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如皋教育早期现代化

香山楚歌

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20世纪前后推进了我国学校教育从无到有的进程,他以南通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成为当时“南通模范县”的核心内容之一。南通的进步辐射到周边乃至全国,尤其对如皋和海门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影响颇大。由此,1926年张謇去世之时,如皋教育界曾评价说:“为我树材,为我定范,吾邑遍兴弦诵,探源助力赖公多。”而在张謇的“助力”之下,清末民初如皋的教育不仅推进有力,成效显著,更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6年上报江苏教育总会的《如皋各学校设置之缘起及现时之状况》</h5> <h1>  一、兴贤育才,开教育风气之先</h1><div><br></div>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兴学诏”,普兴学校。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以士绅的身份参与了新政改革纲领和学制奏稿的拟稿讨论,以及在省级地方筹办示范性学校体系的具体活动。为集思广益,张謇又推荐了如皋在籍翰林沙元炳一同赴宁参与兴学之议。这一过程中,张謇等进步士绅提出的首重师范教育源头、立足国民教育发展、会通中西教育文化的主张,受到了部分保守迂腐或政绩惟上的省级官僚的强烈反对。义愤之下,张謇回到家乡,决定依托所办实业和地方社会力量,从师范和小学入手,自己建设一个学校教育的示范区,立志“以南通教育,树全国之模范”。1902年2月,张謇邀请了包括如皋的沙元炳、张藩、祝寿慈、马锦繁等人在内的通州、如皋、泰兴、海门各属16名士绅代表集议地方兴学事宜,并决定由州厅县共同筹资建设一所“合州公共”的师范学校,议定师范生学额比例,如皋每年可有16人入学。1903年4月,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建成开学,建设过程中沙元炳等如皋士绅共捐资银3300元。后来,通州师范也为如皋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教育人才,尤其在办学初期毕业或肄业的如籍学生沙元渠、何镇寅、张汝霖、黄家瑞、赵邦荣、潘树声、冒桀、顾元弼、沙俨等都成为了近代推动如皋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参与通海地区教育规划的同时,1902年如皋士绅沙元炳、马文忠、张藩等也与知县张存彝积极筹商如皋兴学事宜,决定创办如皋高等小学堂。1903年3月,他们把如皋安定书院首先改为模范蒙学堂,11月又支持乡绅刘邦霖等创办了马塘蒙学堂,这是如皋最早的两所新式学堂。1904年3月如皋高等小学堂建成开学,翌年2月附设师范简易科。6月,张謇在通州禀设“通海五属学务公所”,管理地方学务,设议员13人,如皋定额3名,张謇、沙元炳和孙宝书被推选为议长。随即如皋也仿照成立县学务公所,1907年2月分设为如皋县教育会、劝学所。学务公所的成立更有力推进了地方兴学:一方面,为扩充师资,1906年8月改公立高等小学为“如皋公立初级师范学堂”,以原小学为附属小学。同时,先后在城内尊经阁和双甸、石庄、丰利、李堡、丁家所等市乡开办为期半年左右的分期师范传习所,快速培养了188名师资。另一方面,将如皋县域划分为17个市乡,作为兴学的基本单位,推进教育普及。张謇、沙元炳等还团结地方进步力量,妥善解决了金沙、石庄、李堡等地的毁学案。1906年4月,张謇、孙宝书等又召集通海五属(通州、静海、如皋、泰兴、海门)官绅议设公立中学,建筑、开办费各地分任,如皋承担五分之一,筹缴银13152元,张謇还以私资帮如皋捐款银500元。1909年3月,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建成开学。由此,在近现代教育肇端的晚清时期,包括如皋在内的通海地区起步早、启动快,走在了江苏的前列。据1907年统计,在当时宁属(包括今南京和苏北区域)40个府州厅县中,如皋学校45所,学生1320人,均排在第四,教员149人排第二。比较而言,当时则有31个府县学校数未能超过20所,最少的淮安府仅1所,江浦县、安东县各有学校2所、教员5名,学生均未过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皋县志稿》全邑学堂统计表</h5> <h1>  二、勠力同心,树普及教育之帜</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师资培养略有基础、学校教育初具规模、组织管理日臻完善之后,自1908年起,张謇、沙元炳等开始着手全面推进地方教育发展:一是普及四年制初等小学义务教育,二是构建从初小、高小到中学、专门学校、大学的地方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 普及义务教育方面,通海地区在全境测绘、户口调查、学龄儿童统计、划分学区、设校地点、建校标准、经费筹集和教育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911年张謇倡导在通州推行了我国第一个府州县地方的普及义务教育计划,以16方里设一所学校为原则,计划建设332所初小,并在1921年完成了目标,成为全国“教育模范县”的重要标识。