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炊烟袅袅冬日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古道悠悠话兴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城垣而今成史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陈酿兰馨道脉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翁城记》并翁城考察有感</p> <p class="ql-block">辛丑腊月(2021.12.14~15.),随同广东省装饰有限公司考察小组,来到上级单位广轻控股集团帮镇扶村驻点,地处粤北山区的翁源县翁城镇考察调研。</p><p class="ql-block">在翁城所见所闻,看到了一个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感受到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道”。</p><p class="ql-block">考察归来,集所见所闻,编一辑图文,配《英雄的黎明》音乐,以作纪行并分享。</p> <p class="ql-block">清晨,考察小组一行六人从广州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车程,来到地处粤北山区,广轻控股集团帮镇扶村驻点地翁城镇。</p><p class="ql-block">在驻村干部及当地中共镇委书记的亲自引领下,走出镇政府的办公楼——一座仍如六、七十年代时期简朴无华的二层建筑。只见离楼房一侧不远处有一个晒场,晒场一侧立着一面新建的碑墙。一块黑色花岗石镌刻了一篇《翁城记》,镶嵌在白色砖墙上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走近细读,碑文古韵悠扬,<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短短数百字,</span>记下了城邑所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风光人文,历史兴衰,为政理念。</span>碑文所记、所言,令人在沉思中感到振奋并深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碑墙前,书记声情并茂地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考察组一行</span>诵读和讲解《翁城记》的碑文,听者尤如穿越历史的隧道,感受到冬日的暖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翁城记(全文)</b></p><p class="ql-block">岭南曰广,韶州为大,三区七县,翁源为重;翁源之中,翁城为仪。昔称翁源名邑,盖县治所在也,今则以民淳乐居名播吾粤矣。</p><p class="ql-block">夫一城一地所以传者,风光也,人文也,而翁城兼有。观彼三面环山,秀拔丰崇。又一河北来,泽被斯土。宋杨诚斋咏狮岭曰“排天双壁起,度月一峰先”,此文宗为翁源赞叹也。</p> <p class="ql-block"><b>古曰人杰地灵,然非地灵先于人杰,实乃人杰先于地灵</b>。翁城之灵,曰墨岭温屋山岽遗址,此其古蕴也;曰元詹公三庙、明忠义祠,此其忠勇也;曰清翰林李林,此其君子也;曰近世英豪李祖恩、徐尚同诸子,此其浩然也。又曰明伦学堂、尚同中学,教化一方,涵煦百年。今翁城重光,舟车熙熙,商贾攘攘,民安畎亩,乐生敬终,此治化之功也。凡草木城渠,或浚或修,或续或兴,一一并复。仰观山川如新,飞脊流檐;俯察原隰成文,云绮溪回。</p> <p class="ql-block">噫!<b>一城所系,道脉而已</b>。道脉所系,治乱而已。向之翁城为邑治,岭南称盛,而道在其中矣。及遭倭祸,城毁县迁,抱德虽厚,榛莽荒凉,无所施之。今逢盛世,人兴物丰,精神焕发,道脉归来,卓然称盛矣。足见人事之盛,足能弘道,道岂虚哉,亦系于人也,吾于翁城兴衰得之。</p><p class="ql-block">是为记。</p> <p class="ql-block">“古曰人杰地灵,然非地灵先于人杰,实乃人杰先于地灵。……噫!一城所系,道脉而已。”</p><p class="ql-block">诵读至此,书记抚摸碑文,语气加重,略作凝思,道出了“<b>人杰先于地灵</b>”的治邑理念,呼唤着“<b>道脉归来</b>”的复兴之道。他似乎在向人们宣示一种为政一方的心志所向。</p><p class="ql-block">初读此文,我还以为是一篇古赋,直至读到落款,方知原来此文才写于一年多之前的二零二零年二月,同年六月,即由当地中共镇委、镇政府所立。由此我对当地党政的作为产生出几分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回家后,上网偶读到执笔撰文者刘释之先生在美篇发出的《翁城记》全文并序,以及记录碑墙落成之事。遂将序言抄录下来,以记撰文立碑之因由。</p> <p class="ql-block">刘释之在序言中写道:“很多时候,一座城,一间屋,一亭一台,一楼一榭,可能就靠一篇记来流传!余虽不敏,而于乡中草木城池,实有情寄于中,故不揣谫陋,勉成小文以复同窗友人之命”。</p><p class="ql-block">据了解,序言中的这位“同窗友人”,就是眼前这位站立在碑墙前,为我们诵读碑文的陈德道书记。《翁城记》正是撰文者根据陈书记的授意执笔撰写的!</p> <p class="ql-block">读罢《翁城记》,转身来到镇政府办公大楼另一侧的翁城历史文化展览馆。</p><p class="ql-block">仰望“1号粮倉”几个在蓝天下闪闪发光的大字,勾起了我对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作为广州市的中学生,随着时代的洪流,投身到探索新中国教育之道的“教育革命”中,到农村建设农村分校,参加夏收夏种农忙劳动,与农户同住、同吃、同劳动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在农村的劳动与学习中,我们亲身经历了插秧、收割、打禾、晒谷、收倉等劳作,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农民兄弟在新中国的崛起中,所承受的艰辛与担当;也亲身参加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打泥砖建校舍,为乡村建设修建水利、架设电线,修筑道路等劳动,在</span>劳动实践中,对科学文化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为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踏进已成为历史文化展览馆的昔日粮倉里,书记领着我们,逐一向我们解读这一幅幅记录着一个乡镇变化的照片。我有感昔日的粮倉,盈倉是粮,“虚”倉亦是“粮”!</p> <p class="ql-block">“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不知道此话如今还是否合适。