所以平日里喜欢喝八宝粥。望着保姆为母亲盛上的那碗八宝粥,我仿佛听见母亲在对我说:儿呀,腊八天气太冷了,我不想再喝腊八粥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静静地离去,连邻居都不曾打扰。楼下的大姐哭着说:我跟你妈妈曾一起在聚宝广场跳舞,老太太系着纱巾、带着手套跳舞,跳得比谁都好,可是她走时我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啊!一楼菜行和肉店的邻居在第三天看到北京回来的外孙女才知道情况;隔壁的邻居6天后才知晓,给我发来了慰问。</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她那辈亲人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享年90岁。母亲安葬在凤城市宝山公墓,墓穴坐北朝西,为寅山申向。</p> <p class="ql-block"><b>九、母亲和她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节俭。每天早晨撕下日历纸后,都会叠得板板整整揣在衣兜里。她用面巾纸时,总会撕成几片。在姥姥家上一年级时,母亲教会我第一首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  在“文革”期间批斗同事时,母亲念着抄来的批判稿,结果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你怎么还说请她回答呢?!</p><p class="ql-block"> 2004年6月5日,为了心灵慰藉,母亲正式皈依佛教,成为凤凰山朝阳寺的一名居士。母亲信奉宗教与她从小生活在农村有关,与在姥爷的身边成长有关;同时,与她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有关,也可能与我和弟弟从官有关。</p> <p class="ql-block">  母亲经历了新旧社会和“文革”、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及数字时代的变迁。母亲会在佛堂前虔诚地燃香拜佛,也会拿起妹妹的手机刷抖音,所以母亲的观念是多重融合的,既有浓厚的传统乡土观念,也有当今前卫的城市理念。有时母亲的行为表现得似乎很矛盾,甚至那股恭逊劲儿让现代人感到有一丝虚假,但是,母亲一切都出自善意,身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善良的好人。</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唯有你未改变,一条洒满阳光的路,你走出了天地宽。天方地圆,唯有你不孤单,一条温暖人生的路,你走出了爱相伴……”母亲生前跟我一起唱过这首《人心向善》,今天,再一次把它献给天堂里的母亲,因为她的一生都在为心而活。</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