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之八)——怀念儿少时那浓浓的年味

谢一平

<p class="ql-block">  转眼还有几天又要过年了,过了二十四以后,大街上人车渐渐的多了起来,多少有了一些年味。现在的人们工作节奏快,生活丰富多彩,不愁吃穿,天天都像过年一样,真到了要过年了,反而没有了那个感觉,还跟平时一样,小孩子就更没过年的概念了,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样。而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就不同了,那时候物资匮乏,家庭人口多,很多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辛苦一年,做足准备,就为了除夕这一顿,尤其是小孩子,几乎是天天盼过年,因为过年了才有好吃的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鞭炮玩,还有长辈给压岁钱。现在我们都到了六七十岁了,还非常怀念儿少时那浓浓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是湖南新田,我从小在县城长大。记得那时候要提前一个多月,准确的讲从冬至前后就开始进入过年的节奏。家家户户在这个时候就开始烘腊肉、腊鱼,酿水酒,以备过年之需,在新田叫“冬至腊肉”、“冬至酒”。我们小的时候,冬天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到冬至的时候已经进入隆冬季节,尤其到了快过年了,气温往往要下降到零下几度,犹如天然的冰箱,冬至时节熏制的腊肉随便放都不会坏掉,记得那时候腊肉烘好后,都要一块一块用稻草或棕叶丝串起来,挂在楼板下面的铁钩上晾起来,以防老鼠偷吃。</p><p class="ql-block"> 酿水酒是家家户户年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哪怕自己不会酿酒也要请会酿酒的亲戚朋友酿上一缸甚至几缸,因为那时候瓶装的白酒很少,新田人过年最喜欢喝的就是自己酿的水酒。酿水酒的工序其实并不复杂,但要酿出一缸好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选用上好的糯米三十斤,用水先泡上两小时左右,然后用甑子蒸熟,下甑后装进酒缸,拌入适量土制酒药,中间做成一个凹陷的圆筒状,再和缸一起放入用稻草编织的酒窝,发酵后圆筒里面出糊黏酒了,一缸甜酒糟就算酿好了,那糊黏酒又甜又香,闻到香味都忍不住要用酒杯舀一杯出来喝。那时都说哪家人那年的水酒酿得好,满缸糊黏,来年那家人一定百事顺意,好运连连。把酒糟再沤几天,待冬至那天清早到附近的水井里挑一担新鲜清亮的井水,按水、糯1:1的比例把水放进糟里面,插一个竹编的酒抽,一缸水酒就制作好了。冬至时节放水的“冬至酒”,喝到来年开春也不会变酸变味。有些人家人口多,正月里来的客人也多,就要酿两缸甚至多缸水酒才够喝。在新田有“开缸酒”、“落脚茶”的说法,意思是水酒开缸的时候喝最香最有味,茶喝到水壶剩下那点底子最浓最有味。但有酒瘾的人可不会等到过年才开缸喝酒,酿了酒就每天都要喝一点过过瘾。</p><p class="ql-block"> 除了烘腊肉、酿水酒,其他一些过年物资也要慢慢开始作准备。很多人家还要做一坛霉豆腐,过年的时候夹出来吃,用来解解油腻,霉豆腐也是新田美食一绝,做法比较独特,取新鲜的水豆腐切成小块,先晾干水分,如果想吃得硬一点,还要拿出去晒晒太阳,然后放进垫了稻草的竹篓子或纸盒里,上面用东西盖一盖,等豆腐起了长长的白霉,揭开盖让霉消下去,等到有浓浓的腐乳清香了,就可以开始裹料进坛,佐料由碾碎的陈皮、干生姜和稍细一点的辣椒粉构成,先把霉好的豆腐放到白酒里面浸一浸,面上再裹上佐料,放进坛子就成了。很多人为了避“霉”字的讳,还把霉豆腐叫做“发财豆腐”。</p><p class="ql-block"> 然后还要做一坛扎肉,这也是新田的一大传统美食。取带皮的肥瘦相间的七层肉,刨洗干净,切成块状装进准备好的盆子,用盐腌制三到五天,直到把猪肉的水分全部去掉,然后浇上适量德山大曲白酒,也有的用自酿的烧酒,但扎肉的味道就要差一点,然后裹上粗一点的辣椒粉,装坛即成。过年的时候夹一碗出来,蒸上十分钟左右,香气扑鼻,肥而不腻,又有嚼劲,既送饭又下酒,非常的好吃。