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镇党委、政府安排,负责招商工作一年来相继接触数十个意向投资人,陪同领导辗转七、八个地市拜会招引企业,有幸服务两个招商项目落地投建,感触良多也受益良多。期间几欲动笔又几度搁置,盖由思路、经历、见闻和笔力甚为浅薄,恐辞不达意,贻笑大方。今思之再三,愿抛砖引玉,对既往所思做一小结,当下所行探一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工业招商目标定位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当下从一线城市到十八线城市都在喊招商引资,每个意向投资人都在考虑下一个投资项目,轻资产投资、重资产投资乃至对赌协议投资的方式五花八门,究竟招商的条件、投资人的思虑如何产生交集火花?笔者浅见,节约好“三个成本”是招商引资需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 (一)产业规模成本</p><p class="ql-block"> 今年初在广西柳州考察期间,路过的螺蛳粉产业园并没想象中那么大,但得知柳州螺蛳粉产业的总产值接近200亿后却为之一惊。螺蛳粉确实好吃,全国好吃的东西也很多,尤其是林州烩菜,怎么就没几个做到百亿规模?网上一查,螺蛳粉产业园区已做到了商业闭环。即原材料进去,集产品定位、研发、生产、包装、销售(电商平台)、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业态齐全,同时带动周边县市原材料种(养)殖业壮大发展,产业规模优势尽显。当然,柳州市政府在各个发展时期的政策扶持也居功至伟。笔者水平有限,了解不多。</p><p class="ql-block"> 柳州螺蛳粉产业最少给我们二方面启迪。以我市传统工业铸造业为例,一是产业链必须做全,做全才能做大做强。极致做到以零部件需求为招商目的,完善整体产业链。如我市汽车零部件制造在某一领域做到品种齐全,实现本地配套,那企业最少可节省部分运输成本,业态齐全产生集群效应更有可能变被动招商为企业主动入驻。二是铸造产能优势必须充分激活。我市铸造产能省工信厅备案超150万吨,省内有的地市连1000吨都没有,根本没有这方面产业的发展权。反观我市铸造产能尚有四分之一锁死在一个个倒闭企业内,如何激活这部分铸造产能是壮大铸造业的关键举措。</p><p class="ql-block"> (二)资金资产成本</p><p class="ql-block"> 首先考虑一个问题,动辄几亿数十亿的项目来到十八线城市,它图你什么?面对此类项目,招商方必然会在政策上做出巨大让步。须知成本是双方的制约,招商引资本意是开辟税源,而不是找个包袱。如果当地没有一定的交通、产业以及融资优势,最好敬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以内地县市招商来说,投资2000万至1亿的项目是最合理区间,因为按照人口财富比例算,能拿出或调动1亿元以下现金的人群在县市已算拔尖,且所从事的行业一般都处于成长期,需要政府的扶持栽培。招商方和投资方之间资金资产成本基本可控。所以优质企业的招引不在于初期投入小,更在于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扶持。</p><p class="ql-block"> 如黄华镇某铸造企业,2018年退城入园时初期投资约6000余万元,经过五年蓬勃发展累积投资1.5亿元,年总产值达1.5亿元,每年除抵扣后全口径纳税416万元,已进入本地优质企业序列。该企业采取的即是轻资产投资方式,政府提供厂房,企业购置设备“拎包入住”,双方在资金资产投资方面结合紧密,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镇政府自第四年开始正向收益,实现双赢。</p><p class="ql-block"> (三)时间成本</p><p class="ql-block"> 时间就是金钱。任何行业都有风口期,原材料和产品价格会随行情波动,进而影响企业利润。如电力碳素行业,典型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投资人从决定投资那一刻开始就在与时间赛跑,政府必须要尽量确保引进企业在各个环节不走弯路,这即考验投资人的财力和魄力,更考验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组成部门的担当和水平。多少企业项目因当误时间窗口而损失惨重,不胜枚举。工作中了解到,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在行政审批上实行限时办结、超时不受理转默认批准以及超时责任倒查等机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p><p class="ql-block"> 二、关于优化工作机制方面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工作机制</p><p class="ql-block"> 目前各地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基本按照“市为主导、镇(办)为主体、部门协同”的模式,即:市一级或成立机构或依托园区统筹指导招商引资工作,研判招引目标,制定优惠政策,督导项目进展;镇一级作为直接受益者主体对接招引项目,服务协调项目落地、投产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司法、发改、工信、农村农业、国土、环保、应急、城管等职能部门依法为引进项目办理各类手续并落实监管服务。