在南通的影响之下,如皋官绅亦不甘落后,义务教育“向主积极进行”,取得优良成绩。1910年12月教育家黄炎培受江苏教育总会委托专程赴通州、如皋调查地方教育,认为“如皋学务事事规仿通州”“甚精密,皆根据法度”,小学教员半数以上师范毕业,小学每周授课不超过30课时,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到1915年,如皋学校增至163所,学生9924人,在全省60县中分列第十三和第九位。1919年,江苏决定在全省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计划,如皋积极响应,成立“全县义务教育筹备处”,划分县域为六个学区,分年增设国民学校和学级,增筹县市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普及速度位列全省前列。至1928年,经江苏各县筹备义务教育联合办事处调查,如皋义务教育学校共268所、546学级,比1919年增加了近百所,学级和学校数在全省62县(市)中分居第五、第六;教师827人,入学儿童22684人,均位居全省第三;义务教育经费总计银26.3万元,位居第二。由此,如皋教育一跃而与武进、南通、无锡相颉颃,成为了江苏普及教育的领头羊。</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6年如皋公立两等女子小学师生合影</h5> 随着义务教育的稳步拓展,各级各类学校也在如皋城乡相继创办起来。初等教育方面,除初等(国民)小学外,高等(高级)小学到1928年建成24所,1907年开办如皋公立初等工业学堂(乙种工业学校),1909年设立如皋私立初等商业学堂(乙种商业学校),1919年增设公立乙种农业学校;中等教育方面,1908年在如皋师范学堂附设中学堂,1912年创设私立法政学校,1913年开办如皋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1923年改设为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创办如皋女工传习所,1923年乙种工业学校改设为如皋县立初级中学。在学校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如皋尤其注重教育的统一、整齐,教员同调、研究精勤,初小教学普遍使用启发式教学,高小、中学采用自习辅导法,各校注重生活实际,管理主张严格主义,实业学校尤重实践。由于学校“数量的扩充、社会的信用,按诸事实,均有良好的表现”,使得清末民初如皋的学校教育渐入人心,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因此,黄炎培曾专门提及民初江苏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谚语:“如皋报纸通州匾”,其中表达的意思是:如皋在门外黏贴学堂毕业报纸的人家很多,南通则到处有张謇题写的学校匾额。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皋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全体摄影</h5> <h1>  三、实践为本,立职业教育之基</h1> <div> 面对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国家状况,张謇、沙元炳等爱国进步士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近代工业社会到来的大势之下,国家面临的最大危险在于老百姓的“生计困顿”和“道德堕落”,而“穷在无实业”“堕在无教育”。因此,重民生、救国家、复兴民族,就必须兴实业办教育,并且办教育有高低两个目标:高目标是培养现代的国民、劳动者和家国的捍卫者,低目标是让老百姓获得在工业社会之中谋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张謇、张詧弟兄俩以南通为中心亲手创办了20多个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初、中、高等学校和机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也给如皋发展实业和职业教育提供了参照。