现在有的酒家常年做一些坛装扎肉,做一个漂亮的包装,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p><p class="ql-block"> 酒酿好了,腊味烘好了,扎肉做好了,这时候就要到附近农村的亲朋那里买一些花生瓜子、红薯片之类的土产回来,还要预定一到两桌水豆腐,预定一腿猪肉,预定几只鸡鸭和一两条草鱼,因为那时物资短缺,不像现在,市场上都可以买得到,那个时候这些东西农贸市场都不准卖,特别是猪肉和豆腐都是凭票定量供应,仅靠票证供应那点肯定远远不够。而农村那时在完成国家上交任务后,允许农户宰杀一头自养的猪过年,快到过年了村里还要放水干塘,农户们都可以分到一些鱼。我记得我家里这些过年物资大部分都是外婆给我们准备,豆腐也是外婆家自己做的。</p><p class="ql-block"> 忙完这些事以后,还要到糖铺上(副食店)称一些兰花根、雪枣、麻园、纸包糖、可口饼、凉糖等本地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糖果糕点回来,用于正月边摆碟待客,用于拜年走亲戚和回礼。至于水果,那时可是稀罕物,仅有土产日杂公司供应少量的苹果、雪梨,买的时候还不能够随意挑选,好坏一起来,一般人家过年都不愿花钱买水果,但我们家我记得每年过年都要买几斤回来,给孩子们解解馋。</p><p class="ql-block"> 记得这段时间父亲还会抽空带我到新华书店选购春联和年画,那时的春联从毛主席诗词里面选用的句子多,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还有其他政治色彩较浓的,如“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等,年画大都以当时流行的八个样板戏里面的英雄人物剧照为主。</p><p class="ql-block"> 准备了大概个把月时间,到了腊月二十,就好像发令枪打响,人们不约而同的发力奔向年三十。这时候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年味一下子浓烈起来,用新田话讲就是“三十夜晚三十条路”,各家各户都为了过年全体动员忙碌起来了!还记得小时候有几句我们很熟悉的顺口溜,就非常形象的记录了人们在年前忙碌的景象,“二十三,敲铛铛;二十四,扫炉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砍肉;二十七、二十八,杀鸡杀鸭;二十九,中中有;三十,捞开胡子管现吃”。其中的“二十九,中中有”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听祖母讲,我出生时她给我取名“高有”,“高”是辈分,“有”就是取自“种种有”,意思是什么都有,父亲嫌有字太俗,才给我取了现在的名字。可见那时候的人就是穷怕了,连取名都想着什么都有。</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这天,是传统的小年。这天大家都要起个大早,在家里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就是新田人说的这天要扫炉楣,先把扫把扎在竹竿上,戴上头巾,把墙壁上面、楼板下面的蜘蛛网、灰尘全部清除掉,然后把灶台、栈架(老式碗柜)、桌凳等全部擦洗一遍,最后把地板打扫得一尘不染,一家人辛苦一天,把家里搞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晚上全家老少围坐一炉,团团圆圆、高高兴兴一起过小年。</p><p class="ql-block"> 到了二十五、六,得赶紧去排队把按票证供应的豆腐和猪肉买回来,为了几斤豆腐,几斤猪肉,大冷的天,凌晨三四点钟家里面大人就要催大一点的孩子赶紧起床,睡眼惺忪拿着票证,带一个菜篮赶到食品站和豆腐社排队,你稍微去晚一点,那菜篮或者砖头排的队就很长很长了,如果排到后面,那可能要等上六七个小时才能买得到,中途还要其他的家人来替换一下,不然冻得难受,太辛苦了。这两天还要挑上箩筐到粮站把过年的米、面买回来,这个事也基本上是家里大一点孩子去做,我记得那时粮站已经从老街搬往新电影院后面的新址,距离我们住的老城区很远,七八十斤米面用肩挑回来真的要出一身汗,中途要几次放下担子歇歇脚,到粮站的时候还要排两次队,开票要排队,称米拿面又要排队。哎呀,那时候买点东西真的是难为孩子们了,但没办法啊,这是过年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为了过个好年吧,我们那时都豁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二十七八,孩子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剩下的事就是大人们来弄了。