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系列故事:六、过年的游戏 打钱、追方、扑马绳

长安亦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2px;">过年游戏:打钱、追方、扑马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像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文化生活单调,孩子们自创了许多游戏。年前年后的寒假,是展示游戏的最佳时机。这其中男孩子最神迷的是“打钱”,女孩子最喜欢的是““追方”,男女混搭的是“扑马绳”,丢手绢和老鹰逮小鸡。这些游戏不贪本或者贪很小的本,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打钱,只要有一饼白铁油就可以了。白铁油是男孩子打钱的武器,它和战士的枪一样重要,上学时装在书包里,假期中就成天装在随身口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铁油是用白铁(铅)熔制的饼,形状像油糕和铁饼,但有一面是平的,便于在地面平稳滑行。制作也简单,需要一个手掌大小的扁平铁环,三四两或半斤重的白铁。白铁的熔点比较低,碳火甚至硬柴火都能熔化,但白铁比较稀缺,有些孩子就跟在村里的电工后,把电工扔在地上的废旧保险丝捡起来积攒一起放在铁勺里,在灶火熔化后倒入放在平地上的铁环内,趁白铁没冷缺时用鸡蛋把它的形状拨拉成油糕样,再在顶部留一个壕壕。这是标配的白铁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村有个孩子为了能有自己的白铁油,把他爷爷的一对白铁酒壶糟塌了,结果被他爸爆凑了一顿。也有实在制办不起白铁油的,就用瓦片、瓮片磨圆了替代。有一回有个孩子看人家打钱,眼红得不行,一时找不到白铁油,磨瓦片瓮片也需要时间,就跑回家从红芋窖里取了一个萝卜,把两头一切留下中间两指厚一坨当白铁油用。萝卜白铁油只玩了几下就破碎了,笑得人肚子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作战武器,就可以上战场了。打钱的战场一般设置在空旷的麦场、宽阔的街道和大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冬天生产队的麦场上,除了白皑皑的落雪没有了农作物,着迷打钱的男孩子们等雪一停,在娃娃头的召集下立马扫出一大片场子。一头划出半径一米到两米的圆,行话叫“锅”。然后在三十米远近的地方划条横线,行话叫“锅界”。参与打钱的所有男孩子站在“锅圈”中间按顺序向“锅界”处投掷白铁油,行话叫“录油”。谁白铁油录的距离“锅界”越近谁就是头名打钱的,以此类推,但录过“锅界”就算犯规,越远越排到最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顺序排好后,就开始打钱。钱是1分、2分、5分的硬币,在“锅”中心码成一摞,然后按顺序开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打钱的人站在“锅圈”外边,脚不能踩“锅圈”,踩上也是犯规,犯规就被取消这一轮打钱的资格。有资格的人眼睛瞪着钱柱子,腰一猫身子一斜脖子一伸,背在身后的手猛地摔出白铁油朝钱柱打过去,如果一铁油把一柱钱全部打出“锅圈”,就叫“满窝”或“一锅端”。这要高手。一般的人只能把钱柱子打散,顶多飞出去几个零币,剩下的由后边的人按序打一次,直至把“锅”里面的钱打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打钱”比较的是手上功夫,讲究稳,巧,狠。有人说这种游戏是赌博,但它实在谈不上是赌博。它的输赢半天最多也就几毛钱,男孩子“打钱”玩的就是图热闹。君不见,有人打了“满窝”,就会赢得所有人的掌声,整个场地立马沸腾起来。快哉,乐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追方”也叫“丢沙包”,是女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非常简单,但很有趣。所需的游戏工具是一个用六色布缝制的蒸馍大小的沙包,里面装着粗沙子或小石子,约三四两重。和男孩子随身携带白铁油一样,女孩子也把沙包经常装在身上,三五个人约在一起,有机会了就可以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说“打钱”比的是是手上功夫,“追方”就主要比的是腿上功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追方,追方”就是在空地上划一十六平米的方块,然后把这个方块十六等分,使之成为十六个小方块,每条边各四块。“追方”的人通过抓阄分出先后顺序,然后就开始“追”。首先是“盲丢”,眼睛不看,背手把沙包从头顶上丢过去,丢在离自己最近的第一个块中,如果丢到别的块或块外边,就犯规了。接着“金鸡独立”,一条腿提在半空,一条腿把沙包往前追,谁能用一条腿把十六个块先追完谁就是赢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男女混搭的游戏有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这些至今孩子们还经常玩,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用说了。说一如今基本失传的“顶顶牛,扑马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把所有参加的人分成两个战队,一个“牛队”,一个“马队”,每队各选一个队长。然后拉开三五米距离,面对面站着。活动开始后,先齐唱一个儿歌鼓舞士气。“牛队”的一边先叫阵:“顶顶牛,扑马绳,马绳开,快过来!”接着“马队”的人手拉着手开始叫阵:“叫谁来,二牛来,二牛不来三牛来!一、二,快!快!快!”如果“牛队”的人把“马队”扑开了,就从“马队”俘虏一个队员回到己方队里,如果没有扑开,自己就留在了“马队”。除了双方的队长不能被俘虏,其他队员都可以被俘获。这个游戏比拼的是集体力量。马队队员手挽手,要齐心协力,始终拧成一股绳;牛队队员要敢于冲锋陷阵,但也要有掂劲,善于控制力度,扑开马绳后及时刹车,如果不顾一切,就有可能把自己扑个“狗吃屎”。有时候为了一个队员两边都抢,跑来跑去,丢撤不断,嬉笑打闹。这个活动非常热闹,有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俱往矣,数贪玩少年,皆已白发苍颜。时光不催人自老,岁岁年年,今又过年,寂寞无聊忆当年,往事知多少,都如云烟眼前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董怀禄,笔名小河水,乡土文学作家,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中学骨干教师”,十堰市首届“十大名师”,精短小说签约作家,《西部文学》副主编。曾任十堰市语言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曾担任教育部指定中学生读物《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副主编,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多次荣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小说集《家在牛角塬》、《黄土魂》散文《怀念与忧思》和长篇小说《我是啷嘀当》、《好好活着》等,2002年元月曾赴北京钓鱼台参加表彰大会,受到教育部和国家关工委领导的亲切接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