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网连缀着西塘、乌镇、南浔、同里、周庄、甪直六个著名的水乡古镇,三十多年来,笔者因学术研讨、文化考察等,先后到过这六大古镇,并记录过心情,释放过情怀。然而,被称为“水多、桥多、廊棚多、弄堂多”的嘉善西塘,虽数次去过,但每次到达那里总给人有一种别样的感觉。西塘,真让笔者情有独钟。这不,初冬季节因图书馆学术年会在嘉善召开,笔者又一次走进了西塘。这里确实是个让人回忆、让人释放心情的地方,或者因为这里迂回婉转,或者因为它在都市之外,隔绝出一份恬静……<br>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看着古老的房子,水、桥、廊、弄、人……涌上心头的是一种回归故土的宁静,还有一种淡淡的恬静。桥是静谧的诗篇,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承载着现在,而它又与周围的景致一起,构成了水乡最柔、最和谐的篇章。别样的妩媚,弯弯曲曲地架在水上,如玲珑别致的水上长虹…… 沿着河道一路追寻记忆中的老家,让心不再飘零。笔者再次到此只是为了忘却前尘所有的不堪,而现在仿佛又让心灵彻底地放飞,任思绪随那深深浅浅的街巷,蜿蜒曲折的回廊,长满青苔的河道,琳琅满目的石拱桥、明清建筑,还有丝竹琴音……飞翔!<br>穿梭于狭长的小弄,两壁高墙雄伟,如陷入地缝之中,仰视如“一线天”,顿生狭迫阴森之感,幽深狭窄,别有风韵,将笔者引向遥远的岁月。最典型的是石皮弄,它形成于明嘉靖年间。石皮弄非脸皮厚如石,而是其石薄似皮。全长68米,最窄处仅0.8米,地面用168块石板铺成。“石皮弄”一直延伸到暗处,若有阳光在此交汇,古巷便一半明一半暗,隐隐约约韵味悠长。高墙盖过,天空似乎那么的遥远;壁灰苔绿,隐约见东坡唐寅。宅弄弯曲,窄不过两人。行在其间,恍如隔绝了人世,仅存头顶一线青天,刹那间人静了下来,沉积在心底的思绪幽幽浮了上来,飘散在独属于我的空气中,不知不觉间便吟起来了“撑着油纸伞,独自/伥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更妙的是,那不过十几平米的小园子,却照样建了小桥流水人家,取个别致的名字——醉园。想必主人酒饮半酣之时,便醉卧这绿荫婆娑之中神游名园佳景了。石皮弄,堪称西塘一绝。 那绵延千米的廊棚,是水乡西塘的另一绝。廊棚其实是街上用木柱撑起的瓦棚,一边靠着民宅,一边临河,用来躲避日晒雨淋之苦。虽简陋,但想到当年一镇老幼如何合力将这廊棚一点一点接下去,孩子们如何在春雨淅沥的日子里,从镇的那一头呼朋引伴到镇的另一头,那廊棚又忽然变得令人遐想无比了。天上下着雨,如清澈纯净的珠帘,从廊棚的这头挂到那头,轻轻遮起的是一镇老小的喧嚣,柔漪千层是风卷帘动留下的痕迹,等起了氤氲的水汽,便得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烟雨长廊。仿佛空气的朦胧使长廊接到了天边,仿佛廊下倚柱的女子,从日出的生动看到日暮的沉重……在深深的遐想中,不知不觉自己也化作了烟水茫茫…… 西塘的桥,星罗棋布,卧龙凌波,彩虹飞架。孔桥映入水帘,舟撸摇弋,破宁静于荡漾。号子声起,追随酒家小二,此起彼伏。桥侧有隐约刻着的对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度水中天”、“信步惊乍春水绿,凭栏常恋夕阳红”……桥的韵味加水的清新,人的感悟和风的轻过,让人感叹小桥流水之精致;俯视水底,倾鱼游舟行之欣然,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伫立在桥上,婉蜒的廊棚、狭窄的水巷、古朴的民居、浓郁的市井风情全揽入胸中,引发笔者悠悠情思……<br>沿造型奇特的万安桥、狮子桥行进,朝北一座雄伟古朴的大桥特别引人注目。传说,卧龙桥原来是一座木桥,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有一天,桥边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妇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没有资金。他就削发为僧名广缘,奔走化缘历时十年,积得白银三千两,开工建造。到白银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却因十年劳苦积病而死。工程缺石料将停,这时有两位神仙来到西塘,闻西塘豆腐干非常有名,品之,赞不绝口,正陶醉之时,一块豆腐干掉落在未完工的卧龙桥上,形成了桥面。所以卧龙桥的桥面是很大的一整块。整座桥上刻着一条龙,首东尾西,今仍清晰可见。一座历史悠远的桥,船在桥下缓缓而过,一波波水漫漫荡开,它的历史也像水一样荡的很远很久……<br>送子来凤桥,极富瑰丽色彩。该桥建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为三孔石板桥。相传建此桥时,有凤凰飞来,建桥者视其为吉祥,故取名“来凤桥”,不料附近却出了一桩怪事,婚娶人家只生女儿不见男丁。后在高人指点下,改名“送子来凤桥”,果真子女双全,人丁兴旺。从此,凡男婚女嫁,迎亲船定要过此桥,表达早生贵子娇女愿望,此婚嫁习俗,延续至今,盛行不衰。