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行渐远的人文和地名

哄哄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和事常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随着年纪稍微大一点,人往往会回忆往事,有时候故乡甚至让人有些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什么碾房后头、团山堡、堰塘坎、三皇庙、杜家林、神仙洞、任家片、凉风洞、小庆、坳田、椒子树、横大路、月亮岩、长片、消坑洞、小窝坡、落石板、各子上、朱间坳、光岩、余家湾、吕家后头、高炉厂、黎家垭口、柏香林、落林坝、梅子坝、寨上、黄家对门、丁家寨、白岩沟、唐家湾、高石坡、敖家湾、罗家对门、熊盼、杨柳树、方山、小水、红丰小学、石笋、茅台、马家湾、二前溪、白岩沟、凌口、阶方顶、三百窝、白果小学、雷子堡、烤烟房、黄家碾房、拱拱桥、中间碾房、梁家边、湾里头、黄家大田、尖角、老秧地、庙岭岗、白杨田、屋基、枫香树下……等等这些与我小时候生活戚戚相关的田土、山林、村寨、山坡、河流、碾米房、学校、晒谷场、水井、道路、山坳、煤厂,除了一些尚在耕种的田土用具外,一些传统的物件与古老的习俗用具,被淘汰消失或荒芜在了我大山深处地处偏远山区的故乡里,什么梭衣、斗签、钉钯,就如我模糊的记忆一样,随着年轻一代的外出打工,先后搬进城镇,老家的农耕文明没落在了时代进步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煤厂早就没挖了,村里的小学早十年就撤了,山坡上的羊肠小道因为缺少了砍柴的人,而早就被树林封住了去路,致于龙鼓车、水碾房、油榨房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被抽水泵、打米机、榨油机给代替了,而今三四十过去,带电的摄像头静悄悄的代替了老家看门的的狗吠,耕田机替代了牛的辛勤劳作,于是它们都成了城里人歺桌上的一盘菜,而不再是农家小院可爱的守护神与耕田王,像石碾房在原址上连一点残渣剩骨的记忆留存也无法找到,唯有那家乡的小河还悠悠地流淌着。但因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沟渠无人清理,而河床变得似沙砾荒丘横躺,而阻止了小河欢乐的歌唱。</p><p class="ql-block"> 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皆因一个人字,因人而兴盛,因无人而衰败,倒是这房前屋后的山林、树木、竹林的茂盛一度空前繁荣,与远山的森林在阳光雨露下恣意生长。当然除了人为的贱踏减少以外,这还得归功于前些年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早年光滑玉滑的晒谷场已经失宠,而被杂草丛生淹没,石板也风化得厉害,犹如寨旁一位风蚀残年的老人,虽然不堪入目,但尚存一席记忆。而小时候抽水用的龙鼓车,早已不见踪影。晒谷场前面的集体仓早在土地下户之初就拆掉了,湾里头的油榨房、青瓦窑更是尸骨无存,否则至今也许仍然是一道历史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怀念我们曾经的过去…犹如一首歌唱的那样,小时候的记忆是贫困的,但也是非常美好的。踏在龙鼓车上抽水灌田的感觉,非常有趣;坐在水车碾房横坊上比骑在牛背上的感觉要爽得多;村小学上学的路虽然泥泞,但离家并不遥远。家门对面半山腰的煤厂,也是上学路上可以取暖歇息的一处好地方。瞅见大人们喘着粗气从很深很陡的煤洞里将一筐一筐的煤拖出来,还以为他们拖出来的每一块煤都是金子,在眼前闪闪发光。还有湾里半山上的山神庙,在我们童年的记忆深处,是那么的神秘。如巨墓似的石龛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或恭放着几尊菩萨,小时候我们始终不敢前去探个究竟,每一次路过只是默默地绕道而行,内心感觉非常神圣而不可靠近。每次我们从故乡的山坡上喝了生水回来,或者是淋雨回来遇到肚子痛或发沙,母亲都要给我们许个愿,等病好了去山神庙给菩萨烧钱纸献贡果。</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村民们,虔诚的在这里耕种,在这里栖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从未抱怨过山里的贫穷,赶场时的遥远。肩挑背磨,任劳任怨,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辛勤地播种和收获。乡亲们对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处水源,每一幅山林都爱不释手,轻车熟路。潜心地守护着这片家园,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为贵。</p><p class="ql-block"> 这个大地名叫唐家湾的山间坝子,在清朝年间曾经出过一名考取进士官至杭州知府的大人物唐宗元,由此这里的人们相信这方水土一定有神灵护佑,所以家家户户校仿,培养子女勤耕苦读,期待将来有一天也能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因为唐家湾的唐家后山的最高峰叫阶方顶,传说能够望得到很远很远,山顶上大跃进时曾经插有一面红旗,指引远近村寨的人们奋勇前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p><p class="ql-block"> 黎家垭口山腰处曾经高耸的长方形土丘,就是大炼钢铁时的历史见证。可惜土地下户后,被余家湾的村民挖塌而成了耕种的土地。历史的遗物不见了,就如父亲当年刻意搭建的“龙门”。因为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中榜而成了全村第一个“吃皇粮”的人,父亲为了弘扬这一“光耀门第”的大事,特意在老家房屋的前面路口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龙门,并将朝向直指老家的最高峰阶方顶,大概期待的就是我能够为家族争光,有更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其实至今想来,与龙门无多大的直接联系,而是全凭我自幼聪慧,后来勤耕苦读的结果。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我茁壮成长,如愿以偿在县衙工作三十余年,目睹家乡与故土的变迁,皆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站得高看得远,固然是一道风景。但是,社会的快速进步,却与龙门无直接关联。离开老家多年,倒是让人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人情世故,越来越珍视。忘不了,小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那怕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也蕴藏着小时候我人生中无限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责任编辑:仙谷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次审核:凯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义泉本土文化创作研究中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