针对如皋经济、社会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近现代工商业刚刚起步的现实,沙元炳等士绅在家乡致力于举办初等实业学校、职业培训,并注重中小学的职业陶冶与渗透。到1920年前后,除男、女2所中等师范外,初等职业教育有农、工、商实业学校3所,实业补习学校10所,“收国民校毕业生及年长失学者授以谋生智识、技能”;职业培训有女工传习所和贫民工厂,传授各种手工技能;普通教育学校中,规定“每区内必有二校设实业补习科”,教授织工、木工、竹工等技能,并且城镇各校都组织“贩卖部”,乡村各校都设立农场,指导学生练习农事。由此,如皋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也有一些学校、机构因办学成绩好而享誉大江南北。比如:<br> 实业学校之中,如皋公立乙种工业学校由公立艺徒小学堂改设,校址在如皋旧试院,有普通教室6间、实习工场8间,学生规模130人左右,分两年预科和三年制本科、艺徒班三种学制类型。本科招收初小毕业生,预科则补习初小文化知识,每天半日教授普通课程,半日学习工艺技能。本科在教授国文、算术外注重物理、化学和图画三门课程。艺徒班三年毕业,不教普通课程,只学工艺。工艺分木工、漆工、染织、图稿绘画和印刷等科,木工又细分制造工、雕刻工、磋工等工种。学校延请北京工艺学堂、上海集益学堂、南京工艺局和两江师范图工科的毕业生担任技师,除任教外,还与普通科教员合作编写各种工艺教学讲义。实习工场分科布置,各类传统工具和近代机器齐全。如机织实习可生产布匹、毛巾、纱巾、被面乃至绸缎,织机、提花机、制花机多购自日本。学生制造的布匹、木器、漆器等产品质量好,行销南北各地,也曾在1921年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上获优等奖。1923年改设为县立初级中学后,仍附设职业科。与工校相似的商业学校由沙元炳在如城范家桥南捐资创办,学生规模130人左右,招收初小毕业生,学制三年,普通课程注重英语、算术,商学课程开设商业速算、商事要领、商品簿记、商事实习等。农业学校则借白蒲顾高桥第四国民小学校舍开办,仅试办三四年时间便停办了。</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皋工业学校男子部染织工实习摄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皋工业学校女子部手工实习摄影</h5> 职业培训机构中,1917年沙氏家族捐资创办的女工传习所开如皋女子职业教育先河。传习所常年经费3800元,生徒150人,分习花边、刺绣、缝纫、纸工、贴绒等科,产品好,销路广,尤其是如皋工艺特色的贴绒制品广受老百姓喜爱。县立贫民工厂资本金1万元,规模100人,专收无业贫民,分习染织、藤竹、铅铁工艺,两年毕业,毕业后以在工厂所学手艺、所得工资自谋生计。工厂出品以布匹为大宗,曾在农商部国货展览会(1915)和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上获优等奖章和奖状。<br>  在普职教育融合上,最出名的有如皋知县周锦涛在1905年捐建了县立孤幼学校,常年费7500元,学生规模150名左右,举办普通科之外,特设工业补习科,专收贫困孤儿和初小毕业无力升学的学生,分习木工、车工、雕工、漆工手艺。有1910年在如城北门创办的市立第七初等小学,附设职业补习科,招生初小毕业生20人,分习织工、鞋工、梳工等手艺,同时学习国语、常识、珠算和商业实习等课程,其他普通科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兼习工艺课程。因此,民国初年历次省视学调查时“国民学校教授颇能注重实际生活之技能”成为如皋教育的一大优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皋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赴上海、南京教育参观团合影</h5> 清末民初,经张謇助力,受通州影响,如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基本完成,地方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义务教育普及成绩突出,并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特色。但与当时同样领跑江苏教育的南通、无锡、常州等地方相较而言,如皋当时还是一个近现代工商业尚在起步阶段的江北传统农业县,地方可供财力和风气开通程度大有悬殊,因此以沙元炳为代表的如皋官绅乃至百姓为发展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则可想而知,其中积淀的教育精神与文化更值得我们去梳理总结、发扬光大,正所谓:教者学者,前后赓续,来去燕与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曷有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