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晚的加菜聚餐后,全连集合联欢,就是一年一次的连队春节联欢晚会。</p><p class="ql-block">“放凳子——坐下”!值班排长在队列前站得笔挺,喊声也特别响亮。“哗”一声,每个人手里的小凳子全部放到了自己的脚后跟,整整齐齐地坐满了一操场。</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前,我们连队驻在南京太平门,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苏式营房,全连3个排12个班,加上木工班、炊事班、干部后勤,全连超过一百五十号人,人多好干活呀。</p><p class="ql-block">连队“春晚”在前后营房间一面开阔的露天场地上举行,部队前面空出一块,挂几杆施工用的大灯照亮,没有舞台,更没有特别的布景灯光装饰,与平时不同的就是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喜气,前后都是房子档着风,也不觉得太冷。每次晚会开始的节目都是唱歌,全连大合唱,然后是排与排之间拉歌。这些歌每天开饭时都唱,张口就来熟得很。拉歌的技巧是看哪家唱得齐、唱得响,靠声音的气势压人。大家都拼着嗓子唱,拼着嗓子喊。几轮下来,一个个脸红脖子粗,气氛也都起来了。</p><p class="ql-block">连队“春晚”的主打节目是连队演唱组的表演,七八个人每年都要演好几个节目,有时还得化个装,像模像样的。演出节目有独唱、合唱,有乐器独奏、合奏,有快板、快书、三句半、表演唱,甚至演过全是男角的样板戏片段,都是自编自导自演。</p> <p class="ql-block">我当兵的头几年,也是连队演唱组的骨干,记得当时的组长是位早我们两年入伍的苏北老兵,安排个角色、指导个动作都在行。每年过了八一建军节,演唱组就开始着手准备,指导员找我们几个“秀才”商量编节目、选节目,然后抽时间安排我们排练。我们演唱组的家当有2把二胡,一把三弦,一架扬琴,还有锣鼓、快板这些,平时在连部文书那保管着,排练时拿出来用。</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我和宜兴老乡陈海林演过一个节目,有点像现在人说的“小品”,就俩角色:一位新兵去火车站接来部队探亲的爷爷,祖孙俩一路上发生的故事。海林演新兵,我演爷爷。海林演的新兵不用化装,本身就是新兵,扎根腰带背个挎包就行,我演爷爷必须得化一下装,组长找来一支山羊胡子,往我鼻子上一夹,发了白的旧军棉衣反过来穿,腰里扎根布带,再别根烟袋杆,弓着个腰出场,“孙儿啊”叫着,引得全场大笑。记得那次正好我母亲头一回来部队探亲,晚会前班长专门给她搬个小凳子披个军大衣坐在部队后面,说是“等会儿看你儿子表演啊。”演出中,我特意朝母亲那看了一眼,她老人家笑得前仰后合、直沫眼泪。看到这些,我们演得更起劲。在我印象中,那是母亲最开怀的一次笑,直到几十年后,有时话赶话讲到那次部队探亲,她总要说:“化了装格宣平伢跟他舅公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演唱组自编自演的节目题材大都取自连队好人好事。有一年坑道掘进施工中,一位1969年入伍的老兵在塌方险情前一刹那,不顾安危推开了身边战友,避免了一次重大伤亡,我根据这个事迹编了一个说唱《像他那样》,找到一个现成的上海说唱曲谱填上我编的词。也是我和陈海林两个搭档演出,他手持一支搭板,站着边说边唱,我手持一把三弦,坐着边弹边唱,还破天荒地把连队所有的乐器全部搬上场,二胡、扬琴伴奏,锣鼓敲敲,热热闹闹,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演出效果非常好。后来,这个节目参加团里会演还得了奖,被推荐到军区工程兵部演出。</p><p class="ql-block">(任宣平写于2021年12月23日)</p> <p class="ql-block">(那次还带着母亲去长江大桥玩,母子拍了张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