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确实是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断实践,不断反思,</span>不断定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断完善,</span>产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一个道脉相承的砥励前行之道。</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我深情地默默凝视着这些陈列在草坪上,今天看来有点显“土”的机器,满怀敬意地向它致以注目礼!</p><p class="ql-block">是它们,支撑着新中国经历了一个“自力更生,‘愤’发图强”的艰难岁月;走过了一个国家精神凝聚的伟大时代。</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依然坚实的基石,它支持着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化的转变,为新中国的崛起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今天,它虽已成为一种乡村发展的历史文化,但依然是呼唤美好家园建设一种不可舍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文化馆内,有一幅古人捧读的石像照片。我问书记此为何人?书记介绍道,此乃古称“岭南五才子”之一的晚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派的客家诗人,翁源人氏邵谒。他曾任翁源县衙门小吏,秉性刚直不阿,因不满县令因私派差被逐。后来,到今翁江河心小岛筑造书堂,隐居苦读三年,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被唐代诗人温庭筠赏识,并举荐到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成了一名国子生。</p> <p class="ql-block">邵谒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全唐诗》存其一卷,共三十三篇。他的政治抱负是希望以自己的才学,为朝廷效力,实现“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但由于他刚正不阿,写诗作文多针砭时政,而不得当政者重用。</p><p class="ql-block">略读他其中的一首《丰年》诗,便可知其刚直的性格:“<b>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粮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设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b>。”</p> <p class="ql-block">如今,邵谒苦读的江心岛古墙屋已成为翁源百姓引以为傲的唐代文化遗址——书堂石。</p><p class="ql-block">书堂石距翁城镇约30公里,屹立在翁江河中心的一个小岛上,尤如一艘在激流中逆水而上的航船。岛上岩层重叠,山石嵯峨,书堂石室倚岩而筑,岩墙交错,浑然一体。其结构奇特,古朴天然,傲然屹立,尉为奇观。翁江河流经书堂石山脚,一泻而下,数里之内犹可闻哗哗水声,宛如古人不绝于耳的阵阵书声回响。</p><p class="ql-block">人们在翁江河岸与书堂石相对处,为邵谒立了一座捧书诵读的立像,以昭示后人自强不息,立志为人杰。</p> <p class="ql-block">“耕读居”,一幅挂在展馆内的照片。这是数年前,陈书记用自己的房子修辑的乡间路边书屋。名字优雅,但却是供村民孩童读书阅览之处。书记说,建此书屋的目的,是为了让村民闲暇时精神有所寄托;孩童们有一个课余读书的空间和环境,从小接受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p><p class="ql-block">他还得意地说,这是一个开放的、自取自还的“自助”书屋。开始只是把自己的部分藏书放在这里供大家阅读,但后来发现,有的人借走几本书后,还书时,还会多带几本甚至数十本书回来。由此这里的藏书也就慢慢地丰富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数年后,这个自家书屋的建设宗旨和运作模式被移植到镇的文化广场建设上。书记领着我们走进一间与镇政府办公楼咫尺相望,简朴整洁的砖瓦平房里,他告诉我们,这也是一间书屋,是近一两年来,乡镇环境改造的一个项目。</p><p class="ql-block">他指着书屋的设计,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个小平台,学校放学后,就会坐满小朋友。他们聚在这里阅览、写作业。但当一听到到点关门的铃声时,他们就会迅速爬起来,将书本放回书架。几分钟后,书屋就会恢复安静整洁。日复一日,日日如此……。</p> <p class="ql-block">书屋里孩童们阅览的平台,现在是那么的宁静和整洁。</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书屋里阅览写作业,似乎还在讨论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孩童顽皮地坐在书屋窗台上认真看书的样子,真有点让人忍俊不禁,我不由得感叹一句,天性不可磨灭啊!</p> <p class="ql-block">来到明星村,书记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人物,一位著名的民谣音乐人,当代吟诵教育的践行者杨一先生。</p> <p class="ql-block">杨一先生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取得一定成就后,怀着一种把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情怀——将客语吟诵在家乡推广开来,把大雅之音从大剧院搬进小乡村,尽自己所能延续这一缕文化血脉。</p> <p class="ql-block">在他的家乡翁城,他以吟诵教育践行者的身份,用音乐带动文字,让语言变成律动,成为挂在孩童嘴边的吟诵,在还是一张白纸的幼儿时期加以熏陶,让一种文化得以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自家老房的“三塘琴书院”里,杨一先生抚琴吟诵,寄托了一位游子对家乡的眷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 <p class="ql-block">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span>来自不同地方,讲着不同乡音的人们聚集在这里,聆听一首客家语的吟诵时,都会被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吭的音律所激动,</span>感到血脉贲张。