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五十年,东交民巷

临窗听雨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日,天朗气清,阳光温暖。东交民巷就在天安广场至崇文门一带,来北京三十年,居然第一次和同伴来到东交民巷。欣赏到这里的异域建筑,也翻开了一段尘封不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特定时期里出现的特殊历史产物,更是近代中国重大历史变革的缩影与见证。</p> <p class="ql-block">提起北京胡同,人们的印象便是灰墙青瓦,古院民居。但北京城这条最长的胡同,却不是这样。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向东,这条看似宁静而普通的小街,展现给我们的却是西洋建筑比肩而立。今天她还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她不同寻常的记忆故事……</p> <p class="ql-block">清代李明治彩绘《北京全图》中的“东交民巷”区域。</p> <p class="ql-block">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最早兴于元代,称作江米巷。那时,通过京杭大运河将南方大米和其他物资漕运到京城,在此处设有相应的税务所和类似于海关的衙门。</p><p class="ql-block">由于大米中糯米质量上乘,深受民众喜爱,北方人便把糯米称做江米,故此主要大巷子街为江米巷街。</p> <p class="ql-block">元代时修建棋盘街,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卷。明清两代,东交民巷是朝廷“五朝六部”所在地,设有变、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太医院、翰林院等。</p> <p class="ql-block">“江米巷”为什么变成了“交民巷”!</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英、美、法、葡、德、日、意等列强国家,相继在东江米巷占地建立使馆,东江米巷被迫接受外国公使的进驻。清政府破旧例被迫默许外国人与中国人共同生活,交错居住,故民间将“东江米巷”改称“东交民巷”。(另一个说法是,“交民巷”为“江米巷”的谐音)</p><p class="ql-block">1900年,庚子事变,义和团攻击了东江米巷的各国使馆,八国联军借此时机,于8月兵进北京城,慈禧携光绪帝仓皇西逃。1901年慈禧光绪从西安回銮,第二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江米巷被彻底改造了。“东交民巷”被改名“使馆大街”,中国人不许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同时,清廷被迫给予驻兵特权,使东交民巷变成兵营,并在使馆周围建起六米高的围墙,围墙上建有八座碉堡。围墙外的房屋、寺庙被拆除,辟出百米开阔地作为他们的公共练兵场。并张贴布告:“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另外,还建立了联合行政机构、联合警察机构和金融机构,俨然成了“城中之城”“国中之国”。</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命令入城队伍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50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东交民巷仍被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的使馆区,直至1959年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第一使馆区。</p> <p class="ql-block">如今东交民巷道路两旁树木繁茂,映衬着别有特色的西式建筑,行人不多,整个巷子安静而肃穆。让人看到了北京古都风貌之外的异域风情。</p><p class="ql-block">这里俨然成为了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地图标明了各国原使馆旧址位置,可以按图索骥啦!</p> <p class="ql-block">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的兰大夫、卫大夫在崇文门的孝顺胡同开办名为“同仁医院”的眼科诊所。 1899年,“卫理公会”的霍甫金斯·贺庆先生捐资教会在北京东交民巷东口(现北京同仁医院地址)使馆区内选定购妥院址,筹备兴建了霍甫金斯医院,中文名仍为“同仁医院”。</p> <p class="ql-block">这段围墙是北京医院(东交民巷,东邻同仁医院)的南墙,也是原德国医院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北京医院石碑碑文:</p><p class="ql-block">北京医院前身为德国在华建立的医院,一九零五年建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改名为北京医院,一九五零年二月毛泽东主席为医院题写了院名。</p> <p class="ql-block">圣弥厄尔教堂,指示牌文字:</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01年,创建者是法国传教士高司铎。教堂坐北朝南,仿欧洲哥特式风格。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立面作三个尖顶钟楼,用尖券、壁柱、彩玻璃窗和壁龛装饰。堂内有三十根圆柱支撑。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南立面设主入口,装饰精致,中部主体与两侧高耸的尖塔,呈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中部主体的柱顶安放有圣米厄尔雕像,壁柱上的排水口采用的却是螭首造型,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细节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共生。