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与生产力

如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张端忠于1987年就读于由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同山西大学所办专业证书班的毕业论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银行、资金与生产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银行、资金和生产力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对其研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如何围绕以经济建改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开展工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明确提高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向商业银行过渡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一、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和保护自然的历史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劳动使猿变成了人,是劳动开创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时开始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即人类征服、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存在和发展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征服改造和保护的一种能力,其本质是人类的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生产力的能量标志分析,有其时点性,更有其时期性。时点性就是在某一区或某一时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量表现,是现实的也是直接的。时期性是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某一程中能量的综合表现,不光有直接的表现形式,还有间接的表现形式。特别是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表现更为突出,社会劳动一部分是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而另一部分是以对前人劳功的利用为条件的。这种对前人和先前劳动的利用或是为后人和日后的劳动而创造利用条件,都是生产力的间接表现形式。科学技术和资金就是生产力的间接表现形式。这种间接程度越大证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越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人类脑力劳动的本身分析也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即潜在性。人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者的对立统一,使两者相渗透、相互转化、互为条件,体力劳动中有脑力劳动,没有脑力劳动的体力劳动只能是盲动,不会有能动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往往与以前科学技术成果有直接联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直接影响现实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往往包含着以前科学技术成果的因素,是对前人或先前劳动的一种利用,这种利用构成现实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形式。那么现在开展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正是未来生产力直接表现形式的内在因素。这就说明科学技术是潜在生产力,不可能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往往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技能的重大变革与进步,这就是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的过程。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最终又必然应用于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生产力的进步,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发展科技教育,因科技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决定因素——劳动者产生直接作用。从科技发展史看足以证明,科学技术是人们征服、改造和保护自然的一种能力,是生产力的一种间接表现形式,是潜在的生产力,正因为生产力具有这种间接的潜在表现形式才使人类征服、改造和保护自然呈现一种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资金是生产力的物化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资金是用于发展经济的物资和货币。由物资和货币具有“二重性”即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生产,所以要进行具体分析。当用于消费时只是一次性消耗,不会增值,它所反映的是对自身劳动价值的使用程度,也就是对生活资料的占有程度,体现了分配,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反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实质是被社会承认了的部分自身劳动。就消费者而言,这部分自身的劳动能量由消费而消失了,并没有使能量转移,但在消费与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中,被社会承认而得同等劳动量的非消费品,是一种自身劳动能量的物化形式。这种能量或自身劳动所获如用于生产,就变成了资金的存在形式,它不但不会一次性消耗,而且具有重复性和增值性,这种重复和增值性正说明资金是一种劳动力能量的表现,是对人类征服改造和保护自然能力的一种物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交换劳动产品过程中所获用于消费的是货币职能的表现,不是资金的本质表现。因资金本身不具有直接消费的性质,有时只是在流通领域使商品实现其价值,促使“二重归流”,资金只有用于生产或服务于生产的物资和货币才可称其为资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和再生产。消费是逐步改善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生产是基于合理的消费和积累,不断扩大再生产。正是由于生产所获大于一定消费,才使人类劳动有了剩余,使财富有了积累、生产力有了物化的可能。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过程中那种对前人或先前劳动的利用是以凝结其价值的资金形式投入了现实生产中去。同时人们在现实征服改造自然过程中没有被消耗的部分能量,也以资金形式储存下来,将这种能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转移或转化。所以资金是生产力物化的储存形式和再现形式,是生产力的一种间接表现形式,这是由资金的本质和作用所决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发展生产在于积累,在于对生产力自身物化的积累。积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没有积累就没有再生产,只有积累才能发展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积累。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力物化形态——资金的积累。资金的积累必然导致如何管理和运用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银行的生命在于资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社会主义银行是社会资金运动的枢纽,是聚集和分配资金的综合部门,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随资金的信用活动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银行与资金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联系,银行的生命在于资金,没有资金无所谓银行。从银行经营资金的过程分析,实质是为发展社会生产筹集劳动和分配劳动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银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管理物化生产力的“劳动人事部”。就生产力而言银行是一个管理机构,本身不会使资金增值,但对资金具有反作用。由于货币具有“二重性”即投入生产与流通的资金性和可用于消费的非资金性。银行的管理职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调节货币的资金性和非资金性的比例关系,尽可能将货币的非资金性转化为资金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性和社会性。管理所具有的指挥职能是由分工和协作的产生发展决定的,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联系,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是管理具有自然性的表现;社会性表现为监督职能,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与生产力有关。做为一种生产的手段,对生产的合理化组织协调是管理具有科学性的体现。就银行经营管理资金而言,筹集资金是为了分配资金,分配资金的过程直接使信贷资金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进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资金投向投量等结构的调整体现了管理的指挥职能,具有科学性是自然属性的表现。但在这种资金分配的同时体现了社会政策的因素,对资金的运动具有反作用,这种现象正是社会属性的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银行的生命在于资金,存款是赖以生存和籍以发挥全部作用的基础,但光有存款没有贷款就不能称为银行,因有资金不定有银行,而有银行必须有资金,资金的本质决定银行不光要组织存款,而更要有贷款行为的存在,所以贷款是银行的根本,假若银行象财政一样进行投资拨款,没有贷款行为能叫银行吗?即使叫银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这就说明银行的生命在于资金,在于资金的运动,资金的本质就是运动。资金的效益在于对资金运动方式的选择,即资金投向与投量的最佳统一。银行的职能就在于对资金运动方式的选择,这是银行的生命在于资金的根本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四、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银行商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银行对信贷资金运动方式的选择,即资金投向与投量的最佳统一,是以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标准,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信贷资金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四个转化”顺利地依次实现。即1、信贷资金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进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2、资金的分配转化为资金的使用,也就是资金的价值形态转化为生产要素。3、资金预付转化为增值。4、资金的借贷转化为按期回流,保证信货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增值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资金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没有经济效益不可能有社会效益,但有经济效益不一定有社会效益,因资金在运动过程中不一定都能使生产力的水平得到直接提高,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果银行在实行商业化经营过程中单纯地为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不求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失去银行的国有性,所以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统一是银行商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资金在运动过程中,本身没有“二重性”。但由货币具有“二重性”,所以资金有异化的可能,资金的异化是对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统一的直接反作用,使其不能顺利地依次实现“四个转化”,而使资金在运动过程中被截流,退出生产流通领域投入消费,有的甚至被挥霍浪费。由于没有看到对资金的挥霍是对劳动力血淋淋的屠杀,所以也没有因此而问罪,致使这种犯罪行为不断蔓延。资金的异化有时呈现一种“血栓性病变”,长期被债务链条桎梏,不能正常周转失去流动性,形成流动资金不流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增长。这种资金异化现象的产生严格地说是没有按照信贷资金运动规律进行分配和使用资金而造成的。资金运动是客观的,但资金的投向与投量等结构的最佳统一是由活劳动作用的,这种作用必须是对资金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银行信贷资金运动是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前提下,以银行为出发点和归流点的货币借贷,以偿还本息为条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为目的,具有“二重支付、二重归流”的开放式价值特殊运动。由此可见信贷资金转化为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贷款投向的变化直接引起生产力分布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的调整,是一种生产力数量的增减;如贷款投入引起生产过程技术结构的调整使生产力水平发生飞跃性的变化,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先进技术的引进、以至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都会使生产力在质上发生根本变化。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银行应注意资金运动方式的选择,真正使信贷资金的投向与投量的最佳统一,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向商业化银行迈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原平 张端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1995年发表在《全国经济师优秀论文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