音律激扬的古韵古调,使讲客家语的人,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凝聚力;不是讲客家语的人,也从这音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受到激奋!</p> <p class="ql-block">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颇具文化情怀的陈书记及时抓住典型,不失时机地意识到,杨一是翁城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应支持他作为文化人,光大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书记指着立在文化展馆里,帮镇扶乡驻点办公室一侧的规划图,深情地告诉我们,很希望能在这山水之间,修建一座音乐馆,让“<b style="font-size: 18px;">吟诵小镇</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为“</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枫丹白露</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愿乡愁能挽留住赤诚的游子,把中华文明发扬光大……。</span></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广场,有四栋成田字型布置,<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镇政府办公楼相对相望,</span>简朴整洁,带着浓浓乡土味而又极具现代生活气息的砖瓦平房。</p><p class="ql-block">从原木刻写的牌子上,知道它们分别是公益书屋,创意工坊,品茗兰室,<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有干净整洁的公用卫生间。</span></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一栋栋房子,只见有人在创意工坊书写对联,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品茗兰室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电商主播正在有条不紊地</span>准备今天将要通过平台,向人们推介这里种植的兰花、匠心制作的木器工艺品等农工产品。</p> <p class="ql-block">产品陈列室的展柜展台上,陈列着这里出产的兰花、窖藏酒、富硒米、山茶、蔬菜、木器工艺品……等琳瑯满目的商品。</p> <p class="ql-block">驻点干部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翁城镇值得推崇的农业产品。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喜欢。</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一口建造于一九六六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刻写着“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老井;</span>一面旧日人民公社大会堂的山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近期广场改造时被完整保留下来。它</span>写下了翁城人民吃水不忘开井人,锐意创新写新猷的情怀与心志。</p> <p class="ql-block">书记指着这幅张挂在被保留下来的原人民公社大会堂山墙上的电影剧照高兴地说,这是我的旧物收藏。</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再一次听到了又一个山区乡镇,在追求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沿着路面已被硬化的村道,走进干净整洁的村庄,我们探访了一些农户,看到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生活与信心。</p> <p class="ql-block">书记领我们走进一家酿酒的农户,“官”“民”之间亲密无间。客人来了,农户满杯斟上自家酿制的好酒,取出香脆的糖环茶点,他们为翁城镇的变化,大家舒心的生活感到滿足。</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一家在村中与农户为邻的民宿,书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建设过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作了详细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书记告诉我们,这座民宿是由一位被动员过来,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称“木匠”的投资人,向农户租赁了几间老房子改建而成的</span>。她用自家工厂的木料,经过精心设计与细致的施工改造,成为了一家极具特色的乡间休闲度假民宿,引来不少慕名前来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这间低矮的房间,原来是农户养猪的猪圈,经过巧妙的设计,成为了一间舒适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新颖独特的家具陈设,充满乡土生态气息,让人在亲拥大自然中,感到舒适与安逸。</p> <p class="ql-block">一盆兰花,一部名作,使人在宁静中,如沐清泉,洗滌着尘嚣中的凡俗。</p> <p class="ql-block">几间简朴的房子,一处恬静的小院,室静兰馨。在房屋建筑的身上,人们看不到被刻意写上的欲望符号。</p><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的人们,将不再是步履匆匆的过客。他们在这里或抚琴和唱;或读经诵诗;或赏月品茗,或把盏畅怀……正如古人所云,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舍,有如深谷之中,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又若溪涧陋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享其中,何其幽静,何其安逸。</span></p> <p class="ql-block">漫步乡间,这里没有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豪华”建筑,看到的都是一个村庄的安宁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水塘边,一位老儿倚着景石,躺在冬天干枯的草坪上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村庄路面已被硬化,它改变了昔日农村下雨泥泞地,刮风尘土飞扬的景况。