</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教堂路口往南,沿着东墙直到崇文门西大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隔着高墙能看到漂亮的屋顶,</span>墙内的建筑多为红色,样式特色鲜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是大门森严,不能窥见其内。</span></p> <p class="ql-block">这片区域是比利时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比利时大使馆旧址,南门,崇文门大街9号。</p> <p class="ql-block">原比利时公使馆主楼留存至今,现为紫金宾馆,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小洋楼色彩鲜艳,造型别致,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p> <p class="ql-block">教堂路口往北,顺着台基厂大街东墙,在三条和二条之间,是法国兵营旧址。西墙那边则是法国使馆旧址。</p><p class="ql-block">台基厂大街东侧界面北端为传统灰色清水砖墙,墙顶起脊并覆灰瓦,墙中间有几座新修的红色垂花门。东侧界面中段为原法国兵营围墙及露出围墙的营房建筑顶部,围墙内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的两座长条状营房已经过修复,基本维持原貌。法国兵营旧址现为北京市总工会所在地(总工会又迁址到通州)。</p> <p class="ql-block">法国兵营旧址,院西墙,台基厂大街。</p> <p class="ql-block">继续北上,国际俱乐部旧址,位于台基厂大街8号。</p><p class="ql-block">俱乐部原址建于1900年前,位于法国使馆旧址对面。1901年《辛丑条约》后,在台基厂大街东,台基厂头条胡同和二条胡同之间重建。建筑留存至今并经过翻修。</p> <p class="ql-block">来到台基厂头条。入口南墙上的牌子标注了以下文字:</p><p class="ql-block">台基厂头条,清末一度称赫德路,因总税务司署设此,英国人赫德曾长期担任总税务司,故名。宣统时称头条,因在台基厂东侧,按自北向南排列顺序而得名。东交民巷清末属外国使馆区,北有奥国使馆,东是奥国兵营。民国时称头条胡同。1949年后称台基厂头条。现胡同内有北京空军后勤部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使馆旧址,位于头条3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祖顺治第二子福全,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封为裕亲王,建府。清末,其府被拆改建为奥匈使馆。王府已无存。清同治十年(1871年)成奥匈帝国公使馆。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辛丑条约》后扩建。新使馆主楼保留至今。1917年一战中,公使馆划归匈牙利,实为白俄将军覆尔瓦特的公寓。1940年,德国大使馆迁此。1945年,美国人没收这处房产。1949年收为国家所有。</p> <p class="ql-block">顺着胡同往里走,便来到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大门旁指示栏:</p><p class="ql-block">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主楼建筑始建于1871年,原为顺治帝第二子福泉的裕亲王府。1895年奥匈帝国与清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后,被选为奥匈帝国公使馆馆址。1900年,主楼建筑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战火烧毁,后经重建,1900-1918年间为奥匈帝国公使馆。1919年,奥地利在北京设使馆并继承了奥匈帝国公使馆原址。</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为匈牙利驻华使馆、钓鱼台宾馆的头条3号院,见证了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1969年10月至1978年6月)、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1984年成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所在地。2001年6月,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过了头条胡同继续北行,台基厂大街路西是意大利使馆、兵营旧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使馆大门留存至今,它与</span>南侧不远处一座留存的四合院门楼成为街景的亮点。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大门。</p> <p class="ql-block">再回到东交民巷</p> <p class="ql-block">来到法国使馆旧址大门,门旁指示牌标注:</p><p class="ql-block">法国使馆旧址,始建于1861年,《辛丑条约》后,1903年使馆向西向北扩大。大门用砖做出壁柱和拱券,其外形颇似巴黎凯旋门,院内存有中央喷水池和四栋配楼。配楼对称排列,砖木结构,地上二层,为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风格。门前一对石狮,则是地道中国气派。</p><p class="ql-block">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冬日暖阳在斑驳的墙面上洒下婆娑树影,结伴而行的喜悦摇曳在兴奋跃起的笑靥里,看我们玩的多么开心。</p> <p class="ql-block">根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西方各国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供外国人办公和居住。除各国使馆和官邸外,还建有许多配套服务的设施和机构。1910年法国在此设立了邮政局办理邮政业务。旧址为单层砖木结构的西洋建筑形式,灰砖清水墙,建筑檐部用连续的三角山花装饰女儿墙。</p><p class="ql-block">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法国邮局对面,路南曾是德国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德国使馆、兵营旧址</p><p class="ql-block">位于东交民巷中段路南, 法国邮局旧址对面。