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陈贵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过不到一周,正着中国人的传统节日,2022年的农历春节,北京也将隆重举办全球瞩目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华夏史上开天辟地的盛大赛事,春节期间办奥运可谓是“双喜同庆”。此刻,我和许许多多国人一样,倍感骄傲和自豪。年届花甲,幸逢盛世,夜不能寐,不由的想起了自已童年时期的点滴往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老家的村外,有一个占地大约三到四个蓝球场大小的池塘,每到夏天这里定是我和村上的小伙伴野游的开心场所,冬季河面结冰后,这里便成了我村村民的冰上乐园。</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农村人家里没有电视机,村民们一年四季忙着田间地头的事,偶尔遇到雨天或大雪封路的时候,村委会便通过高音喇叭通知组织村民到村委会议室集体开会或学习,供村民们娱乐的项目本来就不多,这么一搞,村民能够活动的时间也所剩无几了。</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的生活,丝毫不影响正处在孩童时期的我们,贫穷艰困的环境也从不缺少我们童年的欢乐。夏季如此,天寒地冻的冬季,池塘依然是我们热情高涨的去处。池塘的冰面厚而坚实,光洁如镜,村里的年轻人都非常喜欢到冰上溜冰,作为孩童的我们就更是喜欢的无法形容。平素在学校上学,傍晚时分冰面上总会传来欢快的笑声,笑声中有男声也有女声,但男孩子的人数明显多于女孩,男孩子个个都穿着臃肿肥大的棉衣棉裤,看上去显得十分笨拙,女孩穿着不同花色的棉袄,厚厚的围巾把长长的头发和嘴唇包裹起来,很多人都是徒手在冰上玩耍,先慢步助跑,然后再一前一后地迈开双脚,向前滑行;也有人呈半蹾姿态,在他人的拉扯下,慢慢滑行;每当有人一不留神摔个人仰马翻,冰面上都会传出叽叽喳喳或咯咯哈哈的欢声笑语。有的男孩子身上的棉袄还露着灰暗陈旧的棉絮,脏黑而又破旧的棉帽下是一个个冻红的脸颊,脚趾头从棉鞋前端拱了一个洞,像是即将出窝的小鸟探出乖乖的脑袋,准备振翅飞翔。我与这些同龄的孩童相比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父亲在晋城煤矿当工人,同为农村生长的孩子,家里有一个在外挣钱养家的父亲,仅从穿戴上看去,我和他们相比还不算过于破旧。</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的冬季到来前,回来探家的父亲,从矿上为我制作了一个儿童专用冰车(我们老家的孩子普遍叫滑冰船),让我喜欢的爱不释手。冰车不大,制作工艺也不复杂,就是几块木板用两根方形龙骨固定,下面顺着龙骨再装上细细直直的两根钢条,然后再打磨两根冰镩,左右手各持一支,人盘腿坐在冰车上,手里的两支冰镩朝冰面上狠狠地用力一镩,人就会在冰镩的反力作用下随着冰车一起向前快速运动。这看上去十分简陋的玩具,给我带来实实在在的快乐,常常让我玩的乐不可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狂热中,村集体购置了许多农用手推车,村委会牵头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冬闲时节“平田整地”大运动,在连续几年的“平整”运动中,池塘慢慢地被填埋平整成了耕地。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在深化改革的热潮下,村民逐渐富裕起来,手里有了钱,改善居住环境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农村的基本建没逐年扩大,村边原有的“池塘”先是变成了农田,“农田”又在村容逐年扩大的进程中变成了建没用地,村民在被填埋的“池塘”上,盖上了锃光瓦亮的新瓦房,昔日的“池塘”自此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池塘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成了我们这代孩童永恆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身处农村,对冰上竞技闻所未闻,滑冰器材莫说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当本届冬奥会在我国的首都北京隆重举办时,我对“国家强则体育兴”这句话真正涵义有了全新的理解。现在,我年届花甲,适逢盛世,又遇传统的春节,我定会品着节日的佳肴美酒,端坐在电视机前为各国的运动健儿助威!加油!</p><p class="ql-block"> 我期盼着祖国的运动健将,为国争光。更期盼着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伴奏下,冉冉升起在冬奥赛场上,我会由衷地从心底无数次呼喊“祖国,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