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六月的一个清晨,我漫步在乡村的田野,感受着万物的勃勃生机。芋头的叶如莲叶般挺立,土豆的叶低调而细碎,大蒜的叶则已开始枯黄,但在地下,芋头的球茎、土豆的块茎、大蒜的芽都在一同生长;枣树的花开了,柿子的花谢了,在花开花谢的部位,子房变成了果;玉米有的才刚刚萌发出幼苗,有的已经抽出了穗状花序,但到了秋天,它们都会成为“棒棒”的玉米;花生和其他豆类开出了蝶形花,有的已经结出了荚果,黄瓜、甜瓜等瓜类结出了瓠果,茄、辣椒和西红柿结出的则是浆果,虽然花型有异,果质万殊,但却殊途同归——都长出了累累的果实…… 木欣欣以向荣,因万物之得时。 生命的成长不都是这样的么!大自然提供了阳光雨露,农人们提供了水肥空间,它们就能按其天分,自由成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人的成长不应该也是这样的么!在适宜的成长环境下,儿童依靠自身具足的潜能,就可以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形成不同的特长,长成可以长成的样子。 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让学生依据天性自由成长的课堂,就是生命化课堂。生命化课堂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通过生命化课堂,可以提升生命的价值,激发生命的潜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而这一切,正应了泰戈尔所说的那句话:“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因此,2008年我市要开始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时,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的就是“生命化”三个字。随后,我市启动了“威海市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角度和生命的高度,为“生命化课堂”赋予了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三个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1/3模式”;该课题是威海市教育科研“六大”重点课题之一,是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是通过10所实验学校辐射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课题;该课题一直在进行滚动研究,经过了“十二五”期间的“深化研究”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个研究阶段——“指向核心素养的威海市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实验研究”。经过十年的坚守,十年的探索,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典型学校、典型教研组、典型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生命化课堂课题也诱发了我市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潮,许多学校自发参与到了课题活动当中,有几个区市进行了整体推进,“生命化”还从课堂延伸到了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 在课题推进过程中,我们从具体实施的角度,对生命化课堂实施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如教学流程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再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课堂行为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等,本书即是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在本书中,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生命化课堂”,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针对的是课堂教学的两大要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第四章到第六章是对生命化课堂“1/3模式”所包含的三个主要环节如何实施的解读,第七章到第九章则是关于生命化课堂管理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后两章是来自两所实验学校的宝贵经验。 如同生命的成长需依赖适宜的环境条件,本书的出版也得益于许多人付出的努力。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要特别感谢十年来在生命化旗帜下一起摸爬滚打、不离不弃的实验者们,感谢给予课题研究大力支持的领导和同事们,感谢为本书出版做出许多卓有成效工作的山东教育出版社齐飞社长、范增民主任和责任编辑董晗老师。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又如同每一个生命都不会十全十美一样,限于编写者的眼界和水平,本书难免会存有错漏,敬请广大读者包容并批评指正。 岁月时钟的指针不停地飞转,枝头上柿子的浆果又长大了好多,枣花的子房内也孕育出了新的生命。愿课堂中的生命同自然界中的生命一样生机盎然,愿生命化课堂同生命一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