这两天,预定的鸡鸭鱼肉、豆腐全部要到位,有的是要自己到农村挑回来,有的是农村的亲朋送上来。然后全家人分工协作,开始准备大年三十那顿团圆饭和正月初几那几天的正月饭。</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走油,这是新田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大事,取一个圆圆的猪肘子,一两个猪耳朵,一两个猪脚,几块带皮的猪七层肉,有的还买来猪肚,猪大肠猪小肠,先刨洗干净,放锅中煮透,捞出后涂上糊黏酒或砂糖汁,有条件的人家用蜂蜜来涂,再用铁制的肉爪爪住放入烧滚的油锅中炸至四面金黄即可,油必须用正宗的从农村买回来的茶籽油,这种肉在新田叫走油肉,奇香无比,从油锅中捞出后孩子们都忍不住要撕一点瘦肉来尝尝鲜。直到现在,在新田吃团年饭和正月饭没有走油肉是不能成席的。</p><p class="ql-block"> 然后炸豆腐,团子豆腐和片片豆腐都要炸一些,团子豆腐用来制作酿豆腐(豆腐丸子),片片豆腐放盐腌一下再裹上干辣椒粉放入坛子中,来年春荒时夹出来就是一道美味佳肴。酿豆腐也是新田的一道传统菜,过年必备,其实它就是豆腐丸子,肉馅采用猪前腿肉加适量猪皮剁碎,把蒜子或葱切碎拌入馅中,再放适量盐和切碎的干辣椒,有些人还把猪油渣也一起剁进去,这样更香一些,然后灌入切好盖的炸好的团子豆腐里面就可以了,在新田一般都要做几十坨酿豆腐用于过年。那时肉很难买,馅里面没有那么多肉来放,主要以蒜子或葱为主,现在生活好了,肉随时可以买到,馅都是以肉为主了。肉丸子也要在这时候剁好,搓好放置起来,有些人家还在肉丸子外面裹上一层面粉炸一下,这样就可以放置得久一点。然后还要炒花生,炸红薯片,刚炸、炒出来的东西,孩子们也不怕上火,总要先吃为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杀鸡杀鸭、剖鱼这些活也会在这两天完成,每户人家过年都要宰杀一只公鸡,一只鸭,剖一条鱼。杀公鸡的时候女孩们可喜欢了,因为这时可以把公鸡尾部五颜六色的羽毛扯下来,串在铜钱上做成毽子踢着玩,多余的还要放到旧书里面夹起来备用。杀鸭子时用碗放一点盐把鸭血装起来,再用筷子把调至冷却不凝固为止,用来做新田传统佳肴血鸭。宰杀完鸡鸭后,铨下来的鸡毛鸭毛要收起来晾干,日后卖给土产公司废品回收站。那时没有自来水,为了节约用水,还要用盆子把鸡鸭装起来,就近拿到河边码头摸洗干净,回来再剁成块放置起来,顺便把年三十那天用的葱、姜、蒜、辣椒等佐料都拿到河里洗净待用。鱼一般选用草鱼,也有选鲤鱼的,这时也一并剖了切成块放好。</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新田还非常时兴辞年,就是出了嫁的女儿携夫婿,年前带上礼品到娘家向长辈辞旧岁,记得那时拿个鸡鸭,拿块猪肉就蛮厚道了,不讲礼轻礼重,但礼数必须到位,父母在的,女儿女婿给父母辞年,父母不在了,给兄长辞年,或遣晚辈给舅舅舅母辞年。顺便给亲戚们把正月饭定了,因为那时没有电话手机,不方便联系,因此年前辞年的时候大家就要商定各自请正月饭的时间,免得到时候互相有冲突。</p><p class="ql-block"> 忙着忙着就到二十九了,这时候所有的过年物资都备齐了,团年饭十大碗菜品也全部准备停当,也就是顺口溜中说的“中中有”,什么都有了。在外地工作的亲人这时候也不畏舟车劳顿赶回了家中,一家人这时候难得的轻松自在,围在火炉旁天南地北的聊着家事、国事,趣事、喜事,享受着浓浓的亲情,等待着大年三十的来临。</p><p class="ql-block"> 盼望已久的年三十终于到来,这天全家人都起得特别早,早餐用园汤煮一碗面条吃,然后各司其职准备团年。男的负责贴春联,挂年画,准备好祭祖用的物品,女的负责摆好桌凳碗筷。办厨的最辛苦,早早的要把蒸菜装盘上甑,再把其他要切的菜全部切好,然后开始炒菜。在新田,年三十这天中晚餐合为一餐,叫吃团年饭,一般是下午1到3点钟开始团年,然后到晚上十点以后再吃一点宵夜。结了婚的两口子,如果双方父母都在,团年还要带着孩子两边赶。</p><p class="ql-block"> 新田的团圆饭比较讲究,那时候讲要办十大碗,都是首先是肉丸汤,里面放肉丸、走油的猪耳巴筋(猪耳朵)、湘粉(或红薯粉),意寓圆圆满满,幸福绵长。下来是蒸菜,一个走油猪肘,一个扣猪脚,一个扣肉(有些人家还要夹香芋片),一个酿豆腐,这几种菜蒸好以后都要倒碗,就是用另一个碗扣住蒸菜的碗,倒过来装,猪皮朝上,倒出来金黄金黄,圆圆壘壘的,也契合团团圆圆的寓意,还有一个扎肉。再下来就是炒菜了,一个血鸭,一个黄焖鸡,一个冬笋炒腊肉,最后出来的是红烧全鱼或鱼块,这道菜是一定要做的,意寓有头有尾,年年有余(鱼)。