</p><p class="ql-block">这位红颜白髯的老者,穿着干净整洁,他在好奇地打量着又一批来到邻居民宿的客人,似乎在自问,他们为什么来呢?</p> <p class="ql-block">晚霞下,一位老婆婆还是依着她的生活习惯,在清澈的水溪边洗着一盆小鱼,准备着又一天丰富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一群年轻人,正在冲破城乡之间的藩篱,以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改变农村的生活面貌</p> <p class="ql-block">太阳西下,月亮初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目光所至,看到的是一幅幅有别于城市喧嚣的乡村宁静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广场,灯光明亮,山区今晚的冬夜不算寒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如常在这里舞蹈歌唱,大人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尽兴……</p> <p class="ql-block">在欢乐祥和的广场上,我看见站在我身旁的书记,他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广场上的人群,似乎在审视着一件心中尚待完善至臻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回到陈列室,书记与我们围炉夜话。</p><p class="ql-block">回顾一天来的参观,我似乎明白了书记向我们介绍的将工坊文化、旗袍文化、吟诵文化、兰花文化、酒文化融合起来,在乡村振兴中,以文化为先导,宏道而行,带动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千年古城道脉归来的施政理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一种本土文化为导向,以工业化的理念,规划出一幅乡镇建设的蓝图:木艺坊、酿酒坊、蔬果坊、旗袍坊。将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习惯联系起来,构建起一种新时代的乡村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乡村振兴中,为探索一条实现</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农业</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农村</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农民</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型非农化、职业化的道路,为农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作出新的设想,带着一种人文理念与科学精神,进行着又一次新的尝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入夜,在入住民宿的小院里,我与老板闲聊。老板告诉我,她们还租赁了其他一些农户的老房屋和一所已经搬迁闲置的小学校,正准备依托翁城镇的文化建设理念,打造一个有别于观山看水,以集吟诵文化、赏兰品花、木艺兴趣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文化空间,吸引有兴趣的人士来此小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板将民宿建设的理念从旅游的驿站提升到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度假,并注入了新颖有趣的内容,为民宿建设进行着一次新的尝试;为使农村成为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表率。</span></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小院寒气迫人,我们却谈意正浓。老板领我转身推门走进茶室,大家在蒲团上盘腿而坐,一杯白开水相伴,继续就建设改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彻夜长谈。</p> <p class="ql-block">直到凌晨快两点了,谈兴仍未减退。北风吹着屋顶的树叶呼呼作响 ,我们带着未尽的话题走出茶室。</p><p class="ql-block">寒夜中,我环顾小院四周,抚摸着刚才讨论中写下手稿的本子。忽然想起,3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寒夜,在一个毗邻香港,被当地人称为“西伯利亚”的小镇,我们与这里的镇委书记彻夜开会,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镇为招商引资,</span>正在建设中的外商俱乐部室内设计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反复推敲,直至凌晨鸡啼。</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这个小镇已经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了建筑林立,远近闻名的繁华市井。在这里,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了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的探索中绘写下的笔迹和参加建设开发的汗渍。</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这里,见到的也是一位镇委书记,他站在一个更高的社会发展战略领地,以天下苍生共同富裕为己任,身体力行,在实践着一个乡镇基层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向人民承诺“人杰先于地灵”的为政理念和呼唤“道脉归来”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清晨,我沿着乡间田野上的阡陌小路漫步,虽是冬天,农田上,依然蔬果满垄,在朝阳映照下,是那么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晒场上,《翁成记》碑墙前,一竿村民趁早晾晒的腊肉腊肠,在北风吹拂下,飘出阵阵诱人的肉香。</p> <p class="ql-block">农贸市场,蔬菜瓜果、鸡禽鱼肉样样齐全。