<br>西塘几乎走不到百步便有一座石桥横跨水上,登临桥头,尽收两岸风光之余,也感念当地民风之淳厚,每一座桥都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五福桥,便蕴涵了造桥人对过桥人的祝福,希望此桥能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方便,而且还有每个人所希望的种种吉利。<br>一座座古桥,见证的是西塘的历史;其坚实的脊梁,承载的是厚重的西塘历史文化底蕴。 西塘的古宅,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厅堂自然很多,最有创意的是一处堂内走道被主人改成琴房与棋房,左右两侧以透明的窗户相隔。傍晚时分,夕阳透过天井散落在古筝与棋子上,何等惬意,仿佛看见当年主人与友人对弈的情景。<br>西园是西塘历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园,踏过高高的门槛,映入眼帘的便是亭台楼阁、假山鱼池,据说是当年吴江诗人柳亚子效仿黄庭坚等人邀友吟诗欢歌的地方。登上亭台,有一女孩从扶栏的柱子边探出头来,男孩正在侧楼为她拍照,甜美的笑容顿时凝固其间。一些从古屋顶上伸长着近尺高的瓦楞草,据传是宅屋主人的魂灵附在了这些草上,使它们长得如此茂盛。瓦楞草佑护着古屋的宁静和久长,也佑护着古镇的繁荣与祥和。<br>沿胥塘河前行,那古色的茶室里已坐满了中老年茶客,在悠闲地品茗论道,神态特别地祥和,不时还传来笔者特别钟爱的苏州评弹乐曲声,尤为赏心悦耳。走在长长的廊棚里,慢慢踱着碎步,脚踏百年的青石板,感受着西塘历史的沧桑……与南浔相比,西塘更是平头百姓自己的乐土;在窄窄的弄堂里,散居的都是古镇世居的乡野土著,全无南浔的豪商巨贾及其所有的中西合璧的深宅大院。与同里、周庄相比,西塘更无达官贵人退隐乡里,做一番修身、俭家、平天下的豪情;有的只是渔歌唱晚、躬耕归读的平静和包容。 一个人慢慢悠悠的游走在古镇,领略西塘的别样风情,明清时的古居交错在静静的小河两岸,酒旗与垂柳交映,灰瓦与白墙相依。古韵遗风的小镇,青石蜿蜒,阡陌小弄,沧桑石桥,暗哑楼榭,青砖伸展,曲折长廊。或拐进悠长小弄,或驻足深深庭院,在斑斑石桥上远眺,在带着秋色的枝条下沉思,叹旷久的历史在这里凝滞,思书香雅韵在这里流淌。西塘被称为“斜塘”,一个颇有味道的名字,试想江南的斜风细雨撩起水乡的柔波,在一片青砖和灰瓦上激起万点清空的回响,该是怎样一副迷人的图景,一个“斜”字,更显得诗意了。<br>这是一个平静的江南小镇,虽有过伍子胥兴修水利的传说,也有过柳亚子结南社的佳话,但南来北往的游人们所流连的,只是它的平静。它静静地躲开了翻天覆地的摧毁和改造,静静地固守在人们所珍藏的记忆中——黛瓦粉墙,石桥深弄……人们在躁动中失落的东西,如今看来竟是那样的难以割舍。在平平仄仄的石板路边,在歪歪斜斜的老古树下,在几张简易的竹椅拼凑成的茶室里,喝上一杯清香四溢的阿香婆茶水,咀嚼几口特色小吃:熏青豆,酱大头菜,马头糕蒸肉,酱爆鸭珍……还有各种手工艺的糕点,汇聚成了浓浓的乡间风味,毫无保留地在唇齿间挥散开来……脚步是散漫的,随性的,一个人游玩,总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沿河而憩,看着对岸半倚半开的阁楼窗户,郁葱的吊兰枝叶从那镂空的窗栏间伸展开来,似乎在向游客炫耀它“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宁静,它是雀跃的,又是唯美的。泛波而至的游鸭群,游刃有余的捕鱼翁,怡然自得的品茶客等等的一切,都让人觉得宁静,舒心。微波荡漾的江南湖畔,真是个真正远离喧嚣,恬静自在的天堂。带着一颗平凡的心,游走在长长的弄堂,看那薄雾弥漫的小桥流水,欣赏夕阳斜照的水镇长廊,享受这古镇给你拂过的百年古风,荡涤你浸淫太久的功利、情愫。坐于临水亭台,青瓦白墙,木栅花窗,轻舟如梭,柔橹如梦;醉听吴侬软语,巧笑倩兮,一河清流如酒;水动波摇,琴奏箫瑟……一个人时,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坐在那里望着窗外的西塘;与心仪的人一起时,可以依偎在一起,靠着那围栏,感受俩人世界的西塘;三五知己一起时,围桌而坐,在这亭台上嬉笑、调侃,将自己与朋友融入西塘的繁华热闹中……无论是哪种,临水亭台都可以将这份快乐与惬意带给你别样的心境。 水乡那细腻的味道,莫非是从时光的指缝中丝丝缕缕渗入骨髓。有人说,去的次数多了已觉不出滋味。在笔者看来,那淳朴与秀美,如母亲般温柔地抚过无助的思恋,在梦与醒之间幻化出一首首美丽的诗,那便是水乡西塘最美地方。正如《雨巷》中所言“……那丁香般忧愁的女子,必是从那一片淡淡的青灰中走来,斜的雨,湿的桥,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朴、自然,没有半点矫情做作的痕迹,让笔者进一步感悟到了文人墨客形容的“原色西塘”内涵之深刻,我豁然读懂了所谓“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它所酝酿着的质朴和惬意,原来是那么的浓重和有感召力。<br>抚摸着斑驳墙面上那岁月的痕迹,在西塘,笔者感受到了宁静与安详,虽然它也热闹纷繁,但是在笔者的记忆中留下的是西塘的那份古朴和幽静。在西塘的一切都像是一场江南烟雨中的梦,似真似幻,笔者怀念那个千年古镇所带给我的悸动。笔者坚信,未来的某一天,我还会再来西塘,回味这里的一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