年三十上桌的十大碗中,猪肘子不能动筷子,要留着请正月饭的时候再蒸一下凑个碗,鱼也一般不会去动,特别是头尾不能吃,还有米饭也要煮够初一早上全家人吃的,不能够三十那天吃得干干净净,意寓余(鱼)到明年,有余(鱼)有剩。新田人平时特喜欢吃狗肉,尤其是冬天,都说吃狗肉暖身子,但年三十这天狗肉是不能上桌的,这是为了避“打狗散场”的忌讳。</p><p class="ql-block"> 十大碗全部上桌后,把预先烤好的水酒倒进酒壶里面,同时在门口摆好祭品,点燃纸钱红烛线香,祭一祭先人,放一封鞭炮,大家依次在祭品前作揖许愿,这时候团年就开始了。坐席也是有讲究的,长辈坐上席,然后其他人再依次入座,有两桌以上的,能喝酒的辈高一点的男士陪长辈坐主席,女士和小辈的都往次席坐。那时的人小孩生得多,普遍都有三四个以上,都是大家庭,只要父母在,姊妹弟兄哪怕都成了家,也要带上孩子聚在一起陪父母吃团年饭,有的人家人口多,一桌坐不下,就要办两到三桌。</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坐定以后,掌酒壶的人把酒都斟满,先共同喝两杯酒,祝长辈健康长寿,祝少者茁壮成长,祝大家新春快乐。然后开始互相敬酒,互相祝福。那时喝的水酒属低度酒,喝酒的杯子比较大,一般人喝一斤左右都没有什么问题,酒量大的人喝个两三斤也不会酩酊大醉。人少又喝不了多少酒的人家相对简单一些,喝几杯敬敬长辈,说几句祝福的话,大概半小时左右团年饭就吃完了,人多又都喝得酒的人家就要热闹得多了,喝酒的节目多,边喝边聊,喝上两三个小时都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敬酒至少两杯,不喝单数,喝两杯叫喝个两好,四杯是四季发财,六杯是六和六顺,八杯是八字好,十杯是满堂红,十二杯是月月红,酒量高的,还要继续加深,酒过三巡以后,男士们兴致越来越高,于是开始猜子划拳,猜子在新田也叫猜媒子,就是两个人各自手上拿三个花生,不让对方看见,选择0~3个花生攥在拳头里面伸出去,先出后猜,谁猜中双方出的花生加起来的数字,对方就认输,罚一杯酒。</p><p class="ql-block"> 最来劲的是划拳,随着“全福寿,两好”行令响起,顿时酒桌上“保一对,一点圆,二枚腰,三多财,四季发财,五金魁首,六位高升,七彩梅,八字好,久久长,满堂红”的喊声震天响。划拳开始是一对一的比拼,三拳两胜为赢家,输家罚酒一杯,一个人跟桌上所有人都比到了,就叫打了一个通关,每个人打一个通关后,还要分边打擂台,直到大家都喝得十分尽兴了,吃团年饭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 吃完团年饭,就要开始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时候女士们还要负责收拾桌凳、洗碗、扫地,搞完卫生以后,所有的垃圾都要拿出去倒了,因为初一那天不能搞卫生,不能倒垃圾。那时候还没有电视看,守岁就是大家都围坐在火炉旁,边磕瓜子,边喝茶聊天,坐等新年的来临。孩子们则聚在一起到门外点鞭炮玩,那时候还是玩县鞭炮社生产的土制鞭炮,没有现在的电光炮威力大,一封鞭炮拆成一个个兜在衣服口袋中,拿一根香点燃一个放一个。有一种大一点的鞭炮叫通引,比较厉害,胆小的孩子一般不敢去点,只能站得远远的,用手罩住耳朵看别人玩,还有一种叫砸炮的,砸在地上“啪”的一声响,也很有趣,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浏阳花炮开始进入我县,飚老鼠,彩珠筒等又成了孩子们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到了十点左右开始吃宵夜,一般是用走油时剩下的园汤给每个人煮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吃,比较新潮的人家也包一些饺子来吃。吃过宵夜,大家轮着去洗洗脚,期盼来年财运亨通,好运连连。到十二点新年到来了!赶着这个点,家家户户都要去门口点上蜡烛线香,燃放鞭炮,喜迎新年来临。这一刻全城鞭炮声震耳欲聋,大概要持续半小时之久,这之后零星的鞭炮声则要持续到天明。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很多人家还要燃放烟花,一时间全城上空烟花照亮夜空,蔚为壮观,后来为了环保的需要,新田禁止燃放烟花,这种景象就再也看不到了。放完鞭炮后,人们才陆续开始去睡觉,但有些精力旺盛的人一直要坐到天亮。