使馆始建于1862年,是继英法俄美,第五个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的国家。</p><p class="ql-block">《辛丑条约》签订后, 德国在台基厂东部修建兵营、医院。</p> <p class="ql-block">在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的交叉路口以西、东交民巷中段的路南侧有一段由围墙与房屋外墙及大门联结而成的灰砖墙体,房屋为单层平房,以其中西合璧的式样引人注目。该房屋为覆以仰合瓦的双坡顶屋面,檐部有砖砌线脚及托檐石式装饰,在房屋沿街外墙的墙角及中部门楼两侧的顶部均以凸出的八边形小尖塔装饰,尖塔顶部为锥顶,底部为凸肚形线脚。在房屋外墙上,开有弧形窗楣的小窗。从这座房屋的位置及造型推测,它或许是当年德国使馆东北隅仅有的建筑遗存,姑且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座房屋及其联结的围墙之内即德国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庚子战乱”,由于德国使馆位于东交民巷“防区”东南部,受到义和团及清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使馆内建筑受到严重损坏。</p> <p class="ql-block">日本公使馆南门旧址</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西</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饭店为原西班牙大使馆旧址,这里只有一块标示牌啦。</p> <p class="ql-block">饭店前墙上指示牌:</p><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饭店大院为清末的西班牙使馆旧址,同时也是明清时代中央机构之詹事府所在地。詹事府主要从事皇帝或皇子的内务服务,统府、坊、局之政事,是辅导太子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醒目的建筑是日本正金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法院博物馆,对外凭身份证免费开放(周一闭馆),内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旧址模型,最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馆内东交民巷使馆模型盘</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文字:</p><p class="ql-block">正义路4号院建成于1910年,为两层西洋古典式建筑,砖石立面,木结构,花岗岩的台基和壁柱,转角中心设三层铁皮穹顶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部为木结构,外部墙体为砖石立面。大楼平面作曲尺形,其大楼转角即街道转角,呈向两翼后侧辐射状。大楼的背面内侧,设日本木制回廊和拉合门窗。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师妻木赖黄</p><p class="ql-block">正金银行、中国紡织工业部、华纺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国民生银行、中融集团等先后在正义路4号院办公,现为中国法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二楼走廊</p> <p class="ql-block">壁炉</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历史,那些因历史因素形成的异域建筑别具特色,与京城内雄伟壮丽的宫殿及朴素无华的传统宅院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沿正义路往北,路东,北京市政府旧址为日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沿正义路往北路西,原英国使馆旧址,东门。</p> <p class="ql-block">英国使馆( 旧)</p><p class="ql-block">使馆门前有两座石碑,是1900年义和团攻入北京后英国人所立的纪念碑,一为义和团攻打使馆的记录,一为在义和团运动中死亡的英国人名。</p> <p class="ql-block">英国使馆、兵营旧址,位于正义路路西日本使馆旧址(北京市政府旧址)西门,正义路2号斜对面。</p> <p class="ql-block">使馆建于1861年《 北京 条约》签订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使馆向西向北扩建并建立兵营。</p> <p class="ql-block">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法)</p><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34号,路南,是二十世纪初法国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的一处代表性商业银行,总行设于巴黎,起初经营亚洲殖民地印度支那业务,是世界五大船舶融资银行之一。1899年,该行来华发展业务,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汉口、昆明、湛江、广州多地开设分行,初名“法兰西银行”,后改称“东方汇理银行”。</p> <p class="ql-block">俄国使馆旧址,东交民巷27号,路北。</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俄国兵营旧址:东交民巷29号及35号。</p> <p class="ql-block">花旗银行旧址,东交民巷36号,路南。北京警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建成于1914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 Henry Killiam Muphy )设计。建筑体现西方古典风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正立面以四根爱奥尼花岗石檐柱承托两层前廊。