</p><p class="ql-block"> 从工作模式来讲,类比一般工作虽属超规格举措,但在服务招商引资项目“最后一公里”的具体事项上,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流程性的机制。</p><p class="ql-block"> (二)问题分析</p><p class="ql-block"> 1、工作流程不顺。主要体现在招商主体单位即镇(办)工作人员因业务不熟、缺乏具体指导意见等原因,在项目各环节需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方面无法实现高效衔接,延误项目进展。</p><p class="ql-block"> 2、协同服务不力。主要体现在各级各职能部门关于项目进度以及问题的督导、解决、问责等行政命令过热集中在镇(办)层面,镇(办)又限于自身职权无法具体解决,甚至出现镇办提出问题→镇办解决问题的怪圈,如隔靴搔痒,空转内卷。</p><p class="ql-block"> 3、业务指导不精准。镇(办)和市直单位因职责不同、立场不同,在问题解决、项目进展等方面存有分歧,上级听取工作汇报就像“开盲盒”,一定程度上影响问题解决方案,导致指导意见不精准。</p><p class="ql-block"> (三)意见建议</p><p class="ql-block"> 建议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上探索引入大数据办公,依托钉钉、微信小程序等成熟的办公软件,根据各级各部门、企业等单位及工作人员的权力义务,建立相应业务审核办理的数据模块并进行串联组合,形成逐级监督、逐环节审签的项目流程管理系统,让各层级、各单位、各环节工作人员在流程里面发挥相应权力义务,对项目进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限期执行到位。各单位、各环节工作人员不积极或超时未履行职责义务的,由相关部门按照项目流程管理系统所示进度,逐部门逐人督导到位。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协同高效、指导精准”的办公流程。</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项目进度通过数据流程一目了然,责任的“猴子”精准定位到每个单位、每名工作人员,达到专业问题专业指导、具体问题具体操作的目的,解决“谁来解决问题”的问题,既能指引招商“萌新”快速入门上手,又方便各级领导掌握项目进度,实现精准指导。</p><p class="ql-block"> 三、关于做优营商环境方面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工作现状</p><p class="ql-block"> 招商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繁荣产业、创造就业、扩大税源、增强财力。围绕这一目的,如何将优质企业和项目资金引进来、服务好、扶植强、留得住,必然是一项需要各级各部门乃至各行业长期参与的“接力赛”,关乎一个地区的整体营商环境。然而实际工作中,招商引资一定程度上成了招引主体单位唱“独角戏”,费气费力凑不齐角色,客观上助长了招引单位“一招了之、完个任务”的轻浮思想。个别项目甚至拖黄拖垮,出现政府、企业、乃至第三方“三输”结果。</p><p class="ql-block"> (二)问题分析</p><p class="ql-block"> 1、招商引资氛围不浓。招商引资只是主管招商工作人员的事情,其他干部对招商引资开拓税源的作用没有足够认识,最终体现在工作上就是招商的事情往后靠一靠、等一等,没有和工资绩效、工作作风相挂钩的危机感。</p><p class="ql-block"> 2、缺乏宽松政策环境。如部分审批环节中还需要出具规定之外的各种证明,有关岗位人员配合工作不紧密,督导部门缺乏工作关怀,项目部分审批环节周期过长等等,无形中增加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时间、资金、资产成本。</p><p class="ql-block"> 3、法治服务水平不足。当前“无法”寸步难行,尤其是开办企业、兴建项目,涉及到的司法问题和企业各类证件办理、信用、贷款乃至上市都息息相关。需要一支专业的法治服务团队来指导招引项目依法办企。</p><p class="ql-block"> (三)意见建议</p><p class="ql-block"> 1、建议实行行风评议政策。定期组织企业单位对镇(办)、职能部门的行风政风进行不记名投票评议,重点突出招商引资企业的评议权重,倒逼责任落实。评议结果可与文明单位创建、年终评优评先等工作相挂钩。</p><p class="ql-block"> 2、建议优化项目审批流程。通过精减不必要的证明、提升干部管理水平、精准工作督导目标等措施,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流程,节省政府和企业双方的资金、时间成本。同时,也要加大对招商干部以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容错保护的关怀力度,做到政通人和。</p><p class="ql-block"> 3、建议成立一支企业法律服务队伍。为招商引资项目开辟法治服务绿色通道,协调推进项目涉法涉诉问题。同时,还应邀请发改、国土、环保、应急、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一线工作人员作业务顾问,依法依规超前研判项目推进事宜,避免企业走弯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