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辈(30)

李 东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回首向来萧瑟处</span>(注)</p><p class="ql-block">一一谨以此篇献给我的老同学老朋友Syw</p><p class="ql-block"> 郭 自 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Q是我初中同班同学。因为文化大革命使我们能在校一起相处了五年的时间。离校后,下乡插队又同在一个生产大队劳动生活了两年。而且,她的爱人W我们三人同班。而我多年与W私交甚好,一直交往不断。所以,我们三人可以说是相交相知近60年的老朋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Q祖籍湖南岳阳。父母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第一代大学生。父亲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母亲毕业于湖南省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建国初,父母被调往北京,分别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和中央军委财务部门工作。1956年,父母又响应国家号召,为支援东北建设来到座落边陲小城呼兰的黑龙江省工农干校做了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Q长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时刻透视着她的聪慧、睿智。她也的确是一个豁达、上进又理性的一个人。但由于她的家庭出身是地主成分,可以想见她的成长前途会有些波折。比如入团、加入红卫兵、升学等等,总会给她带来一点儿烦恼。初中时,记得在一张例行填报的表格上,她在家庭出身一栏写着:“老家,小地主。”那时,我们虽然年龄都小,但是从她画蛇添足般地多写了“老家”和“小”字上,分明让人感到她的无奈。但总体说来,社会和生活对她还是包容和慈爱的。虽有点儿与常人不同的委屈,但和大多数那代人一样上学,参加“文革”,下乡,从农村又抽回城里。 1970年代后,她又有幸上了两年学,最后当上了一名不错的中学教师。爱人是自己的同班同学,插队时定情,返城后结婚。爱人W是县一金融部门的领导层干部,两个人都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家庭出身取人的政治生态早已淡化了。人过中年,他们有了两个成年的儿子,孩子们也各自成家立业,各有所成。应该说,Q有了很好的归宿。事业和家庭,一片祥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正是要享受社会变革和家庭积累红利的时候,家庭却出现了重大变故。先是长子与病魔顽强搏斗四年后还是病故了。后是爱人重病以致渐渐不能自理……这期间,她的辛劳和焦虑是可以想见的。她的心理一下失衡了。她委屈、不忿,后来甚至竟有些心灰意冷,玩世不恭。怨恨命运对自己为何如此不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Q毕竟是聪明和理性的。她擦干失去儿子的眼泪,精心地护理不能自理的丈夫,帮儿媳带护失去父爱的孙子。一直到孙子长大,把丈夫安详地送走。如今Q已是古稀之年了。年轻时,由于社会的原因精神难逃挣扎;天命之年后,生活坎坷不免让人焦虑。如今,她也该歇歇了一一从精神到肉体。但她仍然精神矍烁,有一分热,发一份光。如今定居在穗次子的家中。她已从焦虑,悲痛中走出来,勇敢的活在当下。她明白,莫听风雨穿林打叶,何妨吟啸徐行才是正理。她有时帮助儿子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做他们生活上的帮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难得的是,Q居然还关注着社会上更多的人。她从我的“玉树支教日记”中了解到高原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后,就一直问我,我能给高原的师生们做点儿什么呢?真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要么捐些钱吧,虽然只有一点点。看她心诚,在我的启发下,她很高兴的要每年学期末新年初为玉树年轻的老师们拿出2000元作餐费为老师们献上一份启年大餐,为他们一年的辛苦送上一份慰问。她决定每年的11月29日把餐费打给玉树的师生们。她说,她和爱人W的生日月份都占“九”,日子都占“二”,这个举动也算是对去世爱人W的纪念。她叮嘱我说,我身微钱薄,这点儿小小的付出千万替我保密。此举她已坚持两年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田园乐与启的聊天记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00元汇出后,收到意外的惊喜。试想,一个年过古稀的退休教师毎每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会给远在万里之外素不相识的年轻教师们送上一顿丰盛的迎新大餐,他们怎能不欢欣雀跃?玉树那边的朋友们一再要我把Q老师的善举宣传一下。几经周折,终于征得Q的同意,在亲友和同学们的小圈子中“咋呼”一下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田园乐与求松的聊天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田园乐 16:09: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面的为2021年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田园乐16:17: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面的为2022年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能做到像Q一样的社会担当,对于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的大多数人来说,与钱无关。即使超过小康水平,远在万里之外高原的师生与我何干?况且自己历经坎坷,心力憔悴。能做到关注社会、关心别人、怜悯弱者并为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是一种大境界、大格局。更与人本应善良的人性有关。人不管有什么政治面貌,什么背景,善良是第一大要义。我认为,这是看人的底线。成长,也与年龄无关。我们虽然已年过古稀,但仍然在成长。正因为有年龄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才令Q有如此通透的悟性。出发,永远不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Q的捐赠举动,真是让我想了好多。芳华落尽,洗去铅华,惟剩素面朝天。Q早已从窘境中走出。如她自己所说,“与其伤心回忆,不如微笑直面。”“无论自己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伤痛,我依然要做个充满正能量的好女人!”万法惟心所观,物象皆心所幻。如古人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斜阳相迎,为霞滿天。对普通人来说,Q这一不大不小的举动,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是人本应善良的回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还想郑重地说,宣扬Q的善举绝无道德绑架之意。决无要求做人善良,就该人人效仿行善捐款或必须有什么义举。笔者仅仅想说,如果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官场腐而不败,而有正义有良知的人做好事却要偷偷摸摸不敢声张,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无关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元月14日于琼东方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句,出自苏轼的词《定风波》。意思是说,回头看一眼走过来遇到的风雨的地方,回去照走不误,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可参看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撰文:郭自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李东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黄 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1.28</span></p> <p class="ql-block">天上西藏:央金兰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