顶檐正中饰有一圆形徽志。楼体造型古朴厚重,为近代银行建筑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俄国使馆、兵营旧址,南院墙,仅存建筑,东交民巷路北。</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被捕地遗址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被捕地大门,东交民巷29号,路北</p> <p class="ql-block">荷兰使馆旧址,北门,东交民巷40号,路南</p> <p class="ql-block">荷兰使馆旧址,院北墙,东交民巷路南。</p> <p class="ql-block">美国使馆、兵营旧址,院北门,东交民巷路南。</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东交民巷39号。</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管委会</p> <p class="ql-block">前门东大街23号(原东交民巷44号),</p><p class="ql-block">美国使馆、兵营旧馆。建于1903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美联邦政府重新划地再造的公使馆。(使馆原址建于1862年,位于俄国使馆旧址对面)。</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初,东交民巷使馆区被“义和团运动”冲击后,美联邦政府重新划地再造的公使馆。199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荷兰使馆旧址,南门,前门大街11号</p> <p class="ql-block">荷兰使馆院内</p><p class="ql-block">补记:关于克林德牌坊</p><p class="ql-block">1900年清廷联手义和团,“反击”西方各国。6月13日,八国联军攻克了天津大沽口炮台,大清正式向西方各国宣战。至此庚子之战正式爆发,清军对使馆区的进攻也进入最激烈的时段。</p> <p class="ql-block">庚子事变时期的清军与义和团曾有向八国宣战的勇气,最后却连使馆区都没有打下来,天津、北京相继陷落。</p> <p class="ql-block">在“庚子战乱”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克林德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重要导火索。</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19日,东交民巷各国使馆接到清廷照会“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脾气暴躁的德国大使克林德遂决定亲自带翻译柯达士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讨说法,当他们乘坐两顶礼轿出东交民巷东口后向北穿过东单牌楼来到西总布胡同西口附近时,刚好遇见带领清军巡哨士兵巡逻至此的满洲正白旗神机营章京恩海,恩海欲拔枪射击,克林德见状抢先开枪,恩海闪躲后将克林德射杀,恩海被当街砍头。1901年6月25日,清廷被迫根据列强议和大纲的要求,在东单牌楼以北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开始动工为克林德修建横跨大街的石质牌坊。</p><p class="ql-block">1901年9月7日,清廷与列强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树碑立坊成为条约正文第一款。</p> <p class="ql-block">牌坊采用中国传统的四柱三间七楼形制,宽4丈7尺、高2丈,横额用汉、德、拉丁三种文字镌刻光绪皇帝的《惋惜凶事》之旨:“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p><p class="ql-block">1901年7月12日,清廷派醇亲王载沣为特使专程赴德国,向德皇赔礼道歉。</p><p class="ql-block">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曾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两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因而也跻身战胜国之列。</p> <p class="ql-block">一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市民欢腾鼓舞,11月13日将视为国耻的克林德牌坊拆除。</p><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15日,在协约国的敦促下,将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的原克林德牌坊石构件重新动工组建一座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牌坊横额正面镌刻“公理战胜”四字,因此被人们称作“公理战胜坊”。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将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这里,本是天子脚下的治国重地,规划中央院署、坐拥五府六部;这里,也是大运河依托旧京水系,调运漕粮的江米巷……近代史的车轮滚滚驱前,大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东西列强全面的冲击,洞开了千年古国的国门。</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城下之盟”造就的“城中城”、“国中国”;这里,影响国史兴衰,促成“西风东渐”。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霜雨洗淬、迎来社会开化、实现制度变革、步向自强新生的必经阵痛。</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令人唏嘘神往的东交民巷。当四季的暖阳抚慰鳞次栉比、千姿百态的多元建筑景观时,一瞬光影交织,氛围静谧凝重;移步换景,一幢幢异域风情的历史文化遗产,仿佛在向过往路人,倾力演绎这里的史海钩沉和百年沧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