农家自耕自种的蔬菜,新鲜的禽蛋,河里捕捞的小鱼小虾,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小白房,紧闭的门窗透出灯光。我从门缝往里张望,电商平台的主播正在热情地推介翁城兰场种植的兰花。站在门外,我打开手机,从滚动的屏幕上,看到了顾客购买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工业区木器厂的车间里,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老板带着我们走进她的车间,在堆满木料的车间里,我们看到这里正在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老板带领着她的员工精雕细刻的匠心之作。</p> <p class="ql-block">朝阳下,路过一家酿酒厂,又一批陈酒出窖了。农户从地窖挖出数年前窖藏的陈酿,酒埕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酒香。</p> <p class="ql-block">翁江河畔,有一座与江中“书堂石”相对,与公路一侧观景台邵竭塑像相望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涂志伟美术馆”,如钢琴般</span>的建筑造形吸引着路人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步入美术馆大厅,一幅涂志伟先生的大型油画作品《脸孔·幡·心动》座落其中。让人在僧人对幡旗飘动的争论中,似乎听到了六祖惠能在告诫人们,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的提示。</p> <p class="ql-block">拾级来到二层大厅,涂志伟先生的作品《胸-郑和船队-大海》,它以一种充满力量的肢体艺术语言,似乎在向人们表达出一种<b>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b></p> <p class="ql-block">在腊岭村委办公的小院,接过村支书递来的一杯白开水。看着杯上的文字,我想起了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临刑前,他依然眷恋着被比喻为“伟大母亲”的祖国,寄托着他愿祖国“屹立在世界之林”的伟大理想。</p><p class="ql-block">如今,先辈们的理想,已经成为了后来者砥砺前行的神圣使命!</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实现一个农业大国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既定目标迈进,</span>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人,我们亲历过党和国家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接受过党和国家发出过一次又一次的出征动员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span>“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和国家的号召,激励了如董加耕、邢燕子、金训华等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p><p class="ql-block">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增长了个人才干;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国家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四十多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艰难的社会实践与探索。在实践中,</span>让我们再次看到,能使我们的民族屹立在世界之林,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非常之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他们共同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两天的考察活动结束了,我再次来到碑墙前,默默诵读着这篇《翁城记》,在一个被片面追求政绩的阶段,有乡镇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能提出“一城所系,道脉而已”的施政理念,并付诸实践,实在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春节过后,驻点干部在朋友圈发出“2022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乡村振兴,已经从“美丽乡村”提升到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数字化建设。乡村振兴,党中央发出了新的号令:从攻坚战转入到持久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呼唤“<b>道脉归来</b>”,深知“<b>道岂虚哉,亦系于人</b>”<b>!</b>从《翁城记》结束语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为党中央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所写下有力的诠释和表达出他们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河道,老城墙,旧房子,留下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痕迹,写下过每个“家”的故事,寄托着每个人祖祖辈辈心中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b>——“今翁城重光,舟车熙熙,商贾攘攘,民安畎亩,乐生敬终,此治化之功也”</b></p><p class="ql-block"><b>——“凡草木城渠,或浚或修,或续或兴,一一并复”</b></p><p class="ql-block"><b>——“仰观山川如新,飞脊流檐;俯察原隰成文,云绮溪回”</b></p> <p class="ql-block">读着《翁城记》这些看似平凡,却掷地有声的文字,看到过一个乡镇建设的风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篇镌刻在碑墙上的《翁城记》,并非是文人墨客的文字卖弄。这是翁城镇的党组织和政府,在坚守一个伟大政党的初心,努力践行他们为政一方的理念,向人民作出的承诺!</p><p class="ql-block">阿谢</p><p class="ql-block">2022.01.27.始写于恒仕陋室</p><p class="ql-block">2022.03.24.初稿完成并发布</p>