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逸事 第七章 起贪心伪造文书,争田产焚烧寺庙

廖力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七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起贪心伪造文书,争田产焚烧寺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话说知道了内弟这一年多都未见人影,陈曾祖着了急,赶紧逢人便打听内弟的下落,并想方设法委托外出的熟人到外面打听内弟的下落。但哪里还打听得到。这个内弟就这样人间蒸发了。由于这个内弟从来就好吃懒做,自食其力的能力极差,估计已客死他乡了。内弟的丢失,使得陈曾祖的岳父母埋怨了女婿一辈子,至死未能瞑目。陈曾祖也为此自责懊悔了一辈子,但已于事无补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又到了临近收割稻谷的季节了,上龙盘村的陈姓族人与相隔十余里的另一村的李姓族人为一个寺庙的百余亩田产的问题又开始起纠纷了。于是陈姓族人都来到陈曾祖家商量对策。</p><p class="ql-block">原来,在百余年前,陈姓族人与另一村的李姓族人曾合伙在一个地方共建了一个寺庙,双方还各自在寺庙旁购买了五十余亩田作为寺庙的田产。双方商定,这些田产分别租给各自的佃农耕作,佃农交一定量的租谷给各自的祠堂,各自的祠堂则将租谷的一部分给寺庙用以供养寺庙的僧人,剩余的部分用于族人的公益事业。商定的条约写成了文书,文书则藏在寺庙佛像背后的一个暗盒里。</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双方祖祖辈辈都是按照条约行事,也就相安无事。只是后来寺庙逐渐破败,没有了僧人。于是各方出的五十余亩田产实际上已成为各方祠堂的田产,收的租谷分别用于各方的公益事业。</p> <p class="ql-block">不料在多年前,那个村子的李姓族人中有人在寺庙里发现了佛像背后的暗盒。<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是李姓族人就起了贪心,他们通过族内商定,</span>就偷偷地将暗盒里的文书拿了出来,然后伪造了一份文件。伪造的文件声称寺庙是由李姓族人独资建的,寺庙的一百余亩田产都是李姓族人出的,这些田产的租谷都归李姓族人所有。</p><p class="ql-block">李姓族人将伪造的文书偷偷地放进了佛像背后的暗盒里。然后向陈姓族人宣称,以前祖祖辈辈都是错的,那一百多亩田产都是属于李姓族人的。陈姓族人听了觉得荒谬,祖祖辈辈怎么会错呢?因此并没有放在心上。</p><p class="ql-block">到了稻谷成熟季节,陈家族人组织劳动力到寺庙旁去收割稻谷。到现场一看,大家傻了眼,发现除李姓族人稻田里的稻谷已全被收割外,陈姓族人稻田里的稻谷也被收割了一大片,相当于将租谷收走了,只余下给佃农的部分。这下陈姓族人可气炸了锅,他们拿起扁担镰刀,跑到李姓族人的村子去论理。谁知李姓族人早有准备,双方为此打了起来。打斗中有人受了轻伤。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陈姓族人只能从李姓族人的村子败退而归。陈姓族人与李姓族人本是世代友好往来的,双方相互嫁娶,很多都是亲戚关系,然而宁远人较霸蛮,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可以不顾亲戚关系而相互打斗,双方为此结下了梁子。</p> <p class="ql-block">到了第二年,陈姓族人用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提前将李姓族人田里的稻谷收回来了。于是李姓族人一纸诉状告到宁远县衙,诉说陈姓族人侵犯李姓族人的寺庙田产,并用银两打通了县衙上下关节。</p><p class="ql-block">于是知县传唤双方族人代表当庭对质。陈方说田产祖祖辈辈传下来就是双方各一半,李方则说田产全是李方的。知县就说口说无凭,要有文书证据。于是由李方买通的县衙内的人就提出,一般建庙时会在庙里藏有原始文书。于是知县就派人与陈、李双方代表一起到庙里搜寻,结果从庙里佛像背后的暗盒里找到了文书,上面写明田产全是李方的。于是知县以文书为据,判定田产权全归李方,这样陈姓族人就输掉了官司。陈姓族人知道李姓族人捣了鬼,但又想不出办法。</p> <p class="ql-block">在后面的多年里,每到临近收割季节,陈姓族人就派人到寺庙旁守候,一旦发现李姓族人组织劳动力来收割稻谷了,马上回村报告,于是陈姓族人的劳动力就很快赶过来,双方就往往在田头发生争斗。但碍于双方亲戚关系多,争斗中并没有人下狠手,只是点到为止,顶多受点轻伤。经过争斗,常常是李姓族人多收了陈姓族人的稻谷,陈姓族人却不敢动李姓族人的稻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又过去了多年,又快到稻谷收割季节,陈姓族人感到憋屈,于是大家就都到陈曾祖家来,希望陈曾祖能有对策改变这一局面,因为陈曾祖是老打官司的。考虑到李姓族人欺人太甚,上一官司是上辈人打的,已过去了多年,早已失去了时效,于是陈曾祖决定重打这个官司,做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争取将这一百余亩田产反过来归属到陈姓族人的名下。而且决定官司从永州府打起而不从宁远县打起。因为按清朝律法,民事纠纷官司最多只能打三级,如从县里打起,只能打县、府、省三级。从府里打起,则可打府、省、京三级。</p> <p class="ql-block">要打赢这个官司,还要想一些良策。于是在陈曾祖的暗暗授意下,一天夜里,寺庙突然起了大火,被烧得精光。于是陈曾祖将一纸诉状送到了永州府衙,状告李姓族人通过伪造文书、烧毁寺庙毁灭原始证据的方式、争夺陈姓族人的一百余亩庙属田产,云云。</p><p class="ql-block">于是府衙传唤双方到堂过审。李姓族人赶紧带上银两到府衙上下打点,陈曾祖也与陈姓族人带上银两到府衙上下打点。可能是陈方打点的银两少于李方,也可能是李方在府衙还另有靠山,张榜判决的结果仍然是陈姓族人输了,百余亩田产仍然判给了李姓族人。</p> <p class="ql-block">零陵古城,原永州府衙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姓族人兴高采烈,陈姓族人则垂头丧气。怎么办?官司是继续打下去还是不打了就此认输?</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和编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