</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晨,天刚蒙蒙亮,每户人家都要有一两个人起来开财神门,就是把自家的大门开到最大,到门口点上蜡烛线香,燃放鞭炮,把财神迎进来,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待家人全部起床后,负责办厨的人已经把早餐准备好,饭菜是年三十余剩的,热一下就行,但一定要煮一大碗白菜,意寓新年百事顺利。新年第一餐饭是一定要在自家屋里吃的,而且尽量早吃早一点,吃完后收拾好桌子,摆上糖果糕点、瓜子花生,留一个人在家迎接前来拜年的亲戚朋友,其他人分头出去拜年。</p><p class="ql-block"> 正月边拜年也是很有讲究的,“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五初六拜街坊”,先后顺序不能乱,当然这里指的拜年的人和拜年的对象也是广义的。初一不只是儿子儿媳给父母拜年,还包括给祖父母,叔伯,家族中其他的长辈拜年,我还记得那时每年的初一这天,吃过早饭,父亲就要带上我到北门谢家比较近的一些长辈那里拜年。初二当然主要是出嫁的女姑携夫婿带上儿女们回娘家给父母拜年,但也包括给娘家的其他长辈拜年。拜姑娘说的是给七大姑八大姨等近亲戚拜年。拜年的时候,长辈一定不会忘了给小孩子压岁钱,那时压岁钱一般都是一角两角,条件好一点的给五角,过个年下来,亲戚多的,一个小孩可以攒到四五块钱,除了凑足学费,还可以剩下一些买点鞭炮来玩。到七十年代后期,压岁钱也逐步涨到一元两元。</p><p class="ql-block"> 拜年这段时间,也是请吃正月饭的黄金时段,亲戚间你请我吃,我请你吃,直到把年前准备的菜吃完,把年前酿的水酒喝得刮了抽。这段时间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喝醉酒的酒癫子东倒西歪往前走,有的人甚至倒头睡在街边不省人事,直到家人找来把他扶回去。吃正月饭有时一天要吃三餐,因为有时候互相之间不好调,初几又必须要请,只好请吃早餐。到了初七以后,拜年和请正月饭才算基本结束。</p><p class="ql-block"> 年后最后一个高潮,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天老街里面从上午到晚上,从北门到南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节目不断,有耍龙舞狮,踩高跷,扎高故事、走故事,街上四门的人还互相比拼,看谁的东西做得更好,谁的技巧性更强更高超。记得那时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就排定了四门的坐次,叫做“南门一朵花,北门赛过它,西门平平过,东门烂碗渣”。特别到了晚上,有个叫炸鲤鱼的节目非常有趣,各门挑选几个壮汉,剃着光头,上身打着赤膊,手擎一个纸糊的鲤鱼,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沿主街通过,人们不断的把鞭炮一个个点燃丢到他们身上爆炸,壮汉们若无其事、目不斜视,继续高擎鲤鱼昂头挺胸前行,一点都不害怕,还好那时的鞭炮是土制鞭炮,没有什么威力,但回家后恐怕皮肤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了。记得我们北门有个修鞋的陈诗高师傅,身宽体胖,每年元宵节最喜欢去擎鲤鱼,让别人用鞭炮来炸,全城有名。</p><p class="ql-block"> 过去四五十年了,那时浓浓的年味好像就在昨天一样。年年都要过年,而现在过年跟原来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时间上讲,原来前前后后有一个多月之久,现在基本上就是十天左右,要过了小年才开始有点年味。从内容上讲,那时要复杂得多,现在似乎越来越简单了。从人数上讲,原来都是大家庭,人多热闹,现在都是小家庭,人少了很多。有些风俗保留下来了,而有些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现在的感觉过年就是人多车多,上一趟街都觉得很烦。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真的希望能够回到儿少的时候,再体验一把那时那浓浓的年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1月</p><p class="ql-block"